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罗山县地处豫鄂两省结合部,南枕大别山,北依淮河水,是著名的大别山革命老区县,自古就有“江淮宝地、鱼米之乡”之誉。2024年以来,罗山县紧抓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把罗山作为信阳东向辐射发展的桥头堡,加快推进信罗同城化发展,深入推进交旅文创出彩增活力,不断擦亮“青春信阳·美丽罗山”名片,全力构建“文旅活县”高质量发展新格局,走出了一条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之路。
河南省罗山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围绕“以红带绿、以绿托红”,罗山县扬优势、补短板,建载体、强保障,持续完善文化旅游基础设施,配套产业要素体系,“文旅活县”战略实施发展卓有成效,一个“全域生态、全域景区、景城融合、村景融合”的大美罗山已然呈现:
文旅业态多点开花。现有国家4A级景区3个,国家3A级景区6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省级4A级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2个,省级生态旅游示范镇2个,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5个,省级休闲观光园区3个,省级文化产业特色乡村1个,省级精品民宿2家,星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16家,全县发展农、茶、林旅融合产业基地265个。
特色旅游可圈可点。龟山湖、云禾山水、董桥王大湾、周党吊桥、朱堂老寨和泰岳花寨等一批乡村新景区、新景点陆续呈现,桃源居、村人陶舍、清源居、有稻山房等一批精品民宿脱颖而出,幸福岛、云禾山水、龟山湖等一批休闲露营地建成使用,形成了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点燃“红色旅游”,以国家生态功能区建设构建“绿色旅游”,以大别原乡、未来旅居带动“产业升级”,以优质服务体系引领“品质生活”,以休闲旅游、康养度假完善城乡“设施配套”的5大创新亮点。
文旅赋能乡村振兴。以城乡一体化推进为目标,北部乡镇打造高效农业示范区,中部乡镇盘活沉睡的文化资源、打造全域旅游开放式服务区,南部乡镇发展茶旅、农旅、红绿结合的旅游产业。通过人居环境的提升、景区景点的辐射、山水资源的赋能,唤醒陈旧资源,建好美丽乡村。
构筑文化高地,厚植“文旅活县”软实力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一是公共服务提质增效。智慧图书建设卓有成效,罗山县图书馆被命名为第三批“信阳市社会科学普及基地”。积极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9处,“罗山县有稻山房”荣获“全国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案例奖”,尤树里荣获“2024年河南省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典型案例奖”。二是文化赛事成绩突出。原创民歌作品《情醉老寨山》在第32届信阳茶文化节2024信阳民歌会荣获二等奖;《送郎当红军》在2024年“唱响新时代”河南省群众合唱大赛信阳市选拔赛荣获二等奖;广场舞《唱支山歌给党听》在2024“中原舞蹁跹”河南省广场舞大赛信阳市选拔赛荣获二等奖。三是文化惠民聚力推新。大力推动乡村文化合作社建设,截至目前已注册乡村文化合作社76家,线上发布作品2770个,作品点赞量达9万余次,自发组织开展各种活动累计200余场,受益群众达5万多人次。高质量举办“市民夜校”,开设红歌合唱、国风走秀、民族舞蹈、旗袍培训、情景剧演出培训等专业课堂,已成功开办11期,总参与人数达1500人次,通过文艺培训“加时加料”,进一步滋润罗山市民美好的生活时光。
活化凸显非遗成果。朱堂老寨山信阳毛尖茶在2024河南省旅游商品大赛中荣获金奖,莽张王吉氏香油臭豆腐荣获银奖。罗山土陶、剪纸、烙画、根雕、手工钩织、皮影制作及皮影戏演唱等非遗项目高光亮相毛尖市集暨第32届信阳茶文化节,罗山展区人气爆棚,实力“出圈”,共接待游客19.6万余人次,综合收入突破80万元,荣获“最具人气奖”。罗山大肠汤、猪油馍、老寨山茶叶、灵山茶业、厚梅手把茶等作为罗山本土知名伴手礼成功入选“信阳礼物”。围绕“灵山秀水长征地 全域旅游罗山行”全域品牌,植入罗山“红绿古”元素,搭配“罗山文旅”形象logo,精心开发设计“罗山土陶”文创产品外包装。罗山皮影戏成功登上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再次走出国门,走向国际视野。罗山皮影戏传统剧目《哪吒闹海》、红色剧目《何大妈救红军》成功入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
强化文物保护利用。加大文物本体保护力度,《罗山协议》谈判旧址消防改造工程、殷家湾红二十五军驻地旧址一期维修工程等一批文物保护项目顺利完成;罗山大王庙维修工程、天湖墓地文物保护规划编制及考古调查勘探项目加速推进。全面叫响文物品牌,我县被成功列入国家长征文化公园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县首批创建单位;罗山土陶研究成果在考古学国际权威期刊《亚洲考古研究》成功发表,正式登上国际研究交流平台;全面启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鄂豫皖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座谈会、全省、全市“四普”工作培训现场会相继在我县召开;联合河南省考古研究院高标准打造豫南首家“古息文化考古研学基地暨考古整理研究基地”,截至目前共开展考古非遗研学体验活动8场,参学人数达1000人次。
