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奔赴现代化的明天】
●向新探索,福建的海更深了 ●向绿发力,福建的海更净了 ●向远而行,福建的海更阔了
怎样经略海洋?福建给我们打了个样儿!
福建日报、光明日报联合调研组
说起福建的山和水,有句民谚:八山一水一分田。
的确,福建多山,群峰耸峙,丘陵蜿蜒,耕地少得实在可怜——人均耕地面积仅为全国平均水平1/4。福建人常常自嘲:“厝边百步咧平地拢算稀罕物(家门口百米平地都算稀罕)。”
福建也有优势:3324公里的海岸线,那可是全国第二长;13.6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是全省陆域面积的1.1倍。
福建人是什么性格?爱拼才会赢!那就妥了,西边山拦,拼!东临大海,拼!“八闽共念山海经”,曲调悠悠然,昂昂然。
那就说海洋:2024年,海水养殖产量全国第一,人均水产品占有量全国第一,水产品出口量连续12年全国第一……
在高质量开发海洋上,为我们打了个样儿!

福州港江阴港区海铁联运一体化运营开通。福建港口集团供图
向新探索,福建的海更深了
“我阿公那辈人出海,那可真是刀尖上讨生活啊!”在泉州祥芝渔港码头,渔民陈阿贵一边整理渔具,一边跟调研组说起老辈人对大海的恐惧。
陈阿贵今年63岁,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世代打鱼为生。
“那时候出海就像赌博,拿命赌呀!老辈人怎么讲?‘三寸板内是娘房,三寸板外见阎王。’船板就那么薄薄一层,里头是家,外头就是鬼门关。”陈阿贵操着一口浓重的闽南口音,讲起来声情并茂。
“是不是最怕遇上台风?”调研组问。
“哎哟,遇上大风,那可不惊死个人呐!整个海就跟翻了锅的滚水一样,用绳子把自己绑在船上,其他交天公伯!”回忆起那个场景,他的声音低沉下来,“喏,五几年那次,死了多少人啊……”
陈阿贵口中的这场台风,就是《福建地理志》记载的1959年03号台风。该台风袭击厦漳泉沿海地区,冲毁海堤1700多处,数千艘船只因来不及避风而沉没。
“现在情况怎么样?”
“大不一样喽!有科技保驾护航。气象预报准得很,今天什么风,明天什么浪,手机一点就清楚。出不出海心里早有了数!每艘船还装了定位系统,行到哪,岸顶看得明明白白。”陈阿贵的脸上阴转晴。
他指了指旁边渔船上一个一尺见方的盒子:“你们看,这是‘海丝卫星终端’。装了这个,不仅船上有北斗导航,而且有WiFi,漂在海上也能跟家里视频聊天。”
正讲着,陈阿贵手机响起——船员从海上打来的视频。画面里,一个皮肤黝黑的年轻人站在宽敞的驾驶舱,背后是现代仪器,声嗓清晰,笑声爽朗:“今天收获不错,我看市场上巴浪鱼价格好,一会儿转去就卸货!”
挂掉电话,陈阿贵转头对调研组感慨:“现在不光知道怎么捕鱼,还随时知道市场上什么价,该往哪里卖。以前出海,是提心吊胆搏性命。现在,是踏踏实实挣票子。”
现今的福建人眼中,海,成了实打实的“聚宝盆”——同样是13.6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在科技加持下,渔获翻着倍增长。
从连江定海村码头乘船约15分钟,调研组登上了矗立于海天之间的深远海智能养殖平台“乾动1号”。负责人郭建涛站在甲板控制台前,轻触手机屏幕,身旁大幕上实时数据跃动:水温、溶解氧、pH值……
“今天的养殖,早就自动化喽。两三人、一部手机,就能养上百吨大黄鱼!”他指向远处,自动投喂机正划出优美弧线,饲料落水瞬间,水下金灿灿一片。
这座如足球场般巨大的网箱装有智能转网系统,可360度旋转“晒太阳”,网衣自洁、鱼群健康,更能抵御17级台风。
“起网啦——”一声吆喝响起。调研组循声望去,只见渔网徐徐升腾,无数大黄鱼在网中跳跃,阳光下,金光迸溅。
养殖空间的拓展,提高了海的“利用率”;而优质种源的引进,则大大增强了海的“附加值”。
“快来看看我们的海带新品:无边海带!全国独一份。”在连江沙澳湾,老渔民吴依嫩扛着刚从筏架收回的海带,满脸喜悦地向调研组展示。他手中宽大完整的海带叶片在阳光下泛着深绿的光泽:“以前的海带,叶边全是褶,一不小心就会碎成渣。切掉毛边,浪费起码三四成呐。现在好了,整片都是宝!”
