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数字经济与乡村发展的交融下,返乡创业是重塑城乡关系、激活区域内生动力的关键途径。湘南学院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数字素养对返乡农民创业绩效的影响研究(X2024036)研究跳出创业要素的传统视角,深入探讨数字素养与返乡创业胜任力的创业耦合。数字素养作为信息素养、计算机思维、内容创建与数字伦理融合的复合素养,是“数字时代的新的关键资源”,是创业者对机会认知、资源整合与过程控制的重建,数字素养不是简单的赋能关系,而是本质上的耦合共生。数字素养打破了创业对于物理空间、资本等特殊资源的依赖,重构信息流与信任链,为返乡创业者在资源匮乏的家乡寻找创业机会。研究拟构建资源再造、机会再造与过程再造三大关键机制的解读框架,同时基于湖南经验为新时代返乡创业提供理论启示与政策建议。
数字时代的召唤:返乡创业的逻辑重塑与理论起点
当“离乡潮”遇见“返乡热”,这已经不再是时钟摆幅式的摆动,而是真正的时代指向标。过去我们总觉得,返乡创业是一种个人选择,要么是志向所在,要么是乡愁难解。但如今,在数字技术和国家战略这两大浪潮的推动下,返乡创业的意义已经变了。它不再是城里人对田园生活的浪漫想象,而是一场很实际的商业实验,目标就是利用互联网,在家乡这片土地上探索新的商业价值。而传统创业理论,不论从企业家特征或资源环境角度,总是无法解释这样的现象,因为破坏式变量——数字化技术和创业者自身的能力,还尚未进入理论逻辑的关注范围,技术提供的不只是工具,更是新游戏。
因此,有必要回到一个新起点重新审视返乡创业。这个新起点就是重返“乡土”本身这个“域”的再审视。返乡者所重返的不再是一个孤立的、静态的“乡土”,而是一个动态的、与数字世界相连的“场”的接点。数字打通了空间的障碍,信息、人才、资本、市场的流动比地理空间更为重要。这就意味着,研究所分析的返乡创业的要素不再是外在的要素,而是返乡者自身的要素,也就是可以参与到数字空间中去的“数字素养”。为什么要研究数字素养是如何与返乡创业能力结合成为一体?不是要去赶一个时髦,而是要回答一个基本性的问题:在这个链接一切的时代,人们是怎样把无形的数字素养变成一个本土的可持续要素?它不仅仅关乎返乡者的个人,而是中国整个乡村的未来格局和城乡关系的变迁。
超越工具理性:作为新“生产要素”的数字素养之内涵嬗变
一直以来,人们对“数字素养”的理解,更多的是基于工具理性的操作技能。这种“器”层面的理解在今天已经远远不够。而返乡创业中的数字素养早已摆脱工具理性,成为嵌入创业者认知及决策、行为等过程的复合型“新生产要素”,一种内化的综合能力,而非简单的技能堆砌。
这种复合素养是一个环环相扣、有机组合的系统。它是起点于基础性的信息意识,在海量的信息当中善于把握趋势,把握机会,将创业者从守株待兔提升到找对风口。继而是创业者的计算意识,不是编程计算,而是复杂问题分解抽象设计解决方案的逻辑运算,将创业决定从经验判断提升到基于数据计算的理性预测,这是优化经营的关键所在。计算意识之上,更是具有能动性的数字内容制造与传播能力。数字经济时代的创业者更要是一个讲故事的能手,即怎样将自己风土人情,文化技艺,转换为能引起共情的数字内容,它不只是单纯的营销,而是与消费者建立情感链接,从一次性的交易关系,上升为长久的社群认同。而这又应建立在数字伦理的基础之上,对用户,对规则,对商誉的敬畏,这才是一个数字商业模式长久生存的基石,也是虚拟世界对商业信任建立的唯一途径。这四个维度环环相扣,共同构成了返乡创业者在数字时代的“新兵法”。理
