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一家农业公司以落果、红糖、废弃蔬菜为原料,制作功能性酵素肥料代替化肥、农药,构建“以果养果”的有机生态循环模式。调研中,马鞍山林场的人工林、翁牛特旗穿沙公路、紫蒙湖背后的故事无不震撼着大家的心。[详情]
长丰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丰收实践,正是“十四五”期间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来自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农民合作社年经营收入6022.5亿元,社均29.6万元,成员人均获得盈余返还1213.9元;全国家庭农场劳动力总数1282.4万个,平均每个家庭农场3.2个劳动力,服务带动小农户799.2万户。[详情]
这片曾以草原与林海闻名的土地,如今正以“生态”为笔,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全新篇章。[详情]
体验沙漠冲浪、打卡“森林氧吧”、围观酵素农耕技术……今年“十一”长假期间,内蒙古自治区以“破局者”的姿态在国内旅游市场强势突围。从修复一片土壤,到激活一个产业,宁城酵素苹果清晰地诠释了一条完整的绿色发展路径。[详情]
金秋时节,北疆大地层林尽染,从浩瀚林海到片片绿洲,从广袤草原到连绵丘陵,一幅色彩斑斓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在这里,一张巨幅照片格外醒目,照片是2019年7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林场与护林员交流的场景。秋日的赤峰市喀喇沁旗马鞍山林场,层林尽染、景色宜人。[详情]
近日,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锦山镇的马鞍山林场迎来了一年中最美的时节。林场内的白桦、山杏、落叶松、五角枫等树木的叶子在秋风的吹拂下悄悄地改变了颜色。不同色彩的树木与周围嶙峋的山石、流淌的小溪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五彩斑斓的秋日自然山水画卷。[详情]
胡培兴
中国治沙学会副会长兼沙棘专委会主任,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荒漠司原正司级副司长
秉持生态优先理念,以敬畏自然为基,赤峰通过以路治沙、以工代赈等模式,融循环经济于防沙治沙,实现绿进沙退与农牧民增收的和谐共生。
白志军
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赤峰以马鞍山林场、酵素苹果、乌丹合作社等为实践,践行“两山”理念,实现保护与发展、局部与全局、生态与经济效益共赢,其绿色转型模式兼具新闻传播价值与学理提炼空间。
杨朝霞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副院长,生态法研究中心主任
赤峰以酵素苹果实现“产业生态化”,合作社借总量控制达“三生共赢”,是走空间有序化等路径的具体实践体现。
刘晓青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
内蒙古赤峰马鞍山林场的成功实践,核心在于完成了从“筑牢生态屏障”到“搭建富民平台”的完美转化。这条路清晰地表明:“生态环境投入不是无谓投入、无效投入,而是关系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入。”
冷文涛
森林康养产业国家创新联盟副秘书长
赤峰生态建设稳步推进、成效显著,绿色产业已涌现具有借鉴意义的好做法,在践行“两山”理念、探索“两山转化”路径上有初步方向,生态民宿、旅游度假区、康养基地等是“既重生态保护,又重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
张蕾
光明日报社科技部副主任、高级记者
“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之际,将生态优势转化为金山银山、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后半篇文章”尤为重要。赤峰在生态修复、生态建设领域积累深厚,可在实践基础上总结成果、加强宣传以展示优势、促成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