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语言服务赋能乡村旅游智慧升级
首页> 专题频道> 见微调研丨乡村智理72计 > 正文

语言服务赋能乡村旅游智慧升级

来源:光明网2025-03-26 17:47

  发展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而旅游业作为外向型产业,既要提升内在魅力以吸引外来游客前往体验,又要不断汲取好经验、好做法完成优化调整。这一过程离不开语言服务助力,因为“语言”作为沟通交流工具,天然承担着与外界交互的使命。

  语言服务助力乡村旅游的路径多元。首先是满足语种需求,主要包括民族语言或方言能力需求、通用语言文字能力需求和外语能力需求。民族语言或方言在乡村地区内部交际中发挥作用,是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与设计的重要语言要素,如旅游景点在引入传统曲艺表演的过程中,需要保持“原汁原味”的语言风格,否则会使其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大打折扣。通用语言文字能力具体表现为说普通话的能力,该能力越强,信息沟通越顺利和高效。具体到乡村旅游中,当导游能说一口流利普通话时,便能更好地向来自各地的国内游客讲解旅游景点发展进程、旅游项目和产品文化内涵等,使其收获更多知识,并能基于自身兴趣做出针对性选择;当乡村旅游开发者具备说普通话的能力时,可与掌握先进技术、优质要素的个体、单位等保持良好沟通,开展针对性引进,为乡村旅游获得资源支持做出贡献。随着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与我国建立密切合作关系,每年都会有大量国外游客涌入。乡村旅游要想从中“分一杯羹”,相关人员的外语能力必须得到提升,如导游要熟练掌握外语,做到与国外游客无障碍沟通交流,向其全方面传达旅游信息;旅游区中餐饮、住宿等服务场所工作人员要懂外语,更好地为国外游客服务;旅游区内各个标志的外语语言要规范,充分考虑跨文化交流要求,避免出现文化冲突。

  语言技术指语言文字信息处理方面的设备、软件等。在乡村旅游领域,语言技术支持包括:一是多模态交互支持。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在地文化的独特性。在方言讲解、民谣传唱、非遗技艺展示等场景中,需要语言技术实现“文化转译”。智能语音导览系统可结合LBS定位技术,在游客途经古村落、手工艺作坊时,自动触发多语种解说,如在贵州侗寨,通过游客扫描鼓楼上的二维码,AI即可生成包含侗语原声、普通话翻译、英语解读的三语对照内容,同时配合3D建模还原建筑营造技艺。这种多模态交互不仅能保留文化本真性,更能通过技术赋能创造新型文化消费场景;二是情感计算支持。乡村旅游的“温度”体现在人文关怀。智能客服系统需要突破简单问答模式,通过情感计算技术识别游客情绪。当检测到游客对民俗活动表现出兴趣时,系统可主动推送深度体验项目;当识别到外国游客对饮食禁忌存在焦虑时,系统可即时提供可视化菜单翻译。某浙江民宿引入的AI管家,已能通过语音语调分析预判服务需求,使平均响应时间缩短至8秒,客户满意度提升了40%;三是内容生成支持。乡村旅游的“温度”体现在人文关怀。智能系统可基于当地非遗资源构建多模态内容库,通过AIGC技术生成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例如某云南彝族村寨引入的智能导览系统,能实时解析游客对话中的文化兴趣点:当家庭游客询问火把节传说时,系统即刻生成动态漫画解说;当年轻背包客提到扎染工艺,便推送可交互的3D工艺模拟体验。某黔东南侗寨开发的AI文化生成器,已能结合天气、节气等动态因素,为游客定制“稻田抓鱼”“古法造纸”等主题微游记,使文化体验参与度提升65%,非遗项目传播量增长200%。这种创造性内容生成突破了传统信息推送模式,让乡土文化以更鲜活的形态融入旅程。四是社群运营支持。社交媒体时代的乡村旅游,需要构建跨越地理边界的社群网络。多语言舆情监测系统可实时分析游客反馈,自动生成改进方案;AI翻译社区则能促进不同文化背景游客的互动交流。在陕西袁家村,中英双语版“乡村文化播客”通过算法推荐系统,将秦腔选段、关中民谣推送给潜在客群,使传统文化在数字空间中获得了新生。

