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 在内蒙古翁牛特旗布日敦嘎查,曾是“风吹沙子跑”的贫瘠沙地,如今却成了村民们的“聚宝盆”。当地村民以土地入股组建合作社,发展沙漠经济。从 “靠天养畜” 到 “沙湖掘金”,在沙地上刨出了“金驼铃”。
“我们这一片就是搞旅游用的,不是所有土地都能参与。”乌丹镇呼和布日敦旅游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秦广学介绍,目前有40余户村民以土地或实物入股,其中土地入股者占核心。为控制生态承载压力,合作社对投入的旅游资源严格设限:每户最多投入7头骆驼,UTV沙滩车按“2辆两座+ 2辆四座”的规模配置,总量保持在560头骆驼的上限,“骆驼多了沙漠承载不了,少了又满足不了游客需求,这个数是试出来的平衡”。
村民吴海元是合作社的较早参与者,他与兄弟俩在此投资已十多年:“一家7头骆驼,两家一共14头。一头骆驼从外地买回来就两万多,光骆驼就投了快30万。后来又添了车——6辆沙地摩托、1辆越野车,还有2辆四座、2辆两座的UTV,车这块又投了30多万,前前后后五六十万。”如今,游客到这里既能骑骆驼漫步沙丘,也能驾驶沙漠越野体验刺激。
在骆驼管理上,吴海元向记者分享了一个有趣的事。“骆驼喂食成本不高,就是吃草,早上撒出去让骆驼去草多的地方吃,吃饱了他们就会自己回来。我们给每一头骆驼都安装了GPS定位,用手机可以随时查看。”数字化设备的赋能降低了骆驼的管理成本,为村民省下不少辛苦。
挂在骆驼脖子上的GPS
骆驼身上的GPS定位系统手机页面
透明规则兜底,家家共享红利
“一个骆驼将近2万块钱,7个骆驼一年的纯利润差不多就是12万。”吴海元告诉记者,其中15%要上交合作社,给全村村民分红,还有2%的保险费用,剩下的都可以拿到手里。“按照合作者的管理模式,一辆越野车基本2年回本,而骆驼基本上1年可以回本。”吴海元透露,他们一家四口每年的净收入在50万元左右。“当时投入还贷了款,现在贷款早就还清了,每年都有稳定收益。”
合作社规定,每盈利100元,提取15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场地维护和土地养护,剩余85元按人头分给入股村民。“去年半年营业额就有900多万,15%的提留除了维护,还能应对土地风险,剩下的分给大家。”秦广学说。
秦广学介绍,遵循“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分配原则,合作社盈余拆分与使用高度透明,每年用于全村村民基础分红人均约2700-3000元。
生态与发展双赢,模式可鉴可学
布日敦嘎查的“沙地经济”模式,不仅让村民尝到了甜头,也得到了他们的认可。
“布日敦嘎查的实践,本质是‘生态承载力’与‘人类活动强度’的精准匹配,这正是生态保护的核心逻辑。”北京林业大学杨朝霞教授表示,沙漠生态系统脆弱,植被恢复难、水资源匮乏,一旦超过承载阈值,破坏将不可逆,而合作社对骆驼数量、旅游片区、运营时间的总量限制,恰好契合了沙漠生态的特性。
对于15%收益提留用于土地养护的做法,杨朝霞认为这是“生态补偿”的生动体现:“沙漠旅游开发会产生一定生态消耗,比如游客踩踏、车辆碾压,15%的提留相当于为沙漠生态‘买保险’。用这笔钱做场地维护、植被修复,能让沙漠生态在开发中得到保护,形成‘开发—保护—再开发’的良性循环,而不是‘一锤子买卖’。”
布日敦嘎查的模式具有可复制性,但需结合不同沙漠的生态特点调整总量标准,关键是要遵循‘有多少汤泡多少馍’的原则,让人类活动始终在生态承载范围内。
华北电力大学樊良树教授表示,沙漠是地球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与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共同组成我们赖以为生的地球生态系统。赤峰市翁牛特旗布日敦嘎查牧民合作社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沙漠景观和沙漠体验,发展丰富多彩的沙漠旅游,既实现了农牧民家门口就业增收,也擦亮了赤峰旅游品牌。(记者 焦子原 张梦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