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更多»
要闻 更多»

“文化合伙人”搭起社区生活“新舞台”

清晖路社区有近2万居民,文化需求多样,如何破解公共文化供给难题,打造年轻时尚和富有活力的社区?

【文化中国行】浙江金华:“浙江之心”见人见物见生活

一眨眼的工夫,“白骨精”秒变美村姑,台下顷刻间掌声雷动,叫好不绝。位于浙江省金华市的中国婺剧院座无虚席,婺剧新编剧目《三打白骨精》上映后几度加场,一票难求。

【文化中国行】听文化园“讲”川江航运故事

自从民生机器厂旧址建成川江航运文化园后,这里就成了民生公司退休员工王昌玉和一些老同事日常聚会的地方。

【文化中国行】在社区里实现“追星梦”

秋日清晨,阳光刚爬上山东青岛胶州市三里河街道刘家村社区文化书院的窗台,清脆的鼓点就伴着悠扬的唱腔飘了出来。八角鼓传承人况丽花手持雕花鼓,指尖轻捻鼓绳,鼓面随之发出轻快的声响:“摇鼓要手腕发力,力道轻了没韵味,重了又失了灵动,跟着我再来一遍!”

 

媒体聚焦 更多»

文化中国行丨从“雨过天青色”品汝窑蕴含的中国传统美学

汝窑,因复杂的烧制工艺和“雨过天青”般的绝美釉色,位居宋代瓷器“五大名窑”之首,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据显著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在一代代研究人员和匠人苦心钻研下,汝窑技艺得以复刻传承,千年名窑风华再现。

【文化中国行】赓续中华文脉 千古丹青永流传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与国脉相连。今天(7月20日)的《文化中国行》,我们一起走进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中国历代绘画大系”。这项工程自2005年启动以来,历经20年时间,系统梳理并完成中华美学的当代复现,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文化中国行丨写意无穷趣 方寸有乾坤 来领略篆刻艺术的魅力

以汉字为表象,以石料为载体,以刀具为笔,篆刻艺术将汉字之美凝于方寸之间。由古代印章技艺发展而来、历经3000多年历史的中国篆刻,如今已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中国行丨向“新”而行 “七一”红色旅游别样红

到浙江嘉兴南湖景区探寻百年大党风华正茂的“青春密码”,感悟“红船精神”;去四川甘孜泸定桥感受“大渡桥横铁索寒”的险境,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在上海探访革命旧址、伟人故居等红色场馆,追寻根植于城市血脉的红色基因……“七一”到来,各地红色旅游持续升温,游客探访革命遗迹、聆听红色故事,在旅游中感受家国情怀。

文化中国行丨千人千“面”!指尖非遗 “塑”出新活力

在山西省吕梁市岚县,面塑技艺有着千年的悠远历史。面塑是山西省吕梁市岚县的民间传统艺术,深入人心,在古时候,人们就以制作面塑的形式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对先人的纪念和感激之情。

【文化中国行】山东嘉祥武氏祠:石刻上的华夏文明

位于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的武氏祠,现存有我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汉碑以及汉画像石群。今天(6月29日)的《文化中国行》,我们一同走进武氏祠,探寻石刻上的华夏文明。

 
微博热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