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农村就业服务是连接农村大学生和就业市场的桥梁,所以农村就业服务工作的效率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几年我国政府对农村就业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制定了一系列保障乡村就业服务的相关政策,如《“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中对“完善城乡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强化基层公共就业和创业服务平台”的要求,突出了提高农村就业服务的可及性和均等化程度,为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各类人才提供更优质的就业支持,目前农村劳动力结构呈现出老龄化和低技能的特点,使得传统的农业就业吸纳能力不断下滑,而新兴产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与农村人才的供给之间出现了结构性的矛盾,大学生群体中部分农村毕业生面临“回不去、留不下”的就业难题,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解决乡村就业服务问题提供了新路径,通过数据驱动、智能匹配和个性化服务,人工智能能够突破地理限制、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乡村大学生就业服务向精准化、动态化、智能化转型。
智能信息聚合,构建乡村就业服务的“数字底座”
传统农村地区的就业信息一般通过政府公告、招聘平台和社交媒体进行发布,存在着大量的零散信息,造成了劳动力获取成本高、匹配效率低下的问题,人工智能通过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等技术可对多源异构数据进行清洗、分类,构建覆盖全域的乡村就业信息数据库,例如,通过爬虫对城市和农村的招聘信息进行实时的抓取,并结合地理位置、薪资水平和技能要求等标签对这些信息进行结构化处理,通过整合农村大学生的教育背景、就业意愿等数据资源构建出“劳动者画像”,然后通过智能推荐算法对供需双方进行匹配,人工智能技术还可以对各地区的就业发展趋势和人才缺口进行分析,从而为政府部门制定就业政策、高职院校调整专业设置等提供数据支持,在宏观上优化农村的就业服务。
智能匹配系统,破解“人岗错配”的痛点问题
“人岗错配”是我国农村劳动力市场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大量农村大学生不知道如何去筛选适合自己的职业,并且他们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较少,所以他们在求职过程中存在盲目性和被动性,加之用人单位招聘渠道有限、筛选效率低下,使得企业很难准确地找到具有相关技能与适应性的劳动者,从而导致了“职位空缺”与“求职难”共存的现象。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法,基于大数据分析与机器学习算法,智能匹配系统可以根据大学生的教育背景、职业技能、学习轨迹等多个方面的信息进行综合评估,然后将评估结果与岗位要求相结合,通过建立动态的人才数据库和岗位库可以对大学生目前的能力状况进行辨识,对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趋势进行预测,进而给他们匹配相应的职位。
系统还引入个性化的推荐机制,综合考虑大学生的就业意愿、地域偏好、家庭状况等非技术性因素,提高工作的适配性和员工的接受度;针对乡村地区的产业特点,系统还可结合地方经济发展趋势构建与当地经济发展态势相适应的细分行业匹配模式,将具有区域特征的职业能力融入评估体系中,提高就业服务的本土化,借助人工智能的持续学习能力,匹配系统能够根据劳动力市场变化不断优化推荐策略,推动传统“人找岗”向“岗找人”转型,有效缓解乡村地区用工难与就业难的问题,提升农村整体就业服务的精准性。
智能政策推送,实现就业扶持的“精准滴灌”
各级政府为了促进农村就业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性政策,包括为大学生提供创业补贴、向求职的大学生提供技能培训、岗位补贴等,然而由于信息传播渠道有限、政策解读门槛较高以及申请流程复杂,许多大学生对政策的理解都只是停留在表面,有的时候还会因为误读政策而错过就业的机会,导致难以充分发挥政策红利的作用。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智能化的政策推送服务,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分散在各级政府网站、政策文件库中的原始文本进行结构化处理,将政策拆解为适用对象、申报条件、补贴标准、办理流程等字段,然后建立动态更新的政策知识图谱;在保护用户隐私的前提下,通过设计数字化问卷的方式获取求职者的年龄,了解求职者的技能水平和就业情况;最后通过语音播报、图文卡片、视频解读等方式为农村求职者展示政策要点,这种智能匹配的模式能够实时地向求职者推送相关的政策,真正实现从粗放式“大水漫灌”到智能化“精准滴灌”的转变。
在政策落地过程中人工智能还可以向大学生提供辅助填报、材料预审、进度追踪等服务,提升大学生申请政策的便捷性,通过引进智能导向工具和语音交互服务,进一步降低了操作门槛,让更多的大学生可以更容易地获得相应的权利,从而提高公共资源的分配效率,提高了政策实施的公平性、扩大政策的覆盖面,为农村就业服务提供可持续的保障。
智能服务终端,延伸就业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农村地理环境复杂,人口分布分散,传统的就业服务很难做到对所有有需要的劳动力进行有效的服务,尤其是在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农村,大学生获取岗位信息、参加技能培训或办理相关手续的成本较高,导致服务“最后一公里”长期存在梗阻,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人工智能驱动的智能服务终端可以将基层就业服务向更广泛的区域延伸。这些终端设备一般都是将语音识别、人脸识别、高清触摸等各种互动技术相结合,能够适应不同文化水平的大学生,达到操作简单、服务精确化的目的,通过智能服务终端,大学生可以获取岗位信息、报名培训项目、打印就业证明等,大大提高了办事的效率。
智能终端还可作为连接城乡资源的重要桥梁,它能够通过数据收集和远程通讯的方式,向上级的服务平台反馈信息,还可以与企业招聘系统实现联动,推动形成高效协同的服务闭环,一些终端还具备视频连线、远程辅导等功能,使大学生能够在自己的家门口就能咨询岗位内容,真正达到服务下沉、便民利民的目的,这样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方式,大大提高了乡村就业服务的响应速度,扩大了乡村就业服务的覆盖范围,为构建普惠、公平、可持续的就业服务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伦理与治理,保障人工智能应用的可持续发展
在乡村就业服务中深入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提升就业服务的效率,为农村大学生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就业支持,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也面临着数据安全、算法公平性以及社会伦理等方面的挑战,为了实现技术进步与社会责任之间的有机统一,必须从制度建设、技术规范、人文关怀等多个方面出发构建科学合理的人工智能治理体系,确保技术在推动乡村就业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时候也能守住伦理底线,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
政府要制定一套完善的数据管理体系,明确大学生个人信息采集、存储和使用的界限,提升数据处理过程中的可控性,通过加密、脱敏等技术对大学生的隐私进行有效的保护;在算法设计层面要注重公平性与包容性,确保技术成果能更大范围地惠及农村大学生,避免因为在训练模型的过程中出现数据偏差,导致忽视一些特定群体。
系统中还需要保留必要的人工干预机制,为大学生提供投诉和纠正的途径,增强系统的可信度。提升大学生的数字素养也很重要,应通过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智能化服务方式。只有在多方协同、制度先行的基础上才能推动人工智能在乡村就业服务中的稳健落地。
人工智能改变了乡村就业服务的方式,从信息聚合到技能培训,从政策推送到底层治理,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随着5G、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乡村就业服务会变得更加智能化,在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技术向善”的原则,保证人工智能的应用始终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帮助大学生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从而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不竭动力。(杨玲琳,武汉轻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