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乡村承载着数千年的农耕文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乡村文化,作为这一文明的核心载体,既蕴含着古老的智慧,又饱含着浓浓的乡愁,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中不可或缺的灵魂。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不断加速的当下,乡村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平衡,让古老的乡村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与活力,成了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乡村文化:民族的根脉与乡愁的寄托
乡村文化是在中华古老的农耕生产实践中得以积淀而保存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古老的农事节气、多彩的民俗风情、独特的传统建筑以及千百年沿袭至今的非遗技艺等等,都是其灿烂而丰富的表现形式。而其鲜明而强烈的文化魅力则是深深植入每个华夏子孙的精神血脉之中,更传递出了中华儿女最质朴的乡愁。
在乡村中,传统的农事节气中蕴藏着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部分。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记载着二十四节气的诗词教会我们春耕夏种秋收冬藏的知识和方法,同时蕴藏着人与自然相处的哲学智慧。每逢一些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中秋等,乡村就会上演很多风俗活动,比如舞龙舞狮、赛龙舟、赏月等。种种活动都是对村落民众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基因是我们最重要的精神宝藏。这就是深根厚植在乡村中的人文形态与地方特色,这是维系着村落人们传统文化记忆的文化元素。在乡村振兴中注重保护好农村的文化遗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在新时代再放异彩。
传承之重:守护乡村文化的根脉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文化传承是根本,是守住乡村文化命根子的重要一环。只有把乡村文化的基因完整传承下来,才能让乡村抵御住现代化浪潮的冲刷,在现代发展的洪流中保持自己的特色;让乡愁有处寄托。
传统的村落是乡村文化的载体,蕴含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如今,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在强大的推力之下,不少传统村落面临着逐渐消亡的困境。为使它们免遭湮灭,各级政府正加快脚步,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修缮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村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是民族智慧结晶。但由于受到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响,很多非遗都面临着无人继承或者手艺失传等濒危现状。想要抢救非遗就要不断创新方法来进行非遗的保护工作,如开设非遗传承基地、开展非遗培训班、举办非遗展示等活动,在教学及参观过程中都能够教授非遗的知识与内容,让学员、观众能够了解非遗,熟悉非遗,更加珍惜非遗。如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便是具有多民族聚居特点的省份之一,有着大量的非遗资源。贵州对于当地的非遗保护更是采取了创建非遗传承基地的办法,聘请非遗传承人教授当地居民非遗项目的技艺,并不断进行新鲜血液注入,让一批批的新手艺人学会了如何做当地的非遗;并且在当地开办了许多苗族姊妹节、侗族大歌节等活动来展示非遗项目的美好,也让观众加深了对非遗的了解,提高了观众对于非遗的关注度。
除了传统村落、非遗项目以外,乡村民俗、乡村的传统手工艺同样需要传承和保护。民俗文化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体现的是乡村人民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而传统手工艺更是乡村文化之魂,是浓缩于器物背后的画意、诗词,是有温度、有故事的艺术之品。所以我们要将民俗文化和传统手工艺传承下来,使乡村更具有多元的魅力,让乡村人民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创新之要:激发乡村文化的活力
在保持好乡村文化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能更好地焕发乡村文化的活力,只有通过创新才能让乡村文化与时俱进,更贴近生活,让乡村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近年来,乡村旅游异军突起,成为当下流行的新式旅游方式,除了能够一览乡村的自然风景和风土人情之外,更有其浓厚的乡村文化氛围,不少地方开展以乡村旅游为主的新模式,其中,江苏苏州周庄古镇就是一例。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重视融入乡土文化,形成了主打周庄水乡特色和具有明清古建筑特色的旅游产品。在不断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不忘周庄的历史风貌,修建水乡游船、民俗表演及传统手工艺品展销等多个项目,在体验美丽景色的同时也感受本地风土人情;发展乡村旅游不仅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而且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乡村文化,是一种双赢的结果。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文化产业逐渐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利用数字化的方式把乡村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和传播,可以使更多人了解乡村文化;而且如今许多乡村也运用到了各种短视频平台或直播平台,展播一些乡村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或者传统手工艺品等等,都得到了很多粉丝的关注。还有一些地方还研发出了数字化的乡村文化产品,例如有数字博物馆、虚拟展陈等。观众可以在网上随时登录观看了解乡村文化。比如:山西省平遥古城利用数字化技术打造的数字平遥古城项目,通过使用虚拟现实以及增强现实的技术手段带给观众沉浸式的平遥古城体验,以此展示并发掘平遥古城的文化历史价值,从而带动当地的旅游业。在数字化产业发展的浪潮下,既为乡村文化传播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元化的传播路径,也为乡村文化新生与留香注入了源头活水,让乡村文化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文化创意产业也对乡村文化的创新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结合现代设计、艺术和科技等手段,将乡村文化融入其中开发出具有创意性的文化产品,并且为乡村文化增加附加值;许多乡村都运用了本土传统手工艺、民俗文化等开展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例如有的乡村开发出了手工编织品、民俗工艺品、乡村主题文创产品等等。这些文化创意产品都是兼具实用性和文化特色的产品,都含有比较浓郁的乡村文化味道,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平衡之策:实现传承与创新的和谐共生
传承和创新,如同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要推进乡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使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共存共荣。
政策上,在加大乡村文化传承和创新扶持力度的同时,出台一系列关于支持乡村文化发展的政策法规,从资金、人力、物力等多方面为乡村文化发展保驾护航;同时,设立乡村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积极支持开展传统村落保护、非遗传承、文化产业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通过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文化事业建设,如浙江省政府颁布了《关于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浙江省财政每年将安排一定资金用于乡村文化建设;加大对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力度;培育壮大乡村文化产业等,都为乡村文化传承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人才培养上造就一批懂乡村文化、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一方面要着力于本土化的文化人才培养工作,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组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等形式来提升其自身的文化素质与技能;另一方面还要面向外部积极招引各类人才参与乡村文化建设,鼓励高校毕业生、文化创意人才下到乡野农田之中实现创业的目的,激活乡村文化的内涵。如福建省宁德市的“乡村文化人才振兴计划”就非常具有借鉴意义,在此计划之下聚集了一大批乡村文化能人与返乡创业大学生,其凭借着自身掌握的知识以及创新思维带动了当地的乡村文化建设与发展。
发展理念上,坚持人民中心思想,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和主体地位。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最终是为了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把听取农民群众意见作为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前提,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实现农民群众对乡村文化的所有权、支配权、收益权,努力使农民成为乡村文化的参与者、建设者和享有者。安徽省黟县西递村在发展乡村旅游时尊重农民意愿,允许村民参与旅游项目的开发及运营,既增加农民收入,又使农民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与荣誉感,他们也乐意参与到自己家乡文化的品牌打造中去。
乡村文化是中国人的根。要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大力弘扬和发展好乡村文化,在传承中不忘本,留住根,在发展中勇于开拓创新,激活一方水土。
作者:刘凤华 辽宁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