数字素养与返乡创业能力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纯的线性关系,而是一种深度耦合、互为影响的共构关系。数字素养投入作为启动因素,对创业活动的整个生态链进行了系统性重构,重构的核心机制表现为资源、机会与流程三个维度的重构。一是资源范式的转换。传统创业依赖创业者的自有资源,返乡创业则处于劣势地位,数字素养使其实现“跨域整合”,从“拥有资源”向“组织者”“中介者”转换。一个地处偏远山村的创业者,通过数字链接城市的资本、设计者以及市场需求,在这一生态链中,信任不再依赖物理接触或传统契约,而是依靠连续的数字行为、开放社区的公众评价和平台信用,这种信任大大降低跨域合作的交易成本。
其次是创业机会逻辑再造。数字时代的创业机会更多是“创造”,数字素养赋予返乡创业者一双“数据之眼”,能够精准发现并被主流市场忽略的“小尾端需求”,这些小尾端需求在传统经济里满足的成本非常高,但是在数字平台下边际分发成本极低,让满足小尾端需求成为可能。最后,带来“社群即市场”的新型模式。通过创业者持续输出优质内容,可以先将产品周边聚集一个拥有共同价值偏好的社群,高信任关系的社群内部需求可以被唤起,被引导,被共创,社群成员可以主动参与产品设计改造,创业机会不再是需要通过搜寻外在的变量而得到的一个结果,而是在互动共创中创造。
最后,是创业全过程流程敏捷化和精益化重塑。传统的创业是一个连续的、冒险的过程,数字化工具和方法使这个流程更加敏捷、低成本。产品研发过程中实时更新、快速迭代社群反馈;营销过程中直播带货等拉近了产品与消费者的距离,内部管理过程中云办公等使协作更为便捷。这种流程的重构,既是效率的变革,也是创业文化重构,需要创业者拥抱不确定性,将用户反馈作为创业的基石,构筑持续学习、快速试错的组织文化。创业过程,由“重决策、长周期”变为一个“快试错、快迭代”的进化过程,大大增加其生存弹性。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解释和指导现实。数字素养耦合创业能力理论在拥抱数字经济的湖南有鲜活的注脚,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返乡青年施林娇就是典型代表。施林娇面对的是一个产品庞杂、价值实现被动的场域,然而,施林娇所做的事情,其本质是对这个传统场域的“再造”,她所用的工具,也远非直播这么单一,而是复合型的数字素养,是短视频的风口(信息意识),是家乡的土家族、腊肉、山水等编织成的精彩故事(内容生产与讲述能力),是这些内容所聚合起来、具备极高忠诚度的粉丝社区(社区打造)。她的所作所为,完美地诠释了前述耦合机理:她以数字叙事与社区互动,凭空再造出了一个原本不存在的基于信任、基于情感认同的市场(机会重构),并联结了天南海北的消费者(资源重构),全程是高能直击(流程重塑)。
施林娇的成功,并非特殊,而是充分证明一种新的可能性,即数字素养可以让返乡创业者具备一种“场域重构”的能力,他们作为一个个数字时代的“新地质人”,挖掘了旧场域中原本看不到的价值富矿,将地缘文脉、山川生态、风俗人情,通过数字叙事与圈层链接,转化为品牌资本和市场竞争力。这是一个正向的、由内而外的价值创造逻辑,它指向了乡村振兴的主体是人自身的现代化能力。
这一实践启示我们,未来的政策支持也应该有所调整。不仅要从提供贷款、减税、物理孵化器等方面输血式帮扶,根本还是在于“造血”,即在于培养返乡创业的内生性。未来的政策,应该以“培育数字素养”为灵魂,从“给予”走向“赋权”。从“审批”走向“生态建设”。比如,数字素养培训,就不应该只是电脑使用等简单的培训,而应该有数字营销、品牌故事、圈层管理、短视频策划,甚至简单的数据分析等模块课程。政策的指向不是培养几个网红,而是塑造成千上万乃至数以亿万计的返乡者以自身数字素养为基点,实现在家乡的创业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作者:李理,湘南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陈可容,湘南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