吴依嫩喜悦的背后,是一场持续数十年的海洋渔业革命。他所提及的“无边海带”,是连江育种人“十年磨一剑”的成果。
“全国每3株海带苗,就有2株是‘连江出品’。”连江县海洋与渔业局高级工程师王为刚说道。近乎零损耗的叶片成为精深加工的“黄金原料”,成品率飙升35%以上,收益也翻了番。
种苗是水产业的“芯片”。近年来福建大力推进“水产种业振兴专项行动计划”,组建近百个种业创新团队,年产优质水产种苗2万亿单位,规模居全国首位。如今在这片海域中,海带、鲍鱼、大黄鱼三大“王牌”产品良种覆盖率已超80%。
从搏命出海的愁眉锁眼,到从容捕捞的悠然自得;从风吹浪打的简陋渔排,到稳立深海的智能平台;从碎渣频出的褶皱海带,到完整高值的“无边”新种……向新探索,福建这片海,从未像今天这么深、这么广!
向绿发力,福建的海更净了
清晨,宁德官井洋海域,薄雾尚未散尽,几只渔船正缓缓靠岸,船舱里装满了昨夜收获的大黄鱼。
船老大宋向国告诉记者,官井洋海域是重要的大黄鱼内湾性产卵场。当地渔民都知道,只要这片海有收成,半年的日子就有着落了。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官井洋,半年粮,黄瓜(大黄鱼)叫,渔民笑。”
然而,这片海湾也曾“病”过。
那是十几年前,人工育苗成功后,大黄鱼养殖火得不得了,海面上到处是渔排。宋向国当年也是远近闻名的大养殖户:“那时候水好、鱼肥,全国的客商都来抢购,谁不心动?能多养一点就多养一点。”
可是渔排越挤,问题就越多。饲料残渣堆在海底,生活垃圾直接倒进海里。夏天一来,水成了墨绿色,腥臭扑鼻。最可怕的是鱼病频发,白点病一场下来,几万斤鱼一夜间就全翻了肚皮。“2009年那回,我一家就亏了100多万元。”宋向国叹了一口气。
必须让负累不堪的海“透口气”!痛定思痛,当地政府很快行动起来——清海。
可这一“清”,宋向国心里犯起了嘀咕:“拆了网箱,一家老小吃啥?”
县干部带着渔业专家,上门讲政策、算长远账。理讲清了、顾虑没了,宋向国心里亮堂了:“换上环保塑胶网箱,渔排间距大了,潮水畅通,鱼病减少。养得少了,产量反而上去了!”
就这样,一个个“宋向国”拆网箱、治脏污,主动加入“清海”中来。
海清了,湾净了,风爽了,生活的路子也宽了。当地发展起精品民宿、海钓、房车露营等项目,让渔民有了新生计。宋向国的弟弟改行开起了渔家乐,他自己偶尔帮忙接待游客:“休渔期也不怕没收入了,旅游饭一样香!”
更大的变化在观念上。如今休渔期一到,渔民们自觉收网,没人偷捕,还争着当起了义务监督员。“大家心里明白:鱼捞完了,明天哪还会有鱼!得为子孙考虑啊!”宋向国说。
陆海相连,要让海更清、湾更美,也要从陆地做文章,抓好“全域系统治理”。
在漳州东山县东山湾,200多公顷红树林绿意葱茏,一条木栈道宛如飘带,舒展在海面之上。间或有几只白鹭翩然飞过,栖落在枝头、水畔。
“这景色,看了从眼里舒服到心里!”家住附近礁头村的村民黄锦波几乎每天都要来这儿走上一趟。他说,这样成片成片的红树林,已经有好些年不见了。
“早年间,湾里尽是淤泥,哪还有海的样子?简直是‘死水湾’。”黄锦波回忆。2019年,附近水质一度降为劣四类,被中央环保督察点名通报。
“病根”,除了养殖污染,与陆上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源源不断排入湾区也大有关系。沙滩上垃圾堆积,像长了一块块牛皮癣……
对症下药——除淤泥、造新滩、种红树林。几年工夫,“死水湾”变成了“美景湾”。
为守护好这片碧海银滩,福建从制度上全方位呵护。
“白海豚!”一声惊呼划破清晨的静谧,把调研组的目光一齐引向船舷左侧。晨光映着厦门海沧湾的波光,距离船身约50米处,一个粉白色的身影轻盈跃出水面,又灵巧地一闪而没,带起一串晶莹水珠。
“这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这家伙稀奇得很,都叫它‘水上大熊猫’。”和调研组一起出海的厦门海事法院行政和生态环境审判庭一级法官郑新颖说。
猎猎海风中,郑新颖讲起这片海域不久前发生的一段插曲——
2024年5月的一个凌晨,一家物流公司违法将434立方米渣土直接倒进毗邻中华白海豚保护区的海域!
