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乡村是千年文明积淀、传统文化活的灵魂、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家园,是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中国传统文化信、义、和、合、正、新等普遍性价值观,在经过了长期的现代转化之后,它就是一种关于判断文化是否先进的一种基本的价值准绳,是现实意义上传统文化对于社会发展产生作用的一个途径。在文化传播中、产业发展中、基层治理中以及人民生活改善等诸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形成了底蕴深厚又富有活力的农村新生态。
文化先进性的衡量归根结底是考量其包含普遍价值,这种价值不受时代、地域限制,回答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国传统文化沉淀了众多能够满足现代社会需要的价值观和理念,是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诚信友善是维系社会秩序的传统核心伦理,也是现代乡村构建和谐关系的关键纽带,传统“与人为善”“言而有信”的道德守则经现代转化之后就形成了当今乡村中的邻里互助、社会交往的伦理规范,成了构建友爱乡村社群的价值基点;和合共生的生态智慧则是回答了世界共同发展与普遍安全这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终极命题,“天人合一”“取之有度”的智慧观念及其所蕴含的对立统一规律原理与当代绿色发展理念对接融通,有效助力了当下乡村生态宜居工程建设。
守正创新的理念进一步凸显了传统文化的时代生命力。传统文化不是凝固的历史遗产,而是一种“苟日新,日日新”的活态智慧,在这一正确对待传统的前提下加以创新才是我们的发展道路,“苟日新,日日新”“苟日新,日日新”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我们社会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同时也正是其自身所具有的“普世价值”与意义经由时代的再现与重构赋予了它一定的现代意义与价值内涵,对于将传统文化应用于乡村建设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乡村振兴还要塑形铸魂。传统文化的现代转述首先是通过活态传承和创新发展的方式进行,要通过保护、转化和传播的方式让古老的乡土文化在乡村活起来,并且要通过文化的复兴来增强农民的文化认同感和精神家园。
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传统文化的物质和非物质载体得以被系统保护与活化,古村落、古建筑、古树等物质类文化遗产不再是干涸河床或静止的历史,而是“修旧如旧”的保护性利用后成为村民开展文化活动的地方和安放乡愁记忆的空间;而民间方言、民间故事、民间传说、民间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村史馆、非遗工坊等形式下得到传承,通过老匠人的教授,让有心的年轻人能够学习编草鞋、剪纸、做陶器等,让曾经快要消失的老手艺重获新生。这并不是简单的留存与传承,而是注入了新元素的新发现,正是活态化的“保护—传承—利用”。
文化表达形式创新,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融,二十四节气、农耕习俗等文化元素被引入数字技术开展沉浸式开发,转化为微视频、动漫、舞台剧等多种现代化艺术表现形式,通过互联网渠道展开广泛传播。“村字号”文体活动蓬勃发展,“村字号”等多样化的活动为当地群众带来的文化熏陶和精神滋养,也是对良好家风家教、优良乡风民风的传承培育。此外还推出了许多农耕文化主题科普读物、精品节目,从内容上深度挖掘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内涵,在无形之中增强了村民的文化自信。
文化传承的主体培育使文化振兴成为内生动力,开展乡土文化能人培训、“乡村匠人之星”等评选活动,“乡村匠人之星”的创作“乡村匠人之星”“乡村匠人之星”突出涌现;他们是非遗传承人、乡村文艺创作者、文化传播者、产业带头人,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现代文化的开拓者,是连接历史与未来的传承纽带;发挥广大村民的主体作用,使“乡村匠人之星”的传统文化扎根乡村土壤,成为凝聚人心的纽带。
传统文化的普遍价值还意味着对人的精神的引领、对社会风气的推动,也能够转变为现实的动力,带来乡村产业从“单一经济”到“多元融合”的转变,实现乡村文化价值和乡村经济价值共同发展。
农文旅融合促进以文促产,将传统文化资源嫁接到乡村旅游上,打造出“非遗+旅游”“民俗+体验”等多元化形式,使游客在参与传统技艺体验、看民俗表演、住文化特色民宿的过程中领略到乡土文化风采;同时也使当地农民提供各项服务或产品的收入大大增加,这样一方面保持了文化最真实的面貌,另一方面也实现“文化变现”。同时,还可以积极讲好家乡故事,将乡村的特色介绍给远方的朋友。
