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城乡融合发展,应从多方面制定建筑策略,实现传统与现代、保护与发展并存。
全域统筹规划,优化空间布局。树立“全域规划”观念,将土地利用、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各种因素充分考虑,根据不同区位的特点进行分区定位,在靠近城市的区域规划为“城乡融合示范区”,集居住、商业、公共服务等功能于一身;在生态敏感区域,则划定为“田园生态保护区”,严格限制大规模的建设。例如:上海松江区小昆山镇郊编制“多规合一”村庄规划,将原来散落在各个地块上的农民宅基地按照一定标准进行集中合并之后,腾退出200亩土地,发展都市农业和休闲旅游业,并根据功能需要合理布置各类道路、绿化、公共服务等设施,使这块土地的空间利用率提高了40%;利用GIS技术建立动态监测平台,随时掌握施工进程。
活化传统建筑,延续地域文脉。传统建筑是乡村文化的物质载体,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选择“活化更新”途径。对于历史文化价值高、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按“最小干预”的原则修缮保护,保持原有的结构和装饰;如浙江省南浔区荻港村将明清时期古宅改造成具有特色的民宿、茶室等建筑空间,保留古宅格局的同时实现新功能引入的目标。一般性传统民居可通过“适应性改造”,在加大能源消耗和投入大量材料的条件下对内部结构进行一定改造,并且可通过加建现代节能围护结构与优化室内空间来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建设“乡村建筑基因库”,为当地传统建筑的材料、构造、色彩等因素提供数字化样板,并用于新建设计。江苏高淳慢城新区不少新建农房取材当地青砖黛瓦、坡屋顶元素,既符合现代审美、更富有乡土气息,受到人们的广泛好评。
复合功能植入,促进产居融合。打破城市近郊乡村的单一居住功能定位,向“产居融合”转变;植入产业,包括该地区产业特点所对应的产业形式和业态(多样化)比如:基础好的地方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冷链仓储;文化丰富的地方可以发展非遗工坊、乡村文旅体验场所。譬如,北京怀柔一村利用了闲置农宅打造“乡村创客空间”,引入文创设计和直播电商等新兴产业,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形成了“居住+生产+社交”的功能复合性空间,在此基础上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邻里中心、乡村书房、健康驿站等,改善百姓生活品质,以功能复合增收创收,从而达到留住人才,留住乡愁的目的。
践行生态理念,构建绿色体系。将生态可持续作为城郊乡村转型的目标之一。在建筑方面,以被动式节能为主的技术,通过建筑朝向、双层玻璃幕墙和自然通风采光设计来降低能耗,以及选用绿色建筑材料,竹钢、再生混凝土等减低建筑碳排放量;在建筑中大量采用当地毛竹加工而成的竹构材料,发挥低成本优势的同时又具有独特风格。同时,构筑生态基础设施,修建雨水花园、人工湿地等雨洪收集池,实现雨水收集—净化—再利用,分散式污水就地处理等方式。通过上述措施降低建筑对环境的破坏程度,使人和自然共生共荣。
要引入智慧技术,创新治理模式。智慧化建设是提高城郊乡村聚居空间品质的重要方式。对于建筑而言,推动智能建造技术的应用,以BIM技术为抓手,做好建筑全寿命周期管理工作;对于空间治理来说,搭建“乡村智慧管理平台”,完善“乡村智慧管理平台”安防监控系统、“乡村智慧管理平台”环境监测系统、政务与公共服务系统。“乡村智慧管理平台”。经过打造的乡村,不仅让人赞叹科技魅力与乡村美景融合的美好,而且提升了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
居民是城郊乡村聚居空间转型的主体,要以人为本,调动居民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参与到聚居空间的规划、设计及建设中来,让居民充分参与进来,充分尊重居民的意见和要求。第一,通过召开村民大会或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掌握群众的需求与期望,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充分调动起群众的积极性,使他们更好地参与到聚居空间的改造中来。第二,开展居民培训、普及教育活动,让居民更加了解现代建筑的知识和技术以及理念,并且可以针对不同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地学习,学习相关的技能与知识,提高他们参与聚居空间改造的能力;同时,开展居民自治工作,让居民自发地参与到聚居空间的改造工作中。
文化传承是城郊乡村聚居空间转型的灵魂,要注重城乡融合发展中的文化传承工作,使其成为城郊乡村聚居空间发展特色的资源支撑点。一是加强对乡村传统文化的发掘与梳理工作,做好记录并进行整理汇编工作;利用乡村文化博物馆、民俗文化园等形式对外展示乡村特有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建筑艺术;二是把乡村文化元素加入建筑当中,使得乡村建筑成为乡建中重要的载体;三是使用传统材料,按照当地原有的建筑风格去营造一些带有当地特色的乡村建筑;四是组织办一些乡镇的节日和民俗活动来保留、保护、推广当地历史文化。最后,应当用乡村文化传承给城郊乡村聚居空间带来新的活力。
城郊乡村聚居空间转型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包含了大量关于土地、文化以及人的方面的工作,在此情况下,因地制宜,根据现状因地制宜地针对人群、当地风俗来制订符合村情的、具有一定前瞻性的建筑策略,邀请当地村民加入集体协商,辅助于政策支持下的现状,加大对本土文化的保护力度,才能使城郊乡村聚居空间的转型走向正确路线。另外,城郊乡村聚居空间的转型也有利于提升乡村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还有助于为今后城镇化过程中其他类似乡村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还应继续丰富和完善城郊乡村聚居空间的建筑转型策略,切实为乡村的高质量发展打造宜居宜业载体不断提升居民幸福指数和城市和谐指数。
(作者:孟凡炜,张帆 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