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当前,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进入深化阶段,高质量的乡村规划是扎实推进乡村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目标的重要基础。利用生成式AI等数字技术改革乡村规划课程,不仅是提升教育质量之需,更是服务国家战略、破解乡村发展瓶颈、培养适配新时代人才的迫切要求,意义重大且紧迫。
以数字技术(核心是生成式AI驱动的HAI人机协同)为引擎,构建“三位一体”的乡村规划新型教学体系。
在体系构建方面,重点打造“空间+”深度融合。突破传统学科的限制,围绕“乡村空间”这一核心点,将地理信息科学(GIS/RS 空间分析)、数据科学(社会经济大数据挖掘)、社会科学(乡村治理、文化保护)、生态学(生态敏感性分析)以及规划技术(BIM/CIM)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深度融合,形成一个系统化的知识网络。例如,在课程设置上,让学生利用GIS分析某镇15个行政村公共服务设施的分布情况及其可达性,结合人口热力图识别服务覆盖的盲区。同时,把人机协同(HAI)作为知识整合与方案生成的智能辅助工具。输入地形、交通、人口、产业等相关参数,HAI可快速生成多种土地利用或设施布局的初始方案。学生则需运用跨学科知识,如考虑到生态保护红线的限制、产业之间的协同效应、社会公平性等因素,对这些方案进行批判性分析与优化。
在教学模式方面,创新打造“虚实结合、人机协同”的多元实践教学。通过将真实项目引入课堂,利用数字技术构建“虚拟仿真-人机协同-实地验证”的闭环实践链,强化实战能力。这主要依托于“生成-对抗-迭代”的双循环教学模式。在内循环中,学生基于给定的真实案例(如某特色保护类村庄)及基础数据(地形、人口、文化资源点等),对AI生成的初始方案(如旅游路线、民宿选址)进行批判性分析,结合实地调研或VR/AR模拟踏勘发现其不足(如忽视某非遗作坊可达性或季节性客流),并通过调整参数/需求权重反馈驱动AI迭代生成更优方案(课程实践显示,某任务中学生引入未来游客预测数据调整模型,使方案中外围文化点可达性提升30%);在外循环中,教师设定综合性课题(如“洪涝易发村空间韧性优化”),学生分组探索不同AI技术路径(如利用AI模拟降雨淹没情景优化避难场所和疏散路线),通过课堂答辩与跨组质询,共同提炼“AI动态推演+多主体(村民、政府、企业)协商”的规划框架与可推广方法论。同时,VR/AR技术用于构建高度逼真的虚拟乡村场景(如历史街区、复杂地形村落),支持方案沉浸式体验与比选,无人机测绘则显著提升现状数据获取精度与调研效率。
在动态评价与价值观引导上,建立健全“过程-成果-反思”的过程评价机制。利用数字技术实现全过程、多维度评价,并融入价值观引导。过程性评价聚焦量化学习行为,通过生成式AI平台日志、版本控制等自动追踪分析学生提示词优化(反映需求理解与沟通能力)、模型参数调整依据(反映批判思维与专业知识应用)、多源数据融合(反映跨学科整合能力)及小组协作活跃度(如后台“技术应用行为图谱”显示,某组为提升医疗设施公平性调研7次,查阅了3份地方卫生规划文件)。成果性评价从创新性(应用新技术解决传统问题)、逻辑性(方案推导严密、数据支撑有力)、伦理性(体现公平、文化尊重、生态保护)三大维度对最终方案进行量化评估。反思性评价则通过强制提交《乡村规划伦理思考报告》,引导学生深度思考AI方案的局限性(如算法偏见可能忽视边缘群体需求)、技术应用的伦理边界、规划师角色定位(服务者而非主导者)、对乡村文化价值的认知深化及社会责任认知(课程数据显示,85%的学生在报告中能识别并量化分析AI方案中的公平性偏差,提出具体改进措施)。同时结合展示国家优秀乡村规划案例(如浙江“千万工程”、数字化赋能传统村落保护案例),强化“科技向善、规划为民”的价值导向。
面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紧迫需求和乡村规划教育的内在挑战,以生成式AI等数字技术为驱动,构建起融合“空间+”知识体系、“虚实结合、人机协同”实践模式和“过程-成果-反思”动态评价与价值观引导体系的三位一体教学改革路径,是培养具备复合知识、精湛技能、批判思维、创新能力与深厚乡土情怀的新时代乡村规划人才的关键所在。上述观点源自团队近年来开展《增进居民社会交往的社区公共空间环境特征及空间优化研究》《基于“智慧城市”理念的城乡规划专业人才数智化能力培养研究》等课题研究的部分总结与实践探索。
(作者:张秋仪,福建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卢泓秀、王云嫣,福建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