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第四期
2016.4.20

“毒土地”事件不要再遮遮掩掩

对于常州“毒土地”事件,大家想问的就是几个问题:第一,“毒土地”到底是不是真的;环保执法的“牙齿”在哪里?第二,江苏作为化工大省,究竟还有多少类似的“毒土地”因为化工发达而偷偷地,或者是光明正大地蛰伏在我们身边。

本期嘉宾

  • 光明网资深评论员邓海建

核心观点

“毒土地”事件不要再遮遮掩掩

  邓海建:在环境污染这个事情上,很多人的底线是钝化的。常州的毒土地事件,魅影重重。比如三月下旬,学校、家长分别委托专业检测机构作了检测,结果都是符合国家标准。但是这与央视的污染地块部分污染物超标竟十万倍这个说法是矛盾的。再比如,地方部门看起来非常迅速的回应当中,很巧妙的回避了学校建设环评程序是不是违法,以及到底有没有数百学生的身体异常等关键性问题。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乱象重生凸显了监管的责无旁贷。近年来,从江苏扬州到江苏靖江,再包括到江苏南京发布特大化工水污染事件,各种化工污染或者是疑似化工污染,为什么总在相近的地方出现相似的恐怖片呢?

 

  大家想问的就是几个问题:第一,在“毒土地”这件事上,“毒土地”到底是不是真的;环保执法的“牙齿”在哪里?第二,在今年2月,《江苏省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正式发布。作为化工大省,江苏的石化主营业收入已经长期稳居全国第二,那究竟还有多少类似的“毒土地”因为化工发达而偷偷地,或者是光明正大地蛰伏在我们身边。方向有了、手段有了,目标也有了,面对一个又一个的重磅的环境事件或者说公共事件,咱们的化工安全与环境监管果真是仁至义尽了吗?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保和经济、化工和民生并不是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关系。在决策理性和民本行政当中,完全可以实现多赢。前提只有一个,那就是该管必须要严管,而且不能为眼前利益遮望眼。

 

  “毒土地”事件之后,对于地方部门来说,千万不要遮遮掩掩。可以来一次全省的排查,澄清真相或是查究责任,真正做到取信于民。环保这件事,虽然需要水磨的工夫,但却是真正考验公共治理初心,和以民为本取向的大问题。

 

  (光明网记者陈城 刘冰雅 王营整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