表面上,这些渣土并非有毒有害物质,但在潮汐和洋流的作用下,它们有可能影响海域循环,进而影响生态系统。
“对此类案件,传统流程是‘先裁判、后修复’。”郑新颖介绍,“可又怎么等得起?!海水流动不息,损害正在扩散,我们必须‘与时间赛跑’!”
针对此类案件,厦门海事法院创新了司法保护模式——“先予修复、诉中追责”。海警局与渣土办紧急开辟“应急收纳通道”,把倾倒的渣土转运出来,用作市政道路的建材。与此同时,法院请来生态技术调查官和环境专家现场勘验,指导修复操作。短短几周,海岸线恢复如初。
向绿发力,福建的制度创新一项接着一项。全国首个海洋碳汇交易服务平台,就由福建首创。
通俗地说,福建现在的“海洋蓝碳交易”就像给大海办了一张“银行卡”,把海里的海带、牡蛎、红树林等生物吸收的二氧化碳折算成“存款”(碳汇),谁想抵消自己排出的二氧化碳,就来花钱买这笔“存款”,钱直接打到养海人、护林人的账户上,于是“保护海洋就能赚钱”变成了现实。
海带企业福建亿达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邱碧香是受益者之一。接受采访时,她颇为自豪:“公司养殖了3000亩海带,每年可形成3万吨的渔业碳汇量,交易后,年年都会有几十万元收入。”
向远而行,福建的海更阔了
“在马可·波罗游记里,我们泉州港那可是‘东方第一大港’呢!”说起泉州港的历史,讲解员伍雅君的眉眼间透出满满的自豪。
这是个礼拜天,位于泉州的福建省世茂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里,伍雅君的讲解吸引了一圈又一圈的孩子支棱着耳朵听。
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到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舳舻千里的盛况,在福建延续至今。
“泉州交管,23号引水,准备离中燃码头!”“引航,拖10缆绳带好……”伴着清晰明快的口令声,一级引航员陈百泉敏捷地攀上一艘大山一样的外籍油轮,接管指挥权,开始又一天高精度的“海上引路”。
泉州港每年需要引领进出港的船舶有近2000艘,陈百泉日常的工作是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型船舶安全引领进出港。
“世界各地的货轮越来越多!我刚刚当上引航员的时候,一年大概只要引领100艘船。受益于共建‘一带一路’,来的大船数量翻了好几番。建站初期,有6个引航员;现在增加到了22个,还一天到晚忙得脚不沾地。”陈百泉说。
这一盛况,与福建大力发展港口经济密不可分。
2018年年底,首条以“丝路海运”命名的集装箱航线在厦门起航。小到茶叶、衣服鞋帽,大到汽车、机械,越来越多本土及周边地区产品由海上丝路销往全球。“丝路海运”不仅积极开拓多式联运物流新通道,大大缩短货物在途时间,更通过智能集装箱实时定位、数据互联等创新方式打造多部门、跨行业的合作范例,实现了物流效率的飞跃。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截至目前,福建沿海已拥有福州港、厦门港、湄洲湾港、泉州港四大港口,可常态化靠泊集装箱船、油船、散货船等各类世界最大主力船型。今年7月份的数据显示,全省港口约300条集装箱班轮航线,每月达2200个航次,通往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厦门港东渡港区,海天码头前沿立着一块牌子——“丝路海运始发港”。
“你们猜,一双福建产的运动鞋,出厂后经海运发往菲律宾,在当地上架销售,前后需要多少天?”采访中,福建丝路海运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南抛出一个问题。
还没等调研组回答,他自己先揭开谜底:“在厦门,这个时间已经被控制在一周左右。”
确实,在福建人的眼里,关注的已不仅仅是家门口这片海,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他们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海。
走出福建天更阔。以海为媒,与世界对话,“海上福建”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刚从印度尼西亚回到国内,福建淼天汇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峥嵘又马不停蹄地赶到了工厂。
“我们在印尼三宝垄市建了座白对虾养殖场,虾苗养满4个月后就地粗加工,再运到福州深加工,就成了大家熟悉的虾滑。”
“为什么要在印尼建工厂?”调研组不解。
“这样能够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两国双厂’合作模式,于我们来说,收益更大;于印尼来说,能为当地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林峥嵘毫不掩饰“商业机密”。
