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目介绍
钱塘江是吴越文化的发祥地,见证了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为助力“文化浙江”建设,浙江音乐学院作曲与指挥系教师团队以“钱塘江”为核心题材,精心创作了融多形式、多视角音乐表达及现代多媒体手段于一体的原创大型民族管弦乐组曲《钱塘江音画》。

看更多剧目

用音乐展现钱塘江人文风采
钱塘江是吴越文化的发祥地,见证了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音乐会以民族管弦乐《源》启幕,作品以钱塘江为音乐主线,以水的不同形态为描绘对象,将点滴汇聚、涓涓溪流、平缓江水等画面呈现于听众眼前,借以表达“饮水思源”的人文情怀;笛子协奏曲《云水境》以富春江著名景致“白云源”为题材,将山、水、云、雾等作为刻画主体,在委婉、含蓄、飘逸、朦胧的音乐中酝酿一种清幽、超脱的境界。[详细]
  • 段皑皑

    上海民族乐团二胡演奏家、一级演员

    做好高潮段落的情绪铺垫
    《钱塘江音画》兼具画面感、叙事感、时代感。作曲家们在吸收江南音乐精华的基础上,进行了一次崭新表达。《云水境》气质高雅脱俗,把人带入唯美的画面中。《生生不已》有着强大的音乐张力,在演奏技术上也有一定的拓展。

    杨曦帆

    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副院长、教授

    贵在提炼灵魂性、贯穿性的内容
    《钱塘江音画》在修改提高方面,可以加强音色和音画的处理。首先要让音色更加细腻,再通过音画结合,让观众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境。同时,可以考虑通过配器手法上的创新让作品有更多新意。

    李景侠

    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

    钱塘江形象应贯穿始终
    按照精品的标准,《钱塘江音画》如何修改打磨?开篇作品《源》,在力度、音色、动态等方面的推进不够。第四首《潮神赋》,应当加强古朴、神秘之感。《哈头曲》希望更加活跃。《大潮》中的慢板,可以适当写长一些。

    唐俊乔

    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

    让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民族管弦乐《钱塘江音画》紧扣主题、一气呵成,让人身临其境,如入画中。七首音乐无缝对接、和谐统一,又有各自的独特性。三首协奏曲的编排和设计也很精妙。选取笛子、二胡、琵琶作为协奏作品的主奏乐器,比较有代表性。
  • 王天明

    浙江交响乐团驻团作曲家、一级作曲

    二度创作也需要打磨
    《钱塘江音画》从开篇《源》到第七首《大潮》,有一个主题要素的延伸,很精妙。这说明,主创团队在风格统一上作了很多努力,值得肯定。在演奏方面也需要进一步提升,可以考虑用二度创作来支持创作手法的创新。

    李晓峰

    山东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在风格统一基础上突出个性
    民族管弦乐创作,如何恰当处理新旧、雅俗问题?在这方面,《钱塘江音画》作出了有益探索。作品整体架构较好,既展现了钱塘江的自然、人文内涵,又在演出形式上大胆出新;音乐语言清新优雅,又不失传统创作的审美观念。

    尹明五

    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

    希望借鉴留白的创作手法
    民族管弦乐《钱塘江音画》经过多轮打磨,成为一部体现集体智慧和水平的佳作。技术和音乐融合时音乐形象塑造最为关键。《钱塘江音画》形象鲜明,充满时代感。开篇作品《源》气息流畅,创作手法简约,内在和声不断变化。

    韩新安

    中国音乐家协会分党组书记、一级作曲

    组曲的创作表达,应该更清晰
    民族管弦乐《钱塘江音画》定位恰当、视角独特,强化了可听性,以及亦诗亦画的意境和意韵。七首作品既可以独立成章,又整体布局成篇。音响布局、乐队手法、演奏方式等有一定的创新。艺术精品,往往都有一个打磨的过程。
  • 郝维亚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教授

