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更多»
要闻 更多»

【文化中国行】江苏苏州:民俗博物馆里的江南生活

苏州民俗博物馆始建于1986年,是我国首家以展示都市民俗为核心的专题博物馆,集中展示了吴地都市民俗文化。2006年,苏州民俗博物馆整体并入苏州博物馆体系,实行免预约开放。因毗邻狮子林、拙政园等景点,“小而精”的民俗馆成了不少游客旅途的“意外之喜”。然而,随着时光流逝,民俗馆展品匮乏、展览方式陈旧等问题凸显。

吉林长春:工厂变公园,公园变剧场

斑驳剥落的墙皮,蜿蜒锈蚀的输水管道,锈迹斑斑的抽水泵……在吉林长春水文化生态园15号楼建筑内,吉林省首部工业遗址演艺新空间剧目——《南岭1932》正在以旧厂房原貌为布景的空间中精彩上演。

“丝弦要像绣花,锣鼓得似打铁”

“咚咚咚,一打金锣开天门,喃得儿啰,幺妹梳头戴花银……”6月21日,在湖北省建始县长梁镇旋龙村,伴随着欢快的鼓点和唢呐、胡琴的齐声奏响,一曲《嫁幺妹》丝弦锣鼓演奏让土家族传统出阁宴“热闹”了整个山寨。

【文化中国行】甘肃岷县:“花儿”流韵咏新颜

“天下花儿是一家,心连着心呀手挽着手。各色的牡丹嘛一搭里开,美美的日子嘛朝前走!”日前,在甘肃岷县花儿艺术月暨文旅推介大会现场,一曲《天下花儿是一家》唱出了各族人民炽热的“心上话”。

【文化中国行】去博物馆学“税收”

日前,南京财经大学联合南京税收博物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高级中学、南京市建康路小学共同举办“大中小学同上一堂博物馆思政课”活动。

【文化中国行】四川开江:点“羽”成金

初夏时节,在四川开江县,李家嘴村村民谷耀平干完农活便急匆匆地走进村头的非遗工坊。

 

媒体聚焦 更多»

文化中国行丨写意无穷趣 方寸有乾坤 来领略篆刻艺术的魅力

以汉字为表象,以石料为载体,以刀具为笔,篆刻艺术将汉字之美凝于方寸之间。由古代印章技艺发展而来、历经3000多年历史的中国篆刻,如今已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中国行丨向“新”而行 “七一”红色旅游别样红

到浙江嘉兴南湖景区探寻百年大党风华正茂的“青春密码”,感悟“红船精神”;去四川甘孜泸定桥感受“大渡桥横铁索寒”的险境,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在上海探访革命旧址、伟人故居等红色场馆,追寻根植于城市血脉的红色基因……“七一”到来,各地红色旅游持续升温,游客探访革命遗迹、聆听红色故事,在旅游中感受家国情怀。

文化中国行丨千人千“面”!指尖非遗 “塑”出新活力

在山西省吕梁市岚县,面塑技艺有着千年的悠远历史。面塑是山西省吕梁市岚县的民间传统艺术,深入人心,在古时候,人们就以制作面塑的形式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对先人的纪念和感激之情。

【文化中国行】山东嘉祥武氏祠:石刻上的华夏文明

位于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的武氏祠,现存有我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汉碑以及汉画像石群。今天(6月29日)的《文化中国行》,我们一同走进武氏祠,探寻石刻上的华夏文明。

文化中国行|博物馆如何“变变变”?探秘博物馆的“逆生长”密码

走过百余年发展历程,新时代的中国博物馆以焕然一新的面貌守望传统、拥抱未来。

文化中国行丨14.9亿人次打卡!“博物馆热”持续升温激扬文化自信力量

5月18日,为期一个月的“地铁遇见博物馆 雁塔文物会说话”主题展览活动在西安启动。期待未来博物馆进一步盘活自身资源、讲好文化故事,进一步拉近观众与博物馆的距离,涵养更加深厚的文化自信。

 
微博热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