  乡村旅游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应将农民作为参与主体。随着时代发展与乡村社会演变,农民话语能力也应随之提高,需要具备以下能力:一是新媒体传播话语能力。移动互联网时代,短视频平台与社交媒体的崛起重构了旅游信息传播逻辑。农民需掌握“镜头语言”,通过抖音、快手等渠道展现原生态的农耕场景:清晨薄雾中的梯田耕作、火塘边的手工制茶、老屋火塘夜话等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活图景,能突破传统宣传的程式表达。贵州“村超”的爆火启示,农民自主创作的“土味”内容往往更具传播力,关键在于培养农民的内容敏感度与持续创作能力。在传播策略上,需建立“内容—互动—转化”的闭环思维。例如,通过直播带观众“云采茶”“云赶集”,在评论区实时解答游客疑问;运用短视频分镜脚本设计,将四季农事转化为系列化的乡村故事集。地方政府可建立“乡村网红学院”,提供设备使用、脚本策划等技能培训,让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变成新农活;二是品牌宣传话语能力。乡村旅游竞争已进入品牌决胜阶段,需要农民转变“等客上门”思维,积极参与品牌共建。浙江余村“全球合伙人”计划启事,村民通过讲述治水故事、展示生态成果,可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具象化为可感知的品牌价值。这种叙事将抽象理念转化为可传播的符号,形成了情感共鸣。品牌塑造需构建“在地性+差异性”的话语体系。例如,福建培田古村落通过“九厅十八井”建筑叙事,将客家迁徙史转化为沉浸式文化体验;陕西袁家村利用“原生态关中民俗”定位,让biangbiang面制作成为可传播的文化符号。村民作为文化持有者,其口述史与生活实践是品牌故事最鲜活的素材;三是传统文化再造话语能力。传统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的叙事资源。贵州侗族大歌传承人通过抖音传播非遗技艺,将传统歌谣改编为现代电子音乐,实现了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化。这种“在地文化+流行元素”的混搭,既保留了文化本真性又创造了新传播价值。节庆活动的话语重构彰显文化活力。例如,浙江安吉将传统采茶节升级为“宋韵茶宴”体验,使游客可通过参与点茶、斗茶等仪式,在场景化体验中完成文化认知。这种再造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通过现代审美重构文化意义,让传统焕发新生;四是生态话语能力。生态文明时代的乡村旅游,需要建立“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的转化话语体系。云南哈尼梯田通过“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叙事,将传统生态智慧转化为世界文化遗产价值。农民作为梯田守护者,其耕作实践本身就是生动的生态教科书。在传播实践中,需构建“绿色体验—碳汇价值”的双层叙事体系。例如,浙江莫干山民宿引入“碳积分”体系,使游客可通过参与垃圾分类、节能行动获得住宿优惠,将生态保护转化为可感知的价值回馈。这种话语创新使生态理念从抽象表达变为可参与的生活实践。

  随着全域旅游战略的深入推进,乡村旅游已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优化语言服务绝非单纯的语言转换,而是文化认同、服务升级、品牌塑造的系统性工程。需从规范体系、环境营造、人才培育、教育支撑四维发力,构建“语言+旅游”的融合发展新格局。一是严格语言规范,打造标准化服务体系。语言规范是旅游服务的“门面工程”。具体而言,应建立乡村旅游多语种标准译库,涵盖餐饮住宿、民俗文化、应急服务等领域,确保“竹编体验”译为“Bamboo Weaving Workshop”,而非直译“Bamboo Knitting”;实施“三审三校”制度,组建由汉语言专家、外语专家、文旅从业者组成的审核团队,并建立动态更新机制。例如, 浙江莫干山民宿集群通过统一多语种服务手册,使游客投诉率下降了45%。同时,应制定《乡村旅游语言服务评价标准》,将语言景观纳入A级景区复核指标,通过标准化建设提升服务专业性。二是构建国际化和特色化公共环境。语言环境的营造需兼顾国际通用性与在地文化性。在交通枢纽、游客中心设置多语种智能导览系统,采用“中英+X”模式(X为客源国语言)实现跨文化交互,如云南丽江针对东南亚游客增设泰语、越南语服务。同时,创新文化解说体系,将语言服务转化为文化传播载体,如贵州侗寨将鼓楼建筑术语译为“Drum Tower Architecture”,并附侗族大歌二维码解说;陕西袁家村将美食“biangbiang面”译为“Special Noodles with Chili”,既保留了文化韵味又便于理解。通过环境语言化、语言景观化,可实现“一步一景皆可读”的沉浸式体验。三是提升职业人群语言能力。从业人员是语言服务的“毛细血管”。应实施“分层培训+持证上岗”制度,如对管理者开展跨文化沟通培训、对服务人员开展情景化教学,而民宿管家则需掌握“How to use the smart toilet?”等实用表达。建立“语言服务积分制”,将外语能力指标纳入绩效考核,如浙江乌镇对通过英语CET-4的从业人员给予薪酬补贴。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如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与古北水镇共建了“旅游语言实训中心”,学生参与的《水乡婚俗》多语种解说项目荣获了文化和旅游部优秀案例。构建“培训—认证—激励”闭环,培育专业化语言服务队伍。四是落实语言教育工作。语言能力建设需从源头抓起。在基础教育阶段,可开发“乡土语言+英语”校本课程,如江西婺源中学开设了“徽文化英语”选修课。在职业教育领域,可推动旅游院校开设“旅游英语”“方言文化”等课程,引导培养“双语型”导游人才。利用数字技术拓展教育覆盖面,如贵州通过“村播学院”培训2.3万名“双语主播”,带动农产品销售超5亿元。同时,建立“语言服务志愿者库”,组织高校师生、退休教师参与节假日服务,形成“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

