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乡村振兴作为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基础性战略,其成功实施依赖于治理体系、产业形态与社会结构的系统性重塑。在这一背景下,村党组织“跨村联建”作为一种突破传统行政村边界的组织创新,正逐渐成为整合乡村资源、提升治理能力、推动富裕的重要机制。跨村联建不仅是对乡村治理结构的优化,更是对乡村振兴战略内涵的深化与实践回应。它通过构建区域性、功能型的党组织联合体,打破了原有村庄之间的行政壁垒与发展隔阂,形成了以组织联动带动治理协同、服务共享与产业融合的发展新格局。本文立足于乡村振兴的整体战略框架,从组织重构、服务融合与产业协同三个维度,系统探讨跨村联建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中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以期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理论参考与发展思路。
跨村联建的首要推动力体现在其对乡村组织体系的结构性重构。长期以来,我国乡村治理体系以行政村为基本单位,形成了相对封闭的治理单元。尽管这种模式在特定历史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资源流动加剧、治理问题跨域化的今天,其治理资源分散、公共事务协调成本高、村庄间发展不平衡等结构性问题日益凸显。跨村联建作为乡村治理问题的一个“制度解”,通过建立区域性联合党组织,以地缘相接、产业相融或文化相通为基础,形成“以大带小、以强扶弱”的组织架构,实现了治理单元从封闭独立向开放协同的转变。
在治理机制上,联合党组织不仅具备统筹区域内重大事项的职能,还通过构建“联合党委—联建村—基层网格”三级治理体系,推动治理重心的下移与治理资源的整合。这一体系在实践中有助于实现矛盾联调、事务联办、风险联控,进而显著提升基层治理的响应速度与执行效能。此外,联合党组织通过制度赋权与机制建设,强化了其在土地调配、项目审批、资金使用等方面的统筹能力,使其不再局限于议事协调机构,而是成为具有实质决策能力的治理主体。
从治理理论的角度看,跨村联建体现了从科层化管理向网络化治理的转型。它通过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与功能化重组,打破了原有行政体制的路径依赖,促进了政府、市场与社会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在这一过程中,党组织作为核心领导力量,不仅发挥着政治引领作用,更成为链接各方资源、平衡各类利益的关键枢纽。这种治理模式的创新,不仅提升了乡村治理的系统性与适应性,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与制度基础。
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公共服务的均衡化与优质化是实现“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目标的重要内容。跨村联建通过整合联建村之间的服务资源与服务网络,打破了村庄之间的服务壁垒,实现了公共服务的共享与优化。
从具体来看,联合党组织通过统筹规划服务设施布局,利用各村闲置资源建设区域性党群服务中心、文化活动站、医疗互助点等综合服务阵地,推动服务资源的集约化配置与高效利用。在服务内容上,联合党组织广泛动员党员、志愿者及社会力量,开展涵盖助老扶弱、健康义诊、文体活动、环境整治、跨村联防等多元化服务项目,有效回应了村民的多样化需求。这种服务模式的创新,不仅提高了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与质量,也增强了村民对联合党组织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从社会资本理论的视角看,跨村联建通过服务共享与社区参与,重构了乡村社会的关系网络与信任机制。在联合党组织的推动下,村民在共同参与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增进了互动,形成了超越村庄界限的社会联结。这种联结不仅有助于化解村际矛盾、促进文化融合,也为乡村社会的长期稳定与和谐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此外,服务优化还推动了乡村公共空间的再造与功能提升,使传统村庄从封闭的生活单元逐步转变为开放的社区共同体,进一步激发了乡村的内生动力与发展活力。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与核心动力。然而,在传统发展模式下,乡村产业往往面临着资源分散、规模不足、同质竞争等诸多挑战。跨村联建通过推动村庄之间的产业协作与资源整合,为实现乡村经济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的转变提供了制度路径。
在资源整合层面,联合党组织通过统一规划土地使用、统筹财政资金与集体资产,推动土地规模流转与项目打捆开发,解决了单一村庄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资源碎片化与资金不足等问题。在产业布局上,联合党组织依据各村的资源禀赋与发展基础,明确中心村与特色村的功能分工,形成以中心村为核心、特色村为支撑的产业生态圈,实现了产业链的延伸与价值链的提升。
在机制创新方面,部分联合党组织进一步探索“村企合作+股份运营”的发展模式,联合社会资本共同成立乡村发展公司,聘请专业团队进行市场化运营。村民通过土地、资金、劳动力等多种方式入股,参与利润分配,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这一模式不仅提升了乡村产业的规模化与专业化水平,也增强了集体经济与村民收入的可持续性。
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看,跨村联建实质上是一种微观层面的区域一体化实践。它通过打破村庄之间的市场壁垒与制度障碍,促进了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与高效配置,形成了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双重效应。同时,通过建立收益共享与帮扶机制,联合党组织将部分发展收益用于支持薄弱村与低收入群体,有效遏制了村际差距的扩大趋势,推动了发展成果的普惠共享与共富目标的逐步实现。
村党组织跨村联建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组织创新与制度实践,在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服务融合化与产业协同化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通过重构乡村组织体系,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力与统筹力;通过优化公共服务机制,提升了乡村社会的凝聚力与认同感;通过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同性与包容性增长。这一模式不仅在实践中展现了其适应性与有效性,也为理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制度样本与思考维度。未来,应进一步深化对跨村联建机制的系统研究,在政策层面应加大制度供给与支持力度,推动跨村联建从局部实践走向系统推广,使其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上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唯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党组织在乡村治理与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引领作用,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持续而强劲的制度动力。
(西 藏昌都市委党校 邱娇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