做强旅游产业,拓展“文旅活县”好路径
全域旅游谋新局。围绕塑造“灵山秀水长征地,全域旅游罗山行”全域品牌,全面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持续完善政策保障和公共基础设施,不断丰富供给体系,全力推动“旅游+”向“+旅游”的深度转变。幸福岛汉服拍摄打卡等特色活动纷纷推出,吸引大批游客参与,何家冲红色教育游、董寨生态研学游、云禾山水军事体验游、泰岳花寨和朱堂九龙谷赏花游、尤店老街非遗美食游等各类文旅业态,成为游客体验互动的首选。2024年全年,罗山县累计接待游客535万人次,同比增长10.3%;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7.7亿元,同比增长13.5%。
项目为王强基础。全面完成“北上先锋”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建设项目,基本完成红二十五军军部及医院旧址建设项目,持续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红色大别一号旅游公路——初心路等一批重点项目。灵山风景名胜区设施提升工程、何家冲和龟山湖创建国家4A景区提升工程、梦幻吊桥、泰岳花寨和黑泥湾创建国家3A级景区提升工程、尤店老街等一批景区景点提质扩建工程落地见效,全县旅游设施建设水平和主客共享空间大幅提升。
品牌创建促提升。文旅品牌多面开花,罗山县云禾山水民宿被认定为河南省五星级旅游民宿;龟山湖景区荣获“全市十佳旅游景区”称号,云禾山水荣获“全市十佳露营基地”称号,有稻山房荣获“全市十佳网红打卡地、新型文化空间和主题民宿”称号,朱堂袁氏金刚猪油馍非遗工坊荣获“全市十佳非遗工坊”称号,罗山县浉淮路荣获“全市十佳最美旅游公路”称号,山水旅行社荣获“全市十佳旅行社”称号。我县2名优秀讲解员在“大邑商杯”——河南省第九届讲解员讲解推介活动中荣获“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宣讲员”称号。
业态融合拓转型。成功申报2024年全省研学旅行奖补资金60万元;加快推动何家冲红色长征、董寨生物科普、仙灵茶文化、云禾山水军事、县城古息文化研究中心遗址考古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研学营地、基地建设,打造市级以上的专项性社会实践教育基地8个、申报市级研学旅行服务机构1个,精心策划研学精品路线3条;加速推进民宿、露营地建设,重点打造有稻山房、清源居、尤树里等一批精品民宿;建成云禾山水、龟山湖、幸福岛等一批休闲露营地。
持续宣传推介,构建“文旅活县”大矩阵
“山灵食美 罗山有约”精品线路成功入选文旅部官方网站;罗山文旅惊艳亮相苏州第十三届文化创意设计产业交易博览会,在“‘信’会苏州 畅游茶都”2024信阳文旅推介专场大放异彩;中国博物馆协会纪念馆专业委员会考察调研、河南省诗词学会采风调研等一批大型活动走进罗山,灵山风景区第二届民俗文化节、信阳毛尖茶开采仪式、云禾山水第二届露营文化旅游节、龟山湖首届露营烧烤节、纪念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90周年等系列主题活动精彩纷呈。“罗山文旅”官方抖音、视频号共发布作品205条,视频累计播放量近1800万次,总点赞数近50万次,推出罗山首部AI历史文化短片《子路问津》,迅速火爆全网,推动“罗山文旅”热度持续攀升,话题不断。
2025年,河南省罗山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将继续围绕“文旅活县”战略,以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和国家文旅融合示范区为主要抓手,推动《罗山协议》谈判旧址、红二十八军军部旧址、罗山红二十五军长岭岗战斗及驻地旧址等3处争创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争创国家3A级景区1-2家,国家最美公共文化空间1家,省级最美公共文化空间1家,省级等级民宿1家,省级示范县合作社1家;争创第四次全国、全省文物普查工作先进县、河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申报省级非遗项目1个,省级非遗传承人 2名;力争2025年全县接待游客达到600万人次,同比增长12.15%;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0亿元,同比增长8.3%。
提升效能,让文化惠民“活”起来
大力推行“城市书房+文创+N”模式,链接汉服打卡、阅读角、民俗文化展示等新场景,打造“新型阅读+”空间,照亮社区生活。坚持“文化赋能、景城一体、主客共享”理念,加快城市有机更新,依托老县委旧址,谋划实施罗山县非遗文创产业园项目。大力实施罗山县应急广播项目,形成县、乡、村三级贯通,与各级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有效对接的应急广播体系。加快精品文艺作品创作,继续围绕“何大妈故事”等红色题材创作舞台情景剧,推动精品舞台剧《银杏树下的送别》在何家冲常态化演出,持续唱响红色文化品牌。支持鼓励文艺演出进景区、进社区、进民宿、进乡村。
