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年来,东海上的智能化海洋牧场在蔚蓝海域悄然生长,远洋渔船驶向深蓝,带回优质海产,渔村变景区,渔港焕新颜……浙江大地上,一幅海洋农产品特色发展的生动画卷正徐徐展开。二十余年来,在“八八战略”指引下,浙江海洋农产品呈现出多元化、高效化、生态化的发展新特征,形成了从“实验室到餐桌”“养殖池到共富”的特色发展路径。
作为引领浙江发展的总纲领,“八八战略”系统回答了浙江“爬坡过坎、转型发展”的时代之问。对海洋农产品而言,“八八战略”提出了明确的新要求,指引浙江从海洋大省向海洋强省迈进。
创新驱动应当成为海洋农产品发展的核心动力。“八八战略”提出“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体制机制优势”,要求海洋农产品领域加快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例如,舟山国家远洋渔业基地为深入落实这一要求,面对技术装备滞后、产业结构失衡等长期发展瓶颈,通过远洋渔业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措施,为全国远洋渔业现代化探路,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级远洋渔业基地,2024年远洋水产品卸货量74.6万吨,居全国首位。
陆海统筹与区域协同应当成为海洋农产品发展的重要路径。“八八战略”明确提出“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区位优势”,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这一要求表明浙江海洋农产品发展必须打破区划壁垒,构建陆海统筹、产城融合的协同发展体系。为此,在产业布局上,浙江正构建“双核、一链、一带”的区域集群产业布局,打造舟山、温州两大深远海养殖种业核心区,建设贯穿沿海地区的深远海养殖产业链和融合产业带。
生态优先与绿色发展应当成为海洋农产品发展的基本遵循。“八八战略”要求“进一步发挥浙江的生态优势,创建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在推进海洋农产品发展过程中,浙江始终坚持“人海和谐”的目标,开发和保护并重,大力推广配合饲料替代冰鲜幼杂鱼,严格落实用药制度,促进绿色生态养殖。
在“八八战略”指引下,浙江海洋农产品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其不仅源于宏观政策支持,也得益于消费升级与科技创新的多重利好,为长远科学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2025年7月1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向海图强之路”,并指出“发展现代化远洋捕捞”。浙江省委、省政府积极响应,先后指导出台《加快推进深远海养殖发展 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实施方案(2025—2030年)》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提出到2030年深远海养殖产量达到8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规模达250亿元等明确目标。
消费升级与市场需求扩大为海洋农产品发展创造了广阔空间。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对优质海洋农产品的需求持续增长。2024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较上年增长5.9%,海产品产量连续多年全球第一。市场需求的变化推动浙江海洋农产品从单纯追求产量向提升品质、塑造品牌转变,为产业升级提供了强劲动力。
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为海洋农产品发展注入了新动能。近年来,浙江紧紧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和智慧农业引领区建设,坚持渔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形成了黄姑鱼“全雌1号”等34个国家审定新品种、13项生态高效养殖技术、106家数字渔场和未来渔场等一批标志性科技成果。“十五五”期间,浙江正以渔业现代化建设为目标,深入推进“良种化、生态化、设施化、品质化、数字化”“五化”联动,加快培育渔业新质生产力。全产业链融合模式的优势在于:一是通过环节整合,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运营效率;二是通过价值延伸,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加经济效益;三是通过利益联结,实现产业发展成果共享。
在“八八战略”指引下,浙江各地结合实际,探索出多种海洋农产品特色发展模式,这些既有共性特征,又各具特色,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全产业链融合模式。全产业链融合模式是浙江海洋农产品发展的主要模式之一,其核心在于打通从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形成完整的产业价值链条。以舟山为例,其远洋渔业已形成集捕捞、加工、流通、贸易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2024年,舟山拥有远洋渔业资格企业39家(含在舟央企),远洋捕捞渔船693艘;年捕捞进关量49.6万吨,远洋渔业全产业链总产出502亿元,该模式不仅提高了产业附加值,也增强了产业抗风险能力。为此,需通过修订完善远洋自捕鱼回运交易、综合保障能力提升、船队规模拓展提升、远洋水产品加工拓展、全产业链创新发展等政策,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全产业链优势。
科技引领型发展模式。科技引领型发展模式强调科技创新在海洋农产品发展中的核心地位,通过技术突破和成果转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当前,浙江在海洋农产品领域坚持以技术创新为引领,延伸产业链、重塑价值链,聚焦深海探测、智能装备、合成生物等技术推动产业向深远海延伸,在深水、绿色、安全等海洋高技术重点领域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例如,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聚力种业强基,培育了更具市场竞争力的罗氏沼虾新品种,聚力健康养殖,开发了可转化产品,聚力节能减排,创新了低碳环保技术,聚力扩面提质,推进了“南扩西进”计划实施。科技引领型发展模式的实施一是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体系,依托国家、省级科研计划和农业“双强”项目等,形成科技创新、技术服务、产业开发等紧密合作体系;二是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先进养殖技术和配套装备研发,增强高海况风险防御能力;三是加快成果转化应用,完善技术体系及规范标准,提高深远海养殖安全水平和经济效益。
生态协同一体化模式。生态协同一体化模式是浙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具体实践,其核心在于坚持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推进,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在推进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中,浙江明确提出要坚持“陆海接力、岸海联动”,推动沿海各市以中心渔港为核心的渔港经济区、沿岸腹地、海岛、海域等资源要素联动配置,建设链条完整、运作闭环、要素共享、高效运作的冷链物流、精深加工、渔文旅融合产业带。与此同时,浙江还积极探索“风电+牧场”等跨界融合模式,构建海域立体开发与保护机制,通过统筹实施资源养护和生态修复,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计划到2030年建成20个深远海大型养殖渔场、建设5个现代化海洋牧场综合体,推进产业空间拓展和结构转型升级,将浙江打造成深远海养殖和现代化海洋牧场创新省份。生态协同一体化模式的实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生态养殖和资源养护,保障海洋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通过模式创新和空间拓展,提高海洋资源的利用效率;三是通过产业融合和功能拓展,提升海洋经济的综合效益。
“八八战略”实施二十余年来,浙江省海洋农产品发展走过了一条从粗放到精细、从单一到多元、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之路,昔日简单的“捕捞+销售”模式已被全产业链融合、科技引领和生态协同等多元化模式所取代。站在“十五五”规划的新起点,浙江省海洋农产品也将迎来新的历史机遇,必将创造更多特色鲜明、效益显著、可持续性强的新模式新经验,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浙江样板。
(作者: 高兴川、陈妤凡、马仁锋,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