  语言服务优化是乡村旅游提质升级的“软基建”。当陕西礼泉的苹果园竖起中英日韩四语标识,当福建土楼导游能用客家话、普通话、英语讲述世遗故事,语言便成为连接乡土文化与世界游客的桥梁。未来,在深化语言服务赋能乡村旅游过程中,需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与社区参与机制。一方面,可依托大数据和AI技术构建“智慧语言服务云平台”,通过实时采集游客语言需求,动态调整多语种服务资源分配。另一方面,建立“语言服务社区共建模式”,鼓励村民参与语言景观设计与维护,将语言服务纳入乡村信用体系,对通过语言考核的农家乐授予“国际交流示范户”称号,形成“以语促旅、以旅兴语”的良性循环。通过科技与人文双轮驱动,推动乡村旅游语言服务向智能化、在地化、可持续化方向升级,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文化动能。

  作者简介:刘瑞,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石榴籽连籽 共庆“三月三”

  • 燕园春意浓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用镜头记录城市更新 青岛首届“百家媒体看改变”活动圆满闭幕
2025-03-20 10:14
"昭君杯"首届全国老年合唱大赛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正式启动
2025-03-19 16:10
2025年2月25日,云南省昭通市绥江县,新市金沙江特大桥施工现场,工人正加紧施工。
2025-02-26 15:41
2025年2月7日,重庆市巫山县曲尺乡月明村一大片梅花竞相开放、灿若红霞,游客和市民前来游玩打卡,尽享春日的快乐和惬意
2025-02-08 14:52
2025年2月5日,福建省福清市石竹山风景区,一场非遗英歌舞、建瓯挑幡等非遗表演正在进行,让游客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丰富景区文化内涵和游览品质
2025-02-06 15:55
2025年1月20日,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城市中央公园内,游船与湖水、植被、高楼相互映衬,呈现出一幅冬日多彩美丽生态画卷
2025-01-20 15:30
2025年1月16日,受低温天气影响,山西省运城盐湖出现冬季独特的“硝花”景观,水面上的硝花形态各异晶莹剔透,美不胜收。
2025-01-16 15:56
一位“行者”行走在广袤的沙漠中,遮掩着绝世的面庞,一面“古镜”掩埋于厚重的沙下,刻满了时间的裂痕。
2025-01-13 17:25
2025年1月9日,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桃花源国家森林公园白雪皑皑,雪景如画
2025-01-09 15:24
关爱卡寒假公益行 助力云南各族青少年儿童梦想起航
2025-01-08 14:42
2025年1月5日,在山西太原南站开往呼和浩特东站的D4022次列车前,游客自拍合影。
2025-01-06 16:01
2024年12月8日,广西梧州岑溪市岑城镇木榔村,生态田园中阡陌纵横线条分明,冬韵如画。
2024-12-10 16:48
2024年12月10日,贵州省黔西市绿化白族彝族乡大海子村,青山环绕树木葱茏,构成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2024-12-10 16:40
2024年12月6日,古城苏州街头,成片的银杏、红枫等树木色彩斑斓满目缤纷,成为一道迷人的风景。
2024-12-06 15:48
2024年12月6日,初冬时节,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灵山街道花卉种植基地的大棚里一片繁忙,种植户忙着管护花卉。
2024-12-06 15:48
2024年11月30日,初冬时节,河南省南阳卧龙岗文化园内,树木换上"新装",宛如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吸引不少市民、游客前往赏景。
2024-11-30 18:34
民以食为天,一日三餐承载着居民的幸福感。
2024-11-27 18:59
政协协商与基层社会治理的衔接,可实现协商于民协商为民,让全过程人民民主更好的在基层体现。
2024-11-24 22:51
11月12日至13日,浏阳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市家居建材产业链链长唐安石带队,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市家居建材产业链副链长张葵红,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市家居建材产业链副链长谢波等同志参加,赴广东省佛山市开展家居建材产业链招商考察活动。
2024-11-15 17:20
2024年11月12日,江苏省苏州市荷塘月色湿地公园内向日葵竞相绽放,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乐享秋日美景
2024-11-13 15:2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