最近,林峥嵘又有了新目标——积极加入中印尼“两国双园”。“两国在国境内互设园区。企业入驻园区后,‘出海’更便捷!很多事项由园区‘打包’统一负责,通关时间大大缩减。”
这样的合作,福建和马耳他、马尔代夫、马来西亚等国都在开展。
600多年前,郑和船队从福建启航,七下西洋,掀开了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序幕。如今的福建,深水泊位星罗棋布、巨轮云集、货通全球,更显“长与物华新”。
从“向海进军”,到“海上福州”,再到“海上福建”,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福建,一张蓝图绘到底。
向新探索,向绿发力,向远而行,福建“蓝色引擎”动力澎湃。
向前!向前!向前!劈波斩浪,向海图强,未来的福建又该会是怎样的景象?!
(作者:福建日报、光明日报联合调研组 调研组成员:福建日报记者陈辉宗、张辉、张颖 光明日报记者高建进、赵斌艺、栗念跃、王忠耀、陈城、冯家照)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09日 01版)
【携手奔赴现代化的明天】
●“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
●“干一行专一行”的精益求精
●“偏毫厘不敢安”的一丝不苟
●“千万锤成一器”的追求卓越
“匠心”,托举起活力日盛的青岛!
青岛日报、光明日报联合调研组

“工匠之城”赋予青岛秀外慧中的独特气质。吕建军摄
青岛,有很多名人!出名,全凭一颗“匠心”。
譬如郝建秀,凭着“匠心”,创出了“郝建秀工作法”;譬如许振超,凭着“匠心”,获得了“人民工匠”这一国家荣誉称号;譬如周勇,凭着“匠心”,让一个普通工人有了“院士”美名……
有人这样评价:青岛制造之所以蜚声中外,正是因为有了一颗颗“匠心”!
还有人给这个城市送了个响当当的绰号——“工匠之城”。
发愤图强,营造了“匠心”
全国鲜有哪座城市像青岛这样崇尚工匠——
五四广场,是青岛市的地标工程。广场上最引人注目的霓虹标语是:“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
在青岛,专门建有一座以劳动为主题的公园,一尊尊栩栩如生的工匠雕塑再现这座城市的奋斗历程;
这座城市的工匠,还有专属自己的节日“青岛工匠日”。
“没错,在青岛,‘工匠’两个字分量沉甸甸的!人人崇尚工匠,爱护工匠,整座城市都以‘能工巧匠’为荣。”青岛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研究院顾问刘文俭话里透着自豪。
去年,有这样一则新闻上了热搜:青岛一名考生放弃二本录取机会,报考了大专烹饪专业。其实,在青岛,这绝非个案。青岛市教育局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处处长丛新堂告诉调研组,去年,全市普高转中职的学生同比增长10%。
青岛缘何对工匠如此“高看一眼”?答案,就在这座城市的发展史中。
1952年7月26日,在青岛四方铁路工厂(今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新中国制造的第一台蒸汽机车成功下线!“这是不折不扣的‘争气号’!我常听老师傅们讲起当年造这辆火车的故事。没有图纸、没有经验,他们就24小时两班倒、连轴转,经过无数次失败,自主研制大大小小零件1万多个,终于一锤一钳地圆了梦!这个日子,后来就成了工匠日。”中车青岛四方首席技师郭锐回忆。
翻开共和国工业史,像这样属于青岛工匠的“高光时刻”,多了去了——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如何降低皮辊花率(废棉率)、提高产量,是摆在纺织行业面前的首要问题。16岁的青岛国棉六厂值车工郝建秀创造了奇迹!通过合理改进工序、提高操作水平,实现了连续7个月平均皮辊花率0.25%,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据推算,假如全国纺织厂细纱工人效率都提升到这一水平,多生产的衣料可供400万人用一年!“郝建秀工作法”不胫而走,被全国产业工人奉为宝典。
一时间,各行各业都开始涌现自己的“郝建秀”。青岛染料厂员工王吉庭创新操作法,大大提升亚硝基酚产出率,多次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青岛木器厂青年木工徐呈龙改进了65种机器、工具和操作方法,节约了318000多个工时,相当于一个工人130年的工作量……
