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作为全球重要的农业生产国,我国始终将农业现代化、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置于战略高度,这从中央一号文件连续22年锁定“三农”议题可见一斑。202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出“农业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概念,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聚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当前,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以农业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全面升级、推动农村全面进步、促进农民全面发展。
以农业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全面升级。发挥创新的主导作用推进农业高科技的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核心要素是科技创新。在全球科技创新加速迭代、技术范式快速更替的时代背景下,怎样生产即如何创新生产方式的问题日益紧迫。农业新质生产力主要由科技革命催生而成,基因编辑、种子改良等生物技术的突破,智能农机、无人机、物联网等现代科技的应用,将有效推动农业由“经验型”向“科技型”的创新性转变。科技创新的强劲驱动不仅为农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乡村全面振兴构筑了坚实的技术底座。
实现生产要素的深度融合,增强农业发展的高效能。农业新质生产力通过革新生产要素的配置结构,实现生产要素之间的深度融合,达到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的目标。例如,通过农业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构建的“互联网+农业”模式,推动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数字化,极大地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同时,金融资本的引入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资金支持,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组织的兴起则重构了农业组织形态。生产要素的深度融合不仅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还为农村经济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
建设面向未来的现代化大农业提升农业发展的高质量。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高质量,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评价标准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主攻方向的现代化大农业,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强大的引领作用。现代化大农业并不简单等同于现代化的大规模农业,而是要将大农业观与现代化农业有机结合,依托关键性颠覆性领域的科技创新与应用,实现智慧农业、循环农业、立体农业,提升“含金量”与“含绿量”。
以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农村全面进步。因地制宜,形成三产深度融合的农村产业现代化。各地区应立足实际,有选择地探索适合自身具体情况的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着力打破产业边界,如通过延伸农产品加工链条、推进农村电商新业态、开发乡村旅游新场景等路径,探索三产融合发展新模式,培育多元经济增长极。以此打造特色农村产业集群,实现一产优、二产强、三产旺,增强农村经济抵御风险能力,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形成现代化的农村产业体系。
提档升级,建设宜业宜居的农村基础设施现代化。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引入,需要完善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作为支撑。此举一方面可以为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提供重要支持,另一方面还能显著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农产品精深加工、农村数字商务、休闲农业等新兴业态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农村交通、物流、通信等条件的现代化为其提供基础保障。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城乡携手奔向富裕,居住、教育、医疗、养老等各类生活设施的提升亦势在必行。强化硬件、优化软件,方能绘就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新画卷。
步稳蹄疾,推进新型生产关系下的农村治理现代化。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发展,必然要求建构可以有效释放其潜能的新型生产关系来对其进行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带来的农村就业结构、消费模式、生活方式的转变,重塑了农村公共治理的场景,要求治理方式的创新。应进一步强化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以党建引领农村治理;鼓励多方参与农村公共治理,系统推进党建引领下的“三治融合”农村治理体系;以数字赋能农村治理方式,创新村民议事形式。在新时代背景下,策马扬鞭推进农村治理现代化转型,筑牢农村社会稳定发展的制度根基。
以农业新质生产力促进农民全面发展。完善机制培育新型劳动者队伍。在农业生产力变革中,高素质从业者始终是最关键的能动要素,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关键在人。与传统农村劳动者主要依赖经验传承获取知识和技能不同,面向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新型劳动者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具有创新战略思维的智力型人才,他们通过科技研发和模式创新驱动农业生产力跃升;另一类是应用型技术人才,他们通过熟练驾驭数字化工具、智能设备等新质生产资料,实现创新成果的农业产业化转化。为此,必须完善农民教育培训机制、健全农村人才培养发展体系、壮大农业人才队伍,充分展现农民主体地位培育新型劳动者队伍,并吸引更多新型劳动者愿意留、留得下。
拓宽渠道提升农民收入。作为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形态,农业新质生产力包含着共享发展的核心要义。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主体和受益对象都是人民群众。为此,必须完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切实保障农民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中获益。通过农产品加工升级、农业产业链延伸、多元化模式经营、各类生产要素聚集等方式,拓展农民收入来源、拓宽农民增收空间。乡村全面振兴,重在农民受益。
繁荣文化丰富农民精神生活。伴随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再是单一维度的物质丰裕,更追求精神文化的富足。应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提升农村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和服务质量,满足农民多元化、差异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依托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现代科技的应用,农业新质生产力为农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载体、为农民参与文化活动搭建了新的平台、为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型农村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文者,贯道之器也。农村文化的繁荣发展,农民精神面貌的焕然一新,将有力增强农村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乡村全面振兴铸魂扬帆。
(作者:孟祥龙,华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