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文旅融合成为激活乡村资源、促进乡村发展的重要路径,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以系统性改革思维重构农文旅融合的战略框架,这为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运用系统观念助推乡村文旅融合发展,要以整体视角来把握事物关联、以动态眼光应对发展变化,为乡村文旅融合从“简单叠加”向“系统协同”转型提供实践指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实施。
系统思维的核心要义就是通过化零为整实现产业聚合,释放协同价值,达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效果。文旅融合发展需要以整体性思维推动产业聚合。一是资源整合。开展全域乡村文旅资源普查,梳理自然景观、文化遗产、民俗传统、农业资源等各类要素,按照“主题关联、空间邻近”原则整体规划,摒弃单点开发思路,以“家庭农场”为核心载体,将村内分散的农田、林地、民居资源整合为特色农场,实现“零散资源”向“整体景观”转变。二是业态融合。推动“文旅+农业”“文旅+文创”“文旅+康养”等多业态深度融合,构建“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产业生态,如江苏无锡阳山镇以“水蜜桃”农业资源为基础,整合当地农耕文化、火山地质景观,开发出蜜桃采摘、农耕体验、地质研学、康养民宿等关联业态,形成“以桃为核、多业共生”的产业集群,实现农业产值与文旅收入双重提升。三是要素集聚。统筹土地、资金、人才等发展要素,集中投放到重点文旅项目、核心发展区域,通过点状供地解决文旅项目用地需求,依托“政府引导+市场参与”模式汇聚社会资本,建立乡村文旅人才库整合专业人才资源,福建尤溪桂峰村正是以此为契机整合古村落保护资金、乡村振兴专项基金,集中投入古民居修复、基础设施升级、文旅人才培育,将分散要素转化为“古村活化”合力,打造历史文化名村文旅品牌。
乡村文旅融合涉及文化、旅游、农业、生态、基建等多领域复杂系统,系统思维的关联性要求打破“领域壁垒”“主体隔阂”“产业边界”,通过跨领域协同实现各环节、各主体、各产业有机联动。当前乡村文旅融合要以关联性思维来推动跨域协同,构建“三维协同”体系。首先是部门协同。打破行政壁垒,由地方政府牵头,统筹文化、旅游、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等部门,制定统一发展规划、出台协同政策,云南元阳县针对梯田文旅融合发展,成立梯田文旅协同推进办公室,协调农业部门负责梯田保护、文旅部门负责景区运营、自然资源部门保障用地需求,推动元阳梯田从“农业景观”升级为“世界级文旅IP”。其次是主体协同。构建利益共同体,创新“村集体+企业+农户+社会组织”协同模式,明确各方权责与利益分配机制。村集体负责资源整合与村民协调,企业提供资金与运营能力,农户以土地、房屋、劳动力入股参与经营,社会组织提供文化保护与专业指导。贵州丹寨万达小镇通过这一模式,联动当地非遗工坊和村民,实现“企业盈利、村民增收、文化传承”多方共赢。最后是产业协同。推动文旅产业与相关产业“链条式融合”,实现从“单一业态”到“产业生态”升级。以“文旅+文创”为例,将非遗技艺转化为旅游商品、体验项目、数字内容,提升文化资源附加值。陕西袁家村从“关中民俗体验”出发,延伸出手工醋、油泼面等美食加工产业链,开发民俗文创产品,构建了“民俗文化—特色美食—文创产品”完整价值链。
动态平衡是系统的生命力,乡村文旅融合所处的市场环境、政策导向、消费需求始终处于变化之中,加之当前乡村文旅融合的动态发展存在机制僵化、应对不足以及迭代乏力等困境,以系统思维的动态性为指引显得尤其重要,从而构建“监测—调整—迭代”长效机制,避免发展陷入“路径依赖”或“停滞僵化”。一是建立动态监测体系。依托大数据技术,构建乡村文旅发展监测平台,实时跟踪游客数量、消费偏好、业态运营、资源保护等核心指标。浙江德清莫干山民宿集群,通过平台收集游客预订数据、消费评价、停留时长等信息,精准把握市场需求变化;同时监测民宿运营对当地生态、文化的影响,确保发展与保护平衡。二是实施弹性调整策略。根据监测数据与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发展规划、产品供给与运营模式。当“研学游”需求上升时,可依托乡村农耕文化、非遗资源开发研学课程;当“微度假”成为趋势时,可优化民宿配套、推出短途体验项目。四川成都蒲江县明月村,最初以陶艺文化为核心发展文旅产业,后根据市场反馈,逐步引入茶文化、竹编技艺等业态,推出“一日陶艺体验”“周末茶文化之旅”等产品,持续保持市场吸引力。三是推动产品持续迭代升级。建立“游客反馈—业态优化—品牌升级”迭代闭环,通过问卷调查、线上评价、实地访谈等方式收集游客需求,针对性升级服务与产品。同时依托数字技术推动文旅体验迭代,如运用VR/AR技术还原乡村文化场景,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升级品牌传播。江苏苏州震泽古镇,从最初“古镇观光”迭代为“丝绸文化体验”,再到引入数字展厅、线上丝绸文创店,实现从“传统古镇”到“智慧文旅目的地”的升级。
系统思维的差异性主要强调立足自身优势、找准独特定位,以差异化思维挖掘特色、塑造品牌形成核心竞争力。当前乡村文旅融合一是找准特色资源差异定位。立足乡村独特文化底蕴、自然景观、产业基础,提炼“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核心卖点,贵州榕江县依托当地侗族、苗族群众热爱足球的文化特色,打造“村超”“村BA”IP,以“乡土赛事+民族文化”的独特定位带动全县旅游收入全面增长。二是强化特色产品体验差异。将差异化定位转化为具体文旅产品,通过场景化、互动化、个性化设计,提升游客体验的独特性。福建永定土楼,摒弃单纯“古建筑观光”模式,深度挖掘客家文化,开发客家婚俗体验、土楼客家菜制作、客家山歌对唱等互动项目,让游客从“看土楼”变为“体验客家生活”,年接待游客量稳居福建乡村文旅景区前列。三是凸显特色品牌形象差异。提炼乡村文旅“核心符号”,通过统一的品牌名称、视觉形象、传播话语,打造高辨识度文旅品牌。陕西礼泉袁家村,以“关中民俗”为核心符号,从建筑风格、美食产品到服务人员服饰,均凸显关中乡村特色,形成“袁家村=关中民俗体验”的品牌认知。
作者:段龙龙,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何春林,四川大学经济学院科研助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