特色文化产业的创新使乡村旅游拥有了更多的业态类型,依靠传统工艺生产出来的文创产品,依托于农耕文化衍生出的“农遗良品”“农耕好物”通过电商平台卖到了全国各地,带动了乡村经济发展;文艺赋美乡村行动也创造出了文艺村、写生村、民俗村等特色乡村,新农人和乡创客打造的农文旅融合项目让更多资金人才要素流向了乡村。文化和产业发展相融合,推动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也培育了乡村产业差异化的比较优势,让乡村更好地走在了市场的前沿。
产业发展中提升文化内涵是可长久的持续方式。传统农耕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融入到农业生产中,产生出生态农业、有机种植等绿色产业形态,是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也是满足现代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要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同传统生态观一脉相承,把乡村旅游、生态保护结合起来,在此过程中人们收获了生态红利,也带动了人们对美好家园的保护意识,它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统一到这条道路上,形成一种“文化—生态—产业”的良性循环。
基层有效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和必然要求,结合传统乡治理念并加以现代化改造,通过发扬利用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治理思想来实现,在此基础上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等自我治理格局,从而真正促进乡村善治。
将传统的伦理和现代的治理机制相结合,可以增强乡村的凝聚力。把敬老爱幼、邻里相助的传统美德通过“文明家庭”“乡贤榜”等评选活动辐射开来,身边的好榜样起到的是良好示范,带出好风气;把修订完善过的村规民约带入新时代的精神、融入到传统伦理中去,将其作为村民共同遵守的规范性文件,其背后所承载的正是优良的价值导向;以文育民,以德润心,由“硬性约束”转为“柔性引导”,让村民有更强的认同感与参与感。
乡贤文化的现代转化也为基层治理提供了多样化的治理力量,传统乡贤推崇的“崇文重教、热心公益”的优良品质,也被新时代乡贤所继承,并将其运用到乡村规划、传承传统文化、帮扶邻里乡亲等工作之中,成为联通村民和政府的桥梁,“乡情工作法”等新的治理方式借鉴传统邻里调解的方式,借助浓厚的人情味去解决各种矛盾和纷争,维持乡村的稳定和谐,而由乡贤引领的示范作用和文化纽带作用更是让治理更具温度与效力。
文化活动通过搭建治理交互平台,使村跑、农耕趣味运动会等文体活动在活跃群众文化娱乐生活中加深群众之间相互关爱之情,并增强群众集体意识;村民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文化活动的组织等工作以后,开始逐渐形成“共建共享”的治理认知。将村寨文化活动作为载体来强化基层治理的力量,促使村民从曾经的基层治理“旁观者”转变成现在的“参与者”,使基层治理产生了由内而外的生命力。
乡村振兴以村民富和精神富为目标,把传统文化融入到民众生活中来,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生态环境改善提升文化生活品质,在过程中真正实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美好生活。
传统的乡村文化保障着村民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中医养生理念、食疗文化以及当今时代下的健康知识相融合,便是极具中国特色的乡村健康文化;乡村地区较广泛的传播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健身功法,举行赛龙舟、舞龙舞狮等民俗活动,可以在对人民的身心起到一定的调养作用,更有助于居民学习和接受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此外,可以将传统养生智慧融入到家庭医生签约、慢病管理当中去,实现传统养生智慧和现代医学的融合创新,使得乡村医疗卫生由“治已病”转变为“防未病”,为群众提供更好的医疗保健服务,维护村民的生命健康。
随着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不断深入,其蕴含的普遍性价值将进一步彰显,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活力。兼具文化底蕴与现代活力的乡村,不仅能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发展目标,更能为文化自信建设提供坚实支撑,让中华文明在乡村大地上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作者:周贇,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