丝路明珠敦煌莫高窟及其现代文化角色
This is a modal window.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由中宣部宣教局、光明日报社共同主办,甘肃省委宣传部、光明网承办,敦煌研究院,敦煌市委、市政府,甘肃新媒体集团协办的“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128场活动,邀请“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敦煌研究院原院长、名誉院长樊锦诗作题为《丝路明珠敦煌莫高窟及其现代文化角色》的主题演讲。
1963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后到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至今,历任敦煌文物研究所副所长、敦煌研究院副院长、敦煌研究院院长,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八、九、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央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名誉会长,《敦煌研究》期刊主编。
长期从事石窟考古、保护与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为敦煌石窟的保护、研究、弘扬事业奉献了一生的心血和精力,极大地提高了敦煌石窟科学保护和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创建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的石窟考古新模式,主编的《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被国内外学术界广泛征引;广泛开展国际合作,构建基于价值和系统论的世界遗产综合保护管理体系;提出“数字敦煌”构想,实现了敦煌石窟文物数字化永久保存和永续利用;首次在国内开展遗产地游客承载量研究,倡导、主持“敦煌莫高窟保护利用工程”,开创了敦煌莫高窟开放管理新模式。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最美奋斗者、全国道德模范、改革先锋、“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等,被誉为“敦煌的女儿”。
显示
樊锦诗:择一事 终一生
敦煌莫高窟艺术,融汇了本土多民族艺术,又吸收了来自西域艺术的养份,形成了发展脉络清晰、自成特色的敦煌佛教艺术体系,并彰显了恢宏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其中壁画艺术包含了人物画、山水画、建筑画、花鸟画等等不同画科的绘画艺术。代表了公元4——14世纪中国佛教艺术的最高成就,是我国对世界佛教艺术发展的重要贡献,在中国和世界美术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1900年6月22日,道士王圆箓无意间发现了藏经洞,出土了公元5世纪至11世纪初约5万余件多种文字的古写本和少量印本,其内容主要有宗教典籍和文献、社会官私文书、中国四部书、以及绢画和刺绣等文物。藏经洞出土文物是极其珍贵的文化宝藏,是“方面异常广泛,内容无限丰富”的新资料,大部分是失传的写本,并且是古代社会文化的原始记录,反映了古代社会多方面的真实面貌。
敦煌研究院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已任,建立了集网上预约、数字影像做知识引导、洞窟实地参观、博物馆仿真洞窟体验等为一体的服务系统,使来莫高窟参观的游客对敦煌艺术的价值有更好的体验。还通过举办敦煌艺术展览、数字敦煌进校园、公布莫高窟数字图像等方式,让更多民众共享敦煌艺术,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敦煌莫高窟,成为中国的金色名片,提升了国家形象。
联系方式:010-589264055892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