在一大批技术革新能手、优秀产业工人的托举下,青岛迅速成为新中国制造业重镇。青岛的产业链条由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向机械电子、精细化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等领域快速延伸,海尔、海信、青啤、双星、澳柯玛“五朵金花”声名大噪。

2024年12月,第三届全国人工智能应用技术技能大赛决赛在青岛举行,青岛职工表现亮眼。青岛日报记者 任晓萌摄
你追我赶,砥砺了“匠心”
然而,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的日子也不再安耽。
1985年的一天,青岛电冰箱总厂。职工们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
“砸!一台不留,谁生产的谁来砸!”厂长张瑞敏指着工厂大院里那76台新崭崭的冰箱。
职工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人舍得下手。有人脸憋得通红,还有人心疼得哭了出来。要知道,那时一台冰箱的价格顶得上普通人3年多的工资……
原来,这些全是“问题冰箱”——厂里斥巨资引进了德国先进生产设备,可有的工人技术跟不上,造出了这批次品。
众目睽睽中,大锤一次次重重落下,每一锤都落在了工人们的心上!
青岛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潘思晓介绍:“当年正是趁着这次震动,青岛把提高工人素质当成一件要紧事来抓。”
举一反三,青岛市“九五”“十五”计划纲要接连对提高劳动技能、建设技术工人队伍作出部署;“万名技师培训计划”“金蓝领”培训工程也随之跟进……
“以前父辈们去打工,一把瓦刀,一身好力气,就能闯天下。现在呢?面前是数控机床、‘智造’设备,不提高自身素质,门儿都没有!”雷沃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焊工李金章正在智能化生产线上学习新技术。
“‘春江水暖鸭先知’,一线工人最了解生产过程中的痛点,最可能觉察到创新的趋势。”潘思晓说,“今天,党委政府的认识也愈发清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一大批素质高、本领强的劳动者,产业要提质,前提是人的提质!而人的提质,除了学习新技能,更应秉持精益求精的‘匠心’。”
精心呵护,涵养了“匠心”
在青岛港,调研组看到一份《青岛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责任公司“导师带徒”协议书》,一笔一画地签着导师许振超和徒弟郭磊的名字。
“能从那么多工友里被选中做许师傅的徒弟,签字时我激动得手心直冒汗!”已是全国技术能手的桥吊司机郭磊回忆,眼里泛着光。
许振超把一身本事向徒弟们倾囊相授,最常练的就是他的绝活“一钩准”——地上摆上空啤酒瓶,桥吊操控室底部焊上一根电焊条,徒弟们操控桥吊从50米高空往下降,电焊条得准确无误地插入啤酒瓶里。
“师傅平时和善,可一旦操练起来严格得吓人。他常说,一分一毫都不能偏,因为我们钩起集装箱的准度和速度,直接决定港口的效率!”郭磊感慨,“记得那次,他带着我们千辛万苦地打破了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大家激动得一通欢呼。可师傅却神色凝重地说:‘我从操作里发现了17个小瑕疵。来,一项一项解决……’”
锻造“匠心”,除了“严格”,青岛还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职业竞赛活动为“匠心”培土。
“当时我还是个新手,看到技能大赛的启事,就壮着胆子报了名。黑白不分地苦练了几个月,结果,居然拿了第三名!”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总装车间工段长苗立岐至今忘不了第一次参加大赛的紧张与兴奋。
扫一眼就能发现哪个螺丝拧得不到位;侧耳一听就能判断出发动机异动的原因……一次次赛场上的“高手过招”,让苗立岐技艺不断精进。今天,他已成长为产业领军人才。
“真金还需火炼。通过层层竞赛淬炼出的工匠,实战能力特别强!”潘思晓告诉调研组,全市每年举办的行业技能竞赛有100多项、3000余场,单是职业技能大赛就已连续举办17届,吸引了33万名职工参加,选拔评价高技能人才9万多名。
让“匠心”人才“成林”,离不开激励机制。
青特集团有限公司电气技术主管王京京是位85后,竟然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工作第三年时,公司遇到了“10天内调试好进口流水线”的难题。众人在这陌生的“大家伙”面前犯了难,他却挺身“揭榜”,日夜不停地查阅资料、摆弄机器,终于在7天内将数万步英文程序悉数破解,确保了新产品顺利量产。
在王京京的工作室,大家正为一个技术方案争得面红耳赤。“就得这样!不头脑风暴,咋创新呐?”王京京骄傲地指了指工作室那面“荣誉墙”,“单国家专利就有26项!”
