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更多»
要闻 更多»

【文化中国行】一座走出“深闺”的高校博物馆

进入暑期,在众多新媒体平台上,山东大学博物馆(青岛)成为广大游客力荐的游玩好去处。

【文化中国行】北京东城:胡同里的文化味越来越浓

日前,在北京市东城区,老胡同正化身露天影院,为老街坊和孩子们带来独特的光影体验。进入夏日,东城区联合北京师范大学精心举办第32届大学生电影节核心社区单元“胡同里的电影院”活动,近2000名市民参与其中。

【文化中国行】四川凉山:多彩非遗闪耀火把节

近日,四川凉山火把节盛大启幕,来自四川雅安的李芮卓联系上发帖者胡瑛卓,没想到大家都是高三毕业生,有很多共同话题,就相约一起到凉山,一起体验火把节。

【文化中国行】河北吴桥:杂技成为假期最好的“游戏”

据了解,吴桥县教育部门计划逐步将杂技训练引入全县中小学校园。如今在吴桥,这样的场景在越来越多学校成为常态:下课铃声一响,学生们便快步涌向操场,一场热闹的杂技大课间随即拉开序幕。古老的杂技艺术在欢声笑语中得到传承。

【文化中国行】在青岛的海边,看一场露天电影

海风习习,落日余晖将团岛湾染成一片浪漫“橘子海”。在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四川路社区金茂湾后海广场上,来自济南的游客郑莉招呼女儿和丈夫就座。

【文化中国行】《孔子》之光耀天山

7月30日晚,新疆兵团文化艺术中心剧场里掌声如潮。观众马思宇的手掌早已拍得发红,望着舞台上慢慢合上的幕布,演员们鲜活的身影在眼前久久挥之不去。

 

媒体聚焦 更多»

【文化中国行】赓续中华文脉 千古丹青永流传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与国脉相连。今天(7月20日)的《文化中国行》,我们一起走进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中国历代绘画大系”。这项工程自2005年启动以来,历经20年时间,系统梳理并完成中华美学的当代复现,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文化中国行丨写意无穷趣 方寸有乾坤 来领略篆刻艺术的魅力

以汉字为表象,以石料为载体,以刀具为笔,篆刻艺术将汉字之美凝于方寸之间。由古代印章技艺发展而来、历经3000多年历史的中国篆刻,如今已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中国行丨向“新”而行 “七一”红色旅游别样红

到浙江嘉兴南湖景区探寻百年大党风华正茂的“青春密码”,感悟“红船精神”;去四川甘孜泸定桥感受“大渡桥横铁索寒”的险境,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在上海探访革命旧址、伟人故居等红色场馆,追寻根植于城市血脉的红色基因……“七一”到来,各地红色旅游持续升温,游客探访革命遗迹、聆听红色故事,在旅游中感受家国情怀。

文化中国行丨千人千“面”!指尖非遗 “塑”出新活力

在山西省吕梁市岚县,面塑技艺有着千年的悠远历史。面塑是山西省吕梁市岚县的民间传统艺术,深入人心,在古时候,人们就以制作面塑的形式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对先人的纪念和感激之情。

【文化中国行】山东嘉祥武氏祠:石刻上的华夏文明

位于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的武氏祠,现存有我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汉碑以及汉画像石群。今天(6月29日)的《文化中国行》,我们一同走进武氏祠,探寻石刻上的华夏文明。

文化中国行|博物馆如何“变变变”?探秘博物馆的“逆生长”密码

走过百余年发展历程,新时代的中国博物馆以焕然一新的面貌守望传统、拥抱未来。

 
微博热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