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当前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深度演进的时代背景下,“新质生产力”已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其核心在于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用前沿技术实现生产力的质变。在实践中,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主导,通过技术突破和模式创新推动经济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根基性工程,呼唤着全社会创新力量的协同参与。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其独特的知识溢出效应、人才集聚优势和组织动员能力,日益成为驱动乡村内生性发展的重要引擎,通过高校智力资源向乡村场域系统性嵌入,构建起双向激活、共生共长的赋能机制,破解乡村振兴中的人才瓶颈、技术鸿沟、文化断层与治理困境,探索高等教育深度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创新路径。
随着新质生产力理念的提出及其在乡村振兴中的广泛应用,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在目标、内容和方式上均发生了深刻转变。目标上,实用的教学为主到主动的社会效益激活、共建共存的赋能实践相交互,构建科技创新和要素赋能激发乡村的能量;实践中,实践活动内容方面逐渐将新一代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渗透到促进农业发展、乡村管理和乡村文化的发展中来,增加乡村振兴中的科技含量;实践活动方式上也逐渐从短平急、模块化转向长效常态化,建立高校助力乡村长效工作机制。这些变化拓展了“三下乡”活动的内涵,在赋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展现出更大的潜力和价值。
新质生产力的真正核心是科技创新,技术革命性突破、要素创新性配置为乡村振兴增添新动能。高校实践团队将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引入农业生产的做法固然重要,但鼓励学生和乡村农民交流学习,共同处理整合各项新技术的新应用场景,对这些外部植入要素发挥“磨合作用”,使其慢慢变为乡村内生的“科技因子”。
人才是新质生产力最活跃、最核心的要素,高校“三下乡”活动有助于培育出面向新质生产力的新型劳动者。一是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解决农村真实情况下复杂问题时,将抽象知识转变为直接身体力行的经验,这是新型劳动者创新素质的本质和要求。二是实践队伍通过为新型农业人才、“乡村工匠”等乡村现状下的劳动力“量身定做”培训,直接提升了农民专业性和专业能手们的数量质量,为农村培育一批理解新质生产力、用好新质生产力、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本土人才。
新质生产力视域中的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为乡村实施农业与二、三产业耦合发展、乡村产业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撑。一方面,高校实践队伍参与乡村新业态、新模式的导入,助力乡村突破传统农业产业而向增值度高的领域发展。如直播间乡村营销的发挥,把农产品真正卖到全国,促进农业和电商的融合发展;另一方面,高校团队发掘利用在地文化资源,使之成为让顾客认可的资产,将农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相“联姻”。如以文化或艺术融入活动活化唤醒古村落文化,或者用数字手段保存、传播农耕文化,为乡村文化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和浓郁吸引力,打开了发展文化事业的新扇门。通过新业态、资源多头并运,调整乡村产业结构,使产业链条附加值增加,润泽乡村经济发展生命源。
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乡村振兴需要适当的政策体系作为基础。政府鼓励及政策保障,是高校与乡村共同坚守和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政府要颁布针对鼓励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乡村振兴的政策,提升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地位,要拿出专项补助,税收减免、鼓励高校师生到乡村,长期参与实践活动;为乡村解决一定的经济救济和补助,注重实践活动中的技术财力问题。政策要为实践活动建立长期合作服务机制,与地方政府、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共同建立合作服务机制。乡村是社会实践的接收方,要通过签署合作协议、协同办事的联席会议机制等方式,让“三下乡”以真实稳定的风貌持久开展。
提高组织管理的水平是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高效率赋能乡村振兴的关键途径之一。高校党委应发挥核心领导作用,将实践育人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指导高校团委与地方团组织共同组建实践育人领导组,统筹协调实践活动的相关事宜。可以通过定期召开协调会议、制定详细实施方案等方式,确保各方目标一致、信息共享,从而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有效提升实践活动的组织效率,为新质生产力在乡村的落地创造有利条件。
整合各方的资源是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赋能乡村振兴是新质生产力视野下的基本保障。资金、技术、人力等方面的整合和有效运用,是社会实践有取得成效并保证继续发挥作用的影响因素。社会实践离不开资金支持,要做好发掘渠道筹集社会支持的资金,如增加政府专项补助、企业赞助、社会支援等能够保证社会实践能够获得充足的捐助费用。再如,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助资金,政府可以通过吸纳的社会资本参与和社会资金筹集,形成多种来源为主的投资结构,减少学校的压力。与之相配套的还有一个实践中的技术,广大高校的社会调研有着科研的优势,能够把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方法带到乡村,帮助乡村的农业生产实现现代化生产转移,还要善于把它们改造,更加适合乡村自身需求,影响更大,并获得正常的实践运用。人力资源投入方面,用好高等院校学生、乡村本土人才和志愿者等各种人才资源,发展多种人力资源。
数智化是未来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赋能乡村振兴发展的新方向。未来,“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离不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数字技术也会更多地运用于乡村,提升生产过程的效率、农产品供应链的效益和乡村治理的水平,基于数字技术的乡村服务平台系统和基础设施会在乡村涌现,能够提供给乡村更为精准便利的技术、智力帮助,助力更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将扎根土地。智能化下乡实践方式的拓展将进一步加强高校助力乡村与乡村协同的创新能力。高校“三下乡”实践也可以更多借助远程对接、虚拟体验等实践活动的新技术手段来跨越相对短期化实践的时间限制,以持续跟踪和更为系统性地解决乡村问题。未来的区块链、云计算持续推动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基于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对于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实践中,青岛理工大学义务编制村庄规划团队通过参与式规划过程,重构了乡村治理中多元主体的互动关系,提升了村民的空间权利意识和自治能力,为乡村提供了科学的规划蓝图,用专业赋能实现空间治理现代化,是高校赋能推动乡村组织振兴和文化振兴的微观体现。展望未来,随着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和乡村振兴内涵的不断丰富,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的赋能维度将进一步拓展,在数字治理、低碳发展、法治建设等新兴领域全面开花,其组织模式也将向跨学科、跨高校、跨地域协同演进。在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必将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书写服务国家战略的青春篇章,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更为强劲的智慧动能。
(作者:杨霈宣,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