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技能人才的社会需求持续增长。作为服务城乡发展的重要学科,土木工程专业在房屋建设、道路桥梁设计、水电水利等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文以湖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实践为例,深入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路径与方法,旨在为同类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有益借鉴,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
深化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构建校地合作新模式
强化思政引领,推进乡村建设。对于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而言,围绕乡村振兴开展定向培养,能促进其与其他专业、领域学生交流,丰富阅历,增强创新意识,同时能引导学生将项目与实习经验应用于乡村经济活动,激发学生投身乡村经济建设的热情。湖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紧密围绕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主题,将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通过组织学生赴红色教育基地开展沉浸式思政教学,将革命精神传承与基层治理创新相结合;通过“创星绘·向阳花乡村振兴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师生团队运用BIM技术对传统民居进行数字化测绘并完成基础设施专业评估报告。学生在此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乡村的实践成果,不断提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助力乡村建设。
激发科研活力,提升实践本领。一方面,围绕乡村振兴开展土木工程教学研究,既能精准对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多元需求,又能有力促进高校科研创新工作,全面优化人才培育、科学研究等各项任务。例如,湖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2024年获湖南省级教研教改项目5项、《隧道工程》立项为学校数智产教融合课程、《土木工程材料(双语课)》立项为学校数字教材等。在专业课教学、毕业设计、第二课堂等教学环节中,任课教师结合工程实践及科研项目,介绍最新工程案例与科研成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另一方面,依据乡村经济发展需求,搭建契合乡村特色的实验基地,有利于加速土木工程专业技能在乡村的普及与传播,持续增强学生的专业创新及技术服务能力,形成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良性互动机制。湖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与致诚检测咨询有限公司建立协同育人机制,每年组建团队志愿帮扶农村公路建设,对扶贫农村公路的沥青路面与水泥混凝土路面质量进行检测、钻芯取样及室内检测实验,同时对县级农村公路监管人员开展技术培训与指导。通过建立“检测—反馈—实施”的闭环检测模式,显著增强居民农村公路日常养护意识,加强养护与管理工作,切实保障了农村公路顺畅、安全,有效提升乡村居民的出行品质。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参与真实工程实践,不仅深化了专业理论认知,更提升了实践创新能力与社会责任意识,切实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深化校地合作,提升就业能力。学校借乡村振兴契机,深化与企业的互动,探索更多校地合作模式,深化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一方面,湖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积极推动结对共建与联学联建,主动与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交流合作,开展产学研协同育人,运用现有实验平台构建了涵盖桥隧工程安全、施工技术创新等领域的产学研体系,为学生打造更具体验性的学习工作环境。2024年度获批的教育部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在完成了知识成果转化应用,更好地服务乡村建设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另一方面,学院通过实施针对性专业培养策略,如举办 “湖南科技大学第三届土木工程创新发展湘江论坛”,邀请省内外专家开展学术讲座,为乡村发展和企业需求培育实用型人才,使学校人才培养紧密贴合市场,全方位提升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优化乡村特色课程体系,创新“双链融合”教学模式
优化课程体系,契合乡村需求。一方面,增设契合乡村经济发展特点的专业课程,优先安排实践性强的课程,如 “土地利用规划”“水资源管理” 等新型课程,确保人才培养效果与乡村振兴战略精准对接。湖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积极推进课程体系建设,聘请一批校外实践导师,加强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提高课程设计的连贯性和创新性;把对学生、老师以及企业调研反馈情况,不断优化到课程的设置和调整中。另一方面,注重学生专业能力和素养培育,课堂上糅合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掌握理论知识,锻炼逻辑思考与归纳总结能力,借助案例教学实现理论联系实际,提升学生运用现代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设计中以乡村发展中的工程问题为导向,强化工程设计、案例分析与项目设计教学,让学生掌握更多适应乡村经济发展的专业知识。
整合理论课程,组织课程实践。“理论-实践双链融合”的教学模式既能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又能使其深入了解乡村建设需求,增强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知,促使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研究设计活动与乡村实际需求深度融合。2015年以来,学院依托暑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平台,组织学生在湖南省10个县域40余个乡镇开展结构化课程实践:一方面通过“理论转化”路径,将课堂知识应用于邵阳县、沙田乡等地的边坡地质灾害评估、切坡建房安全检测等技术服务;另一方面构建“实践反哺”机制,基于洞口县5个乡镇的乡村道路病害检测数据、湘潭农业示范园水质勘测结果等实践成果,形成科技报告并反馈理论教学。这种以教育帮扶强化责任意识,以专业调研深化理论认知,以技术实践提升应用能力的课程实践体系,有效培养了既掌握土木工程技术又深谙乡村建设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同频共振。
构建多维能力培养平台,完善人才质量保障体系
开展学术活动,拓宽学生视野。一方面,学校应利用课余时间举办多元、综合、创新的学术文化活动,打造乡村振兴创新环境,搭建产业化-学术化-研发联合人才培养平台,注重学生实践与创造能力培养。另一方面,通过与外界学术界合作开展学术讲座、建立创业实训基地等方式,拓宽学生学术视野,使其自信投身乡村经济建设。例如,湖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2024年通过承办“第七届桥梁结构防震减灾与工程创新国际会议”、举办“土木学术讲坛”等活动,邀请了百余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倡导学生走出去,近年来每年都有学生赴美国、新加坡、日本等高校交流学习,通过让学生领略国外高校风采、参与学术研讨、与国外高校学者共话AI、开展小组课题合作等交流活动,拓宽学生国际视野,提升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使其能够深入研究土木工程前沿问题,并与乡村振兴、学生教育相结合,为学生创造良好研究环境。
强化师生互动,提升育人质量。学院进一步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推动教学、管理和服务一体化,构建合作与互动的育人机制;为学生制定“专业—学业—就业—职业”“四业一体”成长计划,实现个性化指导与团体化辅导相结合,贯通“招生—培养—就业”路径;成立博士教师团,带队并指导学生参与乡村实践,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实践能力。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对研究题目选择、应用实践等方面进行全程跟踪和严格监督,及时解答学生疑问,指导学生制定问题解决方案,通过师生密切沟通,切实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孙洪鑫,湖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