示范引领,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持续挖掘、更新非遗项目库,公布第三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五批县级非遗传承人名录。推进非遗场馆建设,持续优化提升罗山大肠汤文化展示馆、罗山皮影戏保护传承基地和周党土陶基地。积极申报殷家湾红二十五军驻地旧址二期维修工程、红二十八军军部旧址消防工程、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防雷工程、黎世序墓(含御碑及碑亭)安防工程等一批文物保护项目,为活化文物保护利用奠定基础。持续推进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进一步在革命旧址、古建筑、长征文物、茶文化遗迹等专题上深度发掘罗山历史文化遗产内涵与价值,让文物普查成果更快惠及群众。完成罗山县天湖墓地文物整体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推进天湖遗址公园建设,形成农文旅融合发展和大遗址保护利用示范模式,以此打造中华文明独特标识。提升建设古息文化考古研学基地暨罗山考古资料整理研究基地,定期举办模拟考古发掘、青铜器修复体验、古酒酿造体验等考古研学体验活动,做活考古研学文章。深挖“罗山土陶”文化内涵,与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密切合作,出版《罗山土陶调查》,举办新书推介会、学术研讨会等活动,大力开发罗山土陶主题旅游线路,打造“土陶口碑”。
做精业态,让文旅消费“活”起来
激发生态旅游新活力。依托灵山、董寨、九里落雁湖等优质生态空间,稳步推动灵山、金顶、九里落雁湖一体化开发项目的规划编制;推动实施灵山旅游景区提升改造工程、董寨生物多样性科普研学营地项目,改造提升一批观鸟平台、观鸟民宿和科普场馆,打造观鸟环线游,拓展观鸟经济发展空间。提升红色旅游新形象。加快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统筹整合何家冲学院、烈士陵园、长岭岗战斗遗址及红二十五军驻地旧址、红二十八军军部旧址等周边资源,积极融入全市“研学大别红营体系”。谋划实施何家冲长征出发地文化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全面完成何家冲艺术休闲乡村聚落一期项目,持续增强何家冲精品民宿集聚区吸引力。
赋能乡村旅游新品质。谋划实施龟山湖提质工程和浉淮故道项目,培育康养、演出、美食、会展、住宿、亲子、文创等产品业态;科学谋划云禾山水创建4A级景区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实施老寨、仙灵茶旅、泰岳花寨、梦幻吊桥等一批景区提质行动,切实增强A级景区品牌含金量和吸引力。
构建城市旅游新空间。依托尤店老街、淮南美食街、挹秀门广场等公共区域,谋划推出一批“夜集”“夜演”“夜品”“夜游”“夜播”“夜购”“夜读”和“夜创”等消费场景活动,以“夜经济”点亮文旅消费新业态、新夜空。打造旅游精品新环线。实施“红色大别一号旅游公路——初心路”何家冲至山店乡、郝堂至朱堂、九里湖至鸡公山延伸工程,形成南部红绿康养环线游;依托安罗高速、大别山高速、豫南服务区和S218线提升工程,打造中部休闲观光环线游;谋划实施灵山大道北延工程和环龟山湖景区旅游公路提升改造项目,形成北部沿淮风情体验环线游。
破局出圈,让文旅宣传“活”起来
抢抓文旅“一时火”,做到“持续热”,聚焦中老青少不同群体,花式整活“疯狂”输出,从国风汉服到灵山秀水,从古城到名人美食,亮好珍宝、晒足家底,以网友喜闻乐见的方式制造网络热点、精品短视频,推介文旅资源。结合四季风景,精心策划以“大别山一号旅游公路”为代表的罗山精品游线路,依托各类媒体、网红博主、知名大V大力推介,继续炒热文旅市场。鼓励指导景区、文艺演出团体、文化合作社自发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文旅活动,营造浓厚的文旅氛围。整合抖音、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各类新型网络媒体平台资源,组织开展摄影大赛、诗词大赛、抖音短视频大赛等文旅推介活动,在武汉、苏州、郑州等地,组织举办罗山文旅专场推介活动,扩大影响力。积极在国内主流媒体,客源地机场、高铁站、高速公路等户外媒体投放形象宣传广告,进行持续宣传。
强化保障,让文旅服务“活”起来
进一步理顺南部旅游景区管理体制,统筹整合全县导游、讲解员资源,加强导游、景区工作人员、企业主理人的规范管理和培训,切实提高从业人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强对文化和旅游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建立信息反馈系统,高效处理游客投诉,打造优质文旅营商环境。突出“红色引领”“绿色添彩”“古色传承”,结合红色起点、董寨生态、天湖考古和非遗民俗等特色元素,精心设计个性化强、识别度高、难以复制的罗山城市品牌LOGO 形象与吉祥物视觉识别系统。强化“好品罗山”公共区域品牌建设,推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鲜明地方特色让游客难以拒绝的文创商品。盘活、补齐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六要素,完善交通路网等基础设施,培育一批特色餐饮住宿企业,宣传推广“信阳菜”“罗山菜”,赋能消费场景,满足游客各种旅游需求,实现客流吸引聚集。(袁瑞 丁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