在青岛,这样的工作室还有很多:中车青岛四方“宁允展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中国联通“姜响应工匠创新工作室”、海信“李志伟工匠创新工作室”……为此,市里每年出资1000余万元专项支持。
激励机制,还表现在“职业天花板”的打破上。
“真没想到,俺们‘老工匠’也能当上高级工程师!”手捧鲜红的聘书,中车青岛四方首席技师周勇笑容格外灿烂。
几年前,这位和机车打了20多年交道的一线匠人,成为青岛技师与工程师“双师制”改革的首批获聘者之一。
“可别小看这‘红本本’!”周勇告诉调研组,以前,技术工人评上高级技师就算是到了头。2022年,青岛突破条条框框,增设特级技师、首席技师等级,首席技师薪酬对标正高级工程师。“你们看,只要肯努力,哪里还有什么‘职业天花板’?”周勇一边说,一边拍了拍身边年轻徒弟的肩膀,“除了评职称,还给评奖嘞!从‘青岛工匠’到‘青岛大工匠’,再到‘齐鲁工匠’甚至‘大国工匠’,走技能这条路,我们的人生也有无限可能!”

在青岛软控装备产业园,技术人员正在组装调试智能化轮胎成型机。青岛日报记者 赵健鹏摄
成风化人,遍植了“匠心”
在青岛,“匠心”早已不再是产业工人的专属,而是千行百业共同的精神底色!
一阵风拂过,平度田庄镇荷花屯村的田野麦浪滚滚。朱瑞华正俯身田间取样。这位平度市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前不久,刚从北京领回全国先进工作者奖章。
1996年走出大学校门的她,近30年来每年200多天驻扎在地头,工作包里永远装着“三件宝”:一把卷尺、一个笔记本、一柄磨得锃亮的小铁锨。从选育新品种到研发节水节肥技术,再到创下青岛小麦亩产新纪录……她靠着执着一步步攻坚克难,成了乡亲们眼里“最懂地、最爱地”的人。
“送快递,也是个技术活儿。”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市黄岛区分公司快递员周嘉伟一边分拣邮件,一边对调研组说。
刚入行时,片区路线不熟、送件技巧不精、客户习惯不了解……周嘉伟常常手忙脚乱。一次,他误将一份重要合同送到隔壁小区,险些误了客户的大事。
他发了狠,一遍遍背市区地图、实地踩点,从街巷到楼道,从快递柜到小区出入口……他还仔细琢磨派件的门道:揽件有时效性,要随机应变、调整路线;上班高峰期电梯紧张,10层以下走楼梯更快……
今天,周嘉伟已实现连续7年零差错,无投诉、无事故,2024年被评为“青岛市技术能手”。
只要有“匠心”,行行出英雄。正午时分,旅行团成员正在小憩,导游刘博却坐在角落里写着教案。
“文旅产业发展势头越来越猛,对从业者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想有作为,就必须不断提高技能。”刘博告诉调研组,他本是个普通导游,这几年靠不断学习,考取了研学旅行指导师证、教师资格证和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证。如今,他已能独立完成整套研学课程的设计和组织了。
“研学旅行的核心是教育,不但要看景观,还要让学生在行走中获得知识和成长。”刘博言语里溢着兴奋。
…………
还有太多太多的“匠心”,在这座城市俯仰可见——它藏在医生精心缝合的一针一线间,也写在办事大厅服务人员的真诚笑容里;它是一张讲台后日复一日的板书,也是一间实验室里千百次调试出的精准数据……
“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干一行专一行”的精益求精,“偏毫厘不敢安”的一丝不苟,“千万锤成一器”的追求卓越……
正是这样的“匠心”,托举起了活力日盛的青岛!
(调研组成员:青岛日报记者刘成龙、刘萍 光明日报记者刘艳杰、尚文超、王忠耀、栗念跃)
《光明日报》(2025年06月10日 0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