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记者 靳铃涵 梁天天)数百年前,承载着祖先智慧的中国福船从福建泉州扬帆启航,驶向海上古丝绸之路……随着时代发展,曾经在海上叱咤风云的中国福船离我们渐行渐远。如今,在厦门有这么一位执着的老人,他倾尽一生,用自己精巧的双手,把福船从历史记忆的深海中又拉了回来,让福船重现了惊世之姿。本期《匠心坚守》非遗传承系列节目听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福船制造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杨育锥为我们讲述福船的前世今生。
福船,是福建沿海制造的木帆船船型的统称,始于宋代,被誉为“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船舶”、“中国古代四大船型”之一。郑和七下西洋、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乘坐的都是福船。中国福船与众不同,它用隔舱壁一舱一舱地建造起来使每舱和每舱之间不相通,形成水密隔舱。有了水密隔舱的加持,福船结构坚固、容量大、稳性好、抗风力强、吃水深、擅长远洋。也正因此,中国福船开始了千古盛世的荣耀。
如今,伴随社会的发展,福船已经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不过受到海洋文化、舟船文化熏陶的厦门人不忘初心,通过再造“福船”来赓续福船制作和古船模制作工艺。非遗人杨育锥,便是海洋文化赓续者之一,他用双手,重塑着那段历史传奇。
“我们整个村庄都是造船的,造船的行业在宋元时期一直延续下来,一代传一代,我们造船是这么传承下来的。”杨育锥出生在造船世家,从小跟着父辈与各种各样的船打交道,并学得一手精湛的木工本领。在造船近二十年时间里他将家里变成了小型“造船厂”,严格按照比例和原样,选择上好木料复原福船原貌。
多年来,杨育锥积极参与了宋代“华光礁一号”福船、长乐郑和宝船等重造工程,并先后手工制作了如“厦门号”“花屁股号”等大批福船模型,有近30条模型被中国航海博物馆永久收藏。透过古船模的制作再现福船的“前世今生”,让后人知道中国福船曾经的辉煌荣耀……
让消失的古船重见天日,对于杨育锥来说,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他希望更多的人了解福船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他经常参与非遗大课堂及其它传统技艺讲座和推广活动,将“福船制作”的精彩细节和历史故事传递给船模爱好者和孩子们,让他们读懂福船,亲手体验造船的乐趣。
如今,杨育锥从厦门再出发,携带他的船模船队,向人们动情地讲述着海上丝路与福船的故事。他还有一个心愿就是参与复原建造一条1:1的“厦门号”木帆船,这是在百年前第一艘横跨太平洋、穿越大西洋的中国木质无动力帆船。杨育锥希望让“厦门号”的传奇故事被更多人所了解。
如今,这一条条静卧在博物馆中的福船虽不能劈波斩浪,但在千里之外的中国现代舰船,早已乘风破浪,向海图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