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更多»
要闻 更多»

【文化中国行】北京白塔寺东西岔:青砖灰瓦间的古今交响

7月12日晚,在北京市西城区宫门口东西岔中心广场,随着一声“开街”的号令,冷烟花腾空而起,在夜空中划出璀璨的光弧。

文化中国行丨联播一瞬:一园藏天地 绘出千年诗

在这里,遇见整个江南的温柔。苏州园林,集山川城郭于方寸之间,一步一景皆成画,一石一水皆有情。

甘肃通渭:笔墨耕读传家 书画产业生金

夏日里,记者翻山越岭来到甘肃中部的定西市通渭县。这里曾是“苦瘠甲天下”之地,进入新世纪,却因“人人爱书画、家家挂书画”的全民崇尚书画之风,引得书画名家、藏家商贾云集,书画产业欣欣向荣。

【文化中国行】东北师范大学:唱响毕业季“最后一课”

舞台中央,蒙古族传奇英雄江格尔手持长矛,与敌方部落首领对峙。雄壮激昂的管弦乐声骤然奏响,鼓点铿锵,合唱队的呐喊掀起阵阵声浪……毕业季里,东北师范大学大型原创音乐剧《江格尔》精彩上演。

【文化中国行】浙江宁海:一场青春与县域的双向奔赴

轻旋卡扣,木板秒变棋盘;翻转支架,椅腿弹出训练滚轮。合肥大学的夏靖彤没想到,她设计的多功能儿童户外桌得到了宁波腾浩户外用品有限公司的认可。

【文化中国行】江苏苏州:民俗博物馆里的江南生活

苏州民俗博物馆始建于1986年,是我国首家以展示都市民俗为核心的专题博物馆,集中展示了吴地都市民俗文化。2006年,苏州民俗博物馆整体并入苏州博物馆体系,实行免预约开放。因毗邻狮子林、拙政园等景点,“小而精”的民俗馆成了不少游客旅途的“意外之喜”。然而,随着时光流逝,民俗馆展品匮乏、展览方式陈旧等问题凸显。

 

媒体聚焦 更多»

【文化中国行】赓续中华文脉 千古丹青永流传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与国脉相连。今天(7月20日)的《文化中国行》,我们一起走进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中国历代绘画大系”。这项工程自2005年启动以来,历经20年时间,系统梳理并完成中华美学的当代复现,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文化中国行丨写意无穷趣 方寸有乾坤 来领略篆刻艺术的魅力

以汉字为表象,以石料为载体,以刀具为笔,篆刻艺术将汉字之美凝于方寸之间。由古代印章技艺发展而来、历经3000多年历史的中国篆刻,如今已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中国行丨向“新”而行 “七一”红色旅游别样红

到浙江嘉兴南湖景区探寻百年大党风华正茂的“青春密码”,感悟“红船精神”;去四川甘孜泸定桥感受“大渡桥横铁索寒”的险境,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在上海探访革命旧址、伟人故居等红色场馆,追寻根植于城市血脉的红色基因……“七一”到来,各地红色旅游持续升温,游客探访革命遗迹、聆听红色故事,在旅游中感受家国情怀。

文化中国行丨千人千“面”!指尖非遗 “塑”出新活力

在山西省吕梁市岚县,面塑技艺有着千年的悠远历史。面塑是山西省吕梁市岚县的民间传统艺术,深入人心,在古时候,人们就以制作面塑的形式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对先人的纪念和感激之情。

【文化中国行】山东嘉祥武氏祠:石刻上的华夏文明

位于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的武氏祠,现存有我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汉碑以及汉画像石群。今天(6月29日)的《文化中国行》,我们一同走进武氏祠,探寻石刻上的华夏文明。

文化中国行|博物馆如何“变变变”?探秘博物馆的“逆生长”密码

走过百余年发展历程,新时代的中国博物馆以焕然一新的面貌守望传统、拥抱未来。

 
微博热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