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陵:见证中华文明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
由中宣部宣教局、光明日报社共同主办,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光明网承办,宁夏图书馆、银川市委宣传部协办的“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159场活动,邀请中国建设科技集团首席专家陈同滨,作题为《西夏陵:见证中华文明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的主题演讲。
陈同滨,中国建设科技集团首席专家、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资深总规划师、建筑历史研究所名誉所长,“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文化遗产保护与再生工程技术创新中心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主要从事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特别是世界文化遗产和大型考古遗址的价值研究与保护规划,主持完成故宫、长城、莫高窟等国家重大文化遗产保护总体规划,成功申报杭州西湖、丝绸之路、良渚古城遗址、西夏陵等6项世界文化遗产。
获国际与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近30项,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维护国家领土主张、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强国战略目标做出显著贡献。
显示
西夏陵在选址方位、空间布局、陵寝制度、陵墓建筑、建造技术、丧葬习俗等方面所体现的特征,充分展现了11—13世纪中国西北地区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之间,在以宁夏平原为政权中心的农牧交错地带,基于不同民族、不同生业、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而产生的文化融汇与创新特征。
西夏的文明与文化特征表现——在“承唐仿宋”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民族文化多元融汇现象,揭示了这个民族“善于学习、勇于创新”的智慧传统。而这一智慧传统也存在于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历史中,包括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的阐释。
西夏王朝曾与宋、辽、金等历史王朝并存了近200年,但没有被元朝撰写入正史、列入中国所谓正统的“二十四史”,成为中华文明故事中的一大缺憾。通过这次国际性的世界遗产申报,我们把中华文明中的这一段几乎被遗忘的历史,以及这一段历史所揭示的文明发展智慧,向当代的人们进行了客观地展现。
联系方式:010-589264055892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