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调研·下田故事】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耗水最多的粮食作物,每年耗水量占农业用水的65%以上。近日,记者来到浙江省平湖市,在这里,中国农业科学院水稻产业专家团和农户一块,开发了一套稻田智能灌溉系统。效果怎么样,一起来看看。
【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农科院水稻产业专家团成员 王丹英】我们现在所在地是浙江省平湖市的龙兴村,这里有一个低碳绿色的智慧稻田。现在种的是麦子,麦子收好以后,我们会在这里种上水稻,这是一个典型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稻麦轮作的种植模式。
这个是面源污染控制监测的试验平台,比如说不同的施肥模式,会对排放的水体产生什么影响;我们把水体排放的水量,还有排放的水质情况进行分析,提供一种施肥方面的科学策略指导。
这是一个智能灌溉的进水阀,我们扫码以后通过手机操作就可以自动灌水。
这个是排水的,它这里是一块太阳能板,可以自动供电,这个是田间的水势监测仪,它下面可以看到土壤的水层多少,有一个传感器在里面。这是一个土壤水位传感器;这是一个自动控制的电动的水阀,太阳能板自动供电,手机操作一下,或者设定好,或者是田里的水位高过了预设的水位,就可以自动排水出来。
我们通过三个系统,一个是进水,一个排水,还有一个监测土壤水势,集成为田里智能灌溉的控制系统,农户可以在手机上操作,设定好水位的量,它就可以自动进水、排水。
智能灌溉系统可以说实现了灌溉的数字化和无人化,减少灌溉的成本;同时灌溉精准控制好了以后,自然排放出去的水就少了,又可以实现水稻的清洁生产。灌溉控制好了,还有更大的功效,就是减少稻田甲烷排放,降低温室气体产生。我们通过灌溉的控制实现了水稻的低碳绿色生产。
打开手机、扫码、点击,灌溉用水便徐徐而来,农户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便利。不仅如此,水稻产业专家团还基于水稻不同生育阶段的水分需求,构建了水稻长势-灌溉同步模型,同时研发出配套的传感器、灌溉装备、控制软件,最终集成出稻田智能精准灌溉系统,实现了水稻全生育智慧灌溉。
【种粮大户 徐法明】现在总共种了800亩地。
【记者】多少人管你这800亩地?
【种粮大户 徐法明】只有三个人了。我老婆、一个工人、还有我,打药就招一个临时工。现在都是数字化种地,省力了,灌水的人、看水的人也都不要了。
【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农科院水稻产业专家团成员 王丹英】这个技术就是为了培育新型的种田大户,通过水稻生长模型或者生产管理模型,实现灌溉、肥水管理、品种选择、病虫害防治,但是这是一个漫长的、长期的过程。我们现在是灌溉方面已经初步可以做到实时的指导,接下来会在其他方面做一些更加深入的研究。
如今,水稻智能灌溉系统实现了水稻生长期灌溉用水节省20-30%,亩省工0.5-1个,促进了地方水稻产业的提质增效。
【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农科院水稻产业专家团副团长 罗炬】我们水稻产业专家团成员,除了来自于中国水稻研究所,还有中国农科院其他兄弟所,比如说像植保所、资划所、作科所、灌溉所;同时,我们也邀请了本地的像浙江大学的农业专家、浙江省农科院的专家、嘉兴农科院的专家等共同参与。
整个水稻产业专家团也是针对不同地方的气候条件、生产需求、农民的种植特点,提供不同的一些技术服务体系,现在春耕春播时期,所以我们的专家目前是从南到北都开展一些相应的活动,比如说从2月份以来,我们中国水稻研究所就已经派出了100多位专家,奔赴不同的省、市、县开展相应的一些技术服务活动。
科学审核:罗 炬(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王丹英(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
监 制:战 钊
策 划:宋雅娟
记 者:宋雅娟 肖春芳
鸣 谢:中国水稻研究所
联合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农业农村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中国农学会、中国农业科学院、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