    发扬工匠精神,打磨艺术精品
    《钱塘江音画》开头所谓的简约派,更多是忠实的简约派。作品以中国大美至简的艺术表达方式与西方以一个细胞为核心的简约手法是不一样的。目前针对《钱塘江音画》提的诸多意见和建议,都是为了引起创作者们的思考,并非盖棺定论。

    钱仁平上海音乐学院科研处处长、教授

    丰富作品文学性,探索配器表现力
    一是文学性方面,名为《钱塘江音画》更像是音乐会的名字,不太像作品的名字,可以调整,使题目文学性更强一些;二是民族音乐与西方作曲技法的辩证问题,从技法的追求来看,《钱塘江音画》的空间很大;三是结构方面,各个乐章的独立性仍待提高。

    王丹红中央民族乐团一级作曲

    协调整体结构布局,根植地方文化特色
    目前,首先需要注意结构的布局,目前各乐章都是相对完整又独立的创作,造成整体结构的雷同;其次,作品名为《钱塘江音画》,就应该强调地域文化特色;最后,作曲在技术上有时突然追求可听性,过渡和转化有些生硬,不要为了可听性而可听性。

    李景侠上海音乐学院教授

    补足淡雅之气,追求和谐统一
    乐队的丰富性对《钱塘江音画》的整体影响是比较大的,我认为其中表现钱塘江的刚柔并济中“柔”的成分不够,一方面是每个乐章都在追求自己的完整性,因此往往采用强结尾的形式结束,另一方面从张力的手法来说,强和满用得多,减和弱用得少。
  • 尹明五上海音乐学院教授

    演出细节再处理,展现音画新感觉
    《云水镜》中,主奏乐器笛子的长度过长,在演奏过程中可以稍微缓一下;其次,在整体的感觉上前奏有点多,容易让人产生疲劳;再次,伴奏上纯音色和混合音色的处理,音响比例的安排都需要再斟酌;最后,突然换调的情形出现了三四次,不够和谐。

    唐俊乔上海音乐学院教授

    全面吸收一改意见,努力打造艺术经典
    第一首《钱塘江·源》中加入了唢呐,配器的加重让整部作品的“开门红”更加饱满有张力;第二首《云水镜》中,笛子作为主奏乐器让整个乐章更富有灵动气息;第三首《生生不已》,原来的创作中该乐章的结尾有点匆忙,现在给人的感觉更加完整.

    席 强中央民族乐团党委书记、一级演出监督

    追求意境性、民族性、多声性的音乐创作
    目前,在作曲结构的整体设计上,每个乐章中都存在强烈的戏剧性、张力性的对比,作为具有江南文化底蕴的音乐呈现,应当适当加入一些淡雅的元素,完成一种意境性的风格表达;在作品的艺术呈现上,需要突出一些民族性的东西。

    赵塔里木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教授

    凸显历史底蕴,注重作品平衡
    第一,标题和创作理念。基于钱塘江的历史文化背景的组成,作品目前给人更多的是现代的感受,缺少一点历史感,后续应有所补充;第二,作品本身。在独奏乐器和乐队的部分,摒弃了过去协奏曲的概念,更需要注意乐队和独奏乐器间的平衡问题。
  • 朱昌耀江苏省音乐家协会主席、一级演员

    夯实“一改”基础,再次打磨提高
    首先是通过增加文化内涵,使作品整体的音画感觉更强烈一些,同时建议适当调整弹拨乐;其次,在作品的结构上,适当调整第三乐章和第四乐章的时长;再次,在不同乐器间的换奏时注意区分;最后,在独奏乐器加乐队的乐章中,建议在适当位置加放音响。

    陈 冰中央音乐学院教授

    寻找中国风格的表达方式
    如何在中国音乐中表达出符合中国传统的文人气质,如何将中国音乐与中国的文学、戏剧相结合,在音乐中表现出中国的淡雅风格,如何用音乐书写中国情怀,是目前中国音乐创作界和理论界共同思考的问题。《钱塘江音画》不可避免地也面对这样的问题。

