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文化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结构性整合的重要柔性调节力量,发挥着关键作用。提升乡村治理体系能力,需要深入挖掘土生土长的乡村文化的精髓,将乡村文化的德治价值融入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当中,推动优良乡风的形成,塑造乡村德治秩序,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村文化“向里用力”的“立人”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治理价值,值得深入挖掘。
凝聚人心的家国情怀价值。百年乡建的成效和走向取决于农民的精神气度和“立人”实践,农民对农村的感情及对农村生活的认同是乡村能够发展的关键因素。乡村文化是乡村生活价值数千载的积淀,凝结着农民对乡土的文化认同,是乡情乡风乡音的重要载体。从心理学上言,文化认同是一种社会心理过程,个体对所属文化,在文化群体内所产生的归属感,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保持与创新自身文化的驱动力。文化认同也是一种家国情怀、乡土观念、民族精神整合融汇超越的体现,以乡村文化特殊的精神符号增强民族凝聚力。这种特殊的精神符号外化为传统习俗和仪式——祭祖、庙会、传统节日、少数民族节庆活动等不断使村民们产生共鸣,产生强大的凝聚力,积淀为厚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打破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认同失调现状。
淳化乡风的道德实践价值。“向里用力”需要寻求乡村社会内涵的道德资源,梁漱溟认为古代的乡约就是一种很好的道德修养资源,古代乡约蕴含着“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的四大纲领,包含了乡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淳化乡风的道德实践价值。比如《吕氏乡约》其蕴含的“向里用力”道德资源有“如德业相劝下,有见善必行、闻过必改、能治其身、能治其家、能事父兄、能事长上、能睦亲故等细则。患难相恤下,规定了在水火、盗贼、疾病、贫乏等情况下,乡民应互相帮助。”这些道德教育内容,更多凸显的是村民的“立人”实践,是村民自省自觉、自我约束、自我劝诫的重要力量。乡村中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和规范,形成了各地不同的乡规民约,这些乡规民约内嵌于乡村社会,成为乡民们共同的生活准则和规范。随着时代的发展,乡规民约的制定也应贴合乡村的需要而不断调整,摒弃乡规民约中不适合乡村发展的糟粕,补益和营造乡风文明的内容。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华,以稳定乡村社会秩序和乡民之间关系为目的,以促进村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为价值目标,构建新型乡规民约,以乡规民约提升乡村文化赋能的引领力。
树立良好家风的德行教化价值。传统的家风家训具有道德培育的功能,能够引导和规范村民的行为,维护乡村社会的稳定,是“向里用力”的重要道德资源。家风家训是一个家庭言行的方向灯,反映一个家庭的价值观、世界观和道德水平。中国传统家风家训历史悠久,流传较广的有颜之推《颜氏家训》、司马光《家范》、朱熹《朱子家训》、袁采《袁氏世范》、曾国藩家训等,倡导出入相友、亲仁善邻、患难相恤、勤俭节约、讲信修睦、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姐妹和睦、妯娌和谐、“不耕无食,无耕无衣”“勤耕立家,苦读荣身”“耕读传家,修身治世”“百善孝为先”“家和万事兴”等等,这些价值理念对涵育文明乡风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而要对其继续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开展家风家训的建设、教育、宣传活动。村干部带头做好自身的家风家训建设,起好表率作用。乡镇村委可通过组织修订家谱村史、挖掘整理编写农村流传的家风家训、宣传家庭美德故事等措施,让好家风家训飞入寻常村民家。农村学校是培养优良家风的重要教育场所,要对农村学生进行系统的家风家训教育和实践探索。培育传承传统家风家训要积极发挥新乡贤作用,新乡贤在乡村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中可以发挥道德示范引领作用,以自身的财富、权力和声望所形成的身份优势嵌入乡村社会,以潜移默化的良善行为影响乡村民众,“见贤思齐”,传承乡村优秀乡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树立良好家风,培育文明乡风。其德行教化作用与“乡风文明”的现实需要高度契合,垂范乡里的嘉言懿行能够引导农民树立并践行正确的价值观。要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新乡贤反哺桑梓,建设和美乡村。
乡村文化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令人向往的乡情美景,更具有尊德守礼、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乡风的德治价值。用优秀的乡村文化约束不良行为,树立向善的、积极的、健康的、重义守信等价值取向,净化乡村风气。激活村民所熟知的乡村文化“向里用力”的治理价值,滋养文明乡风,以村民内在的认同情感为桥梁,践行于日常道德实践生活之中,这是乡村文化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挖掘乡村文化“向里用力”的德治治理价值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强化国家整合、社会协同和村民自治的共建模式。现阶段我国乡村文化多注重器物层面的建设,如农家书屋、乡村大礼堂、文化活动室等公共文化活动设施的建设。共建模式的关键在于形成国家资源整合、社会组织协调治理和村民自觉参与的有效的挖掘乡村文化“向里用力”的德治资源。国家整合文化建设的制度、资金、人才等资源优势支持构建新型乡规民约。文化类社会组织如老年人学会、妇女协会、戏曲队等以组织的动员力、愿景的召唤力和价值观的凝聚力,引领乡规民约宣传教育的感染力,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形成共同的价值规范,达到以文化人、以文铸人和以文服务人的目的。
扶持乡土文化能人。乡村文化“向里用力”的治理价值观发掘的关键在于人才,要挖掘和培育乡村文化本土人才,开展文化结对帮扶,引导社会各界人士投身挖掘乡村文化德治资源。这些扎根基层、德艺双馨的乡村文化能人、群众文化社会组织带头人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是乡村文化传承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作用显著。因而要给予他们政策、平台、机制、资金的扶持。开展好具有教育价值的乡间民俗活动,如祭祖、庙会、传统节日、少数民族节庆活动等。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的治理理念。挖掘乡村文化“向里用力”的治理价值应从农民的日常生活需要出发,挖掘农民内生性的文化自觉意识,发挥文化类社会组织的群众动员力,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共同挖掘其德治治理资源,使农民喜闻乐见的乡村文化重获价值承载功能,农民走出家门加入公共文化空间,在具有集体记忆的乡村文化中沟通和交流,增强凝聚力,展现乡村文化的教化作用,淳化乡风的德治治理价值。加强乡村文化主体性建设是坚定乡村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乡村文化内核的价值观为赋能乡村治理提供了共享的价值意义,具有引领力,为农民提供了情感、记忆、意义和价值认同,逐渐融入农民的日常生活当中。在新时代背景之下,乡村文化的主体性价值正在被慢慢挖掘,例如优良的家风家训成为优势资源成为农民“立人”的精气神,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为农村培育传承传统的家风家训的引领者和推动者。乡村文化中的凝聚功能、教化作用和道德实践价值是以一种文化生活的方式,与农民自省自觉实践相结合,成为村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动力。
新时代挖掘乡村文化“向里用力”的治理价值,要明晰乡村文化赋能乡村治理的主体,深度把握乡村文化赋能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以共建、共治、共享为基本遵循,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乡村文化赋能乡村治理共同体,擘画新时代乡村文化发展的新蓝图。以农民现实利益和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为着眼点,激发多元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高效运行、协同发力、合作共赢,在挖掘过程中营造平等的文化发展生态,吸引原乡人、归乡人、新乡人加入乡村文化赋能乡村治理的建设中。使农村社会形成一个有着共同价值观和共同理想的有机共同体。
(作者:陈小霞,博士,广东石油化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