    居其宏南京艺术学院教授

    补充生活气息,丰富作品形象
    整体而言,我认为《钱塘江音画》浓烈有余,淡雅不足。钱塘江既有汹涌澎湃的气派,也有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温润。作品七个乐章在总体规格和风格上都比较强烈,尤其在每个乐章的结尾部分,缺少了生活的气息和清秀的感觉。

    赵 曦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教授

    适当精简创作篇幅,用心处理演出细节
    在创作上,《钱塘江音画》的整体篇幅而言显得略长,建议对单个乐章结束前的部分适当删减,保证作品下半场中戏剧张力的安排设计。在演出上,扩音处理得不太理想;第一乐章中,建议在原有基础上考虑通过力度的变化展现出不同演奏组群间的起伏关系。
  • 翁持更浙江省音乐家协会主席、一级作曲

    增添历史内容,调整组曲结构
    《钱塘江音画》以钱塘江为表现对象,承载了独特的文化印记和人文内涵,具有较高的文化品质,但音乐对此表现的深度还不够。在作曲的结构方面,目前大部分组曲的开头都含有金属打击乐的内容,处理方式过于单一,因此在组曲的结构中可以适当调整。

  钱塘江是浙江的母亲河,也是“吴越文化”的发祥地。钱塘江两岸人民世代临水而居,创造了灿烂的钱塘江文化。从古代文明源起到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钱塘江如一条文化之江、历史之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

  近年来,浙江不断推进“文化浙江”建设和钱塘江唐诗之路打造,在此背景下,浙江音乐学院作曲与指挥系教师团队精心创作了这部以“钱塘江”为核心题材,融多形式、多视角音乐表达及现代多媒体手段为一体的原创大型民族管弦乐《钱塘江音画》。

  《钱塘江音画》音乐会由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和浙音国乐系杜如松、张咏音、杨婧等演奏家联袂演出,先后上演了《源》《云水境》《生生不已》《潮神赋》《哈头曲》《踏歌》《大潮》等7部作品。整场演出以钱塘江为脉胳,以民族管弦乐为载体,以音画融合的手法,将钱塘江的历史与现实、自然与人文、经济与社会,串成一幅幅生动的音乐画卷。画卷中秀美的山水、鲜活的人物、多样的场景、流转的时空,充分展现了钱塘江悠久的历史传承、如画的自然景观、厚重的人文底蕴和磅礴的现代文明,激情讴歌了浙江人民不畏险阻、突破万难、勇于开拓、昂首阔步的创新精神。

  • 指挥:王甫建

  • 歌唱:金瑶

  • 演奏:张咏音

  • 作曲:王云飞

  总监制:张建国

  监  制:张高翔/杜如松/蒋巍

  指  挥:王甫建

  助理指挥:马帅

  乐队统筹:李春勇

  演出统筹:韩瑾/岑美娣/杨颐/方晓/李鲤

  谱  务:陈善志

  乐  务:何小冬/张剑彬

  演员统筹:吕欣/王菁

  灯光设计:倪钢球 

  舞台监督:方晓/陈善志

浙江音乐学院国乐团
浙江音乐学院国乐团组建于2015年,是一支拥有拉弦、弹拨、吹管及打击乐四个声部全编制的大型民族管弦乐团。由笛子演奏家、国乐系主任杜如松教授任团长,二胡演奏家许奕教授任常务副团长,特聘著名国乐指挥家吴强教授担任常任指挥,聘请浙江歌舞剧院民族乐团常任指挥杨广任客聘指挥。乐团遵循“事必尽善”的校训,秉持高水准、高要求、高品质的原则组织建设,致力打造一流的专业民族乐团。
剧团详细介绍
  • 高清剧照

  • 高清剧照

  • 高清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