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着,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就要努力实现农民、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即大力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不断发展高质量的农村产业、持续推进高水平的乡村建设。在现实中,“三农”问题既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一大短板,又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种潜力。只有更大程度地补短板、挖潜力,“三农”工作才可以实现多点突破、纵深推进、全面优化,并且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提供新的增长优势。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则是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它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着力点。
新时代新征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正当其时。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底蕴、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基础设施的显著改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业农村发展的重大突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启动、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任务的胜利完成,都为我国的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强大底气,并且在历史动能的持续累积中,成功地构成起中国特色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场语境。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已经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表征,“绿水青山”已然成为中国乡村最可贵的“固定资产”,并且在生态与市场联结机制的作用下,乡村旅游热潮、高端绿色产业、生态补偿机制等不断进行“变现”,新时代乡村发展的比较优势也油然而生。与此同时,全面深化改革以来,全面依法治国、新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家治理现代化、新质生产力的提出,都为乡村振兴战略注入了强劲的时代动能,从而形成了法治乡村建设、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治理现代化、农业新质生产力等新型概念,进而极大地丰富了乡村振兴的话语体系,并且有效地形成了乡村振兴的多元化路径选择。
在当代中国,关于农民、农业、农村的问题,始终伴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从建国初期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到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农业合作化改造,再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农业现代化”的正式提出,“农业是基础”的定位始终贯穿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不可否认的是,在几十年的“农业支援工业”历程中,城乡发展的差距被逐步拉大,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的整体性效果。鉴于此,为了实现更加有效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在很大程度上会成为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常态,农业农村将迎来十分宝贵的发展机遇。在这样的条件下,乡村振兴战略既可以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个历史性内容,也能够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个时代性特点。这个内容就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内容体系的有机组成,这个特点就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总体表征的重要维度。因为农村是整个国家的“大后方”,所以,不管是成为历史性内容,还是作为时代性特点,乡村振兴战略都要承担起富国强民的重大使命。在这样的情况下,乡村振兴将会从乡村产业、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三大维度精准发力,从而推动乡村产业深度转型、乡村建设全面优化、乡村治理有力变革。最终,产业兴旺、宜居宜业、治理有效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加坚实与可靠的战略性腹地。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科技兴农尤为关键。否则,人们就既不能表达“全面”,也不能体现“现代”。然而,科技兴农绝不能仅仅作为“漂亮词”或“口号语”。科技兴农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就是要努力打破人们的固化思维,引导人们善于熟悉“科”事物、乐于接受“新”变化,使“农业生产”一刻也离不开“科技创新”,让科技兴农真正成为普遍的共识、全面的机制、共同的习惯。鉴于此,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在“试点”的基础上,人们应该认真总结经验,尽快形成高质量、低成本、易推广的科技供给制度。特别是在最普遍的农村产业、最广大的农村地区、最日常的农村治理中,科技供给应该及时跟进,让科技兴农切实转化为广大农民群众可感可及的实惠。实际上,这也是一个农技教育、农技训练、农技普及的过程。也只有做到这样,当代中国的“农”叙事才能够真正实现科技转型。在此基础上,普遍的“科技转型”还能够带来高度的“科技自觉”。数字赋能传统村落文化、智能开发田园观光旅游、信息加持乡村特色产业、科技小院助力乡村振兴等,也就成为了农民的常态思维、农业的惯性动作、农村的普遍状况,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科创化就能够深度地嵌入了“农”的叙事当中。在这个过程中,广大农民群众在吃尽科技红利的同时,也同步地实现了自身的现代化,即“人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乡村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促进部分与整体的“协调”十分重要。问题的关键是乡村产业要准确对接现代化发展的行业需要、消费需要和增长需要。鉴于此,人们要充分考虑到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难点、堵点、卡点,并且对一系列乡村“热”业态作出必要的“冷”思考。一是要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供给端”发力,切实提升乡村产品、乡村服务、乡村销售的质量,从根本上防止乡村产业过剩的问题。二是要更加注重乡村产业发展的因地制宜,在坚守主职主业的前提下,深度聚焦自身特色,宜植则植、宜养则养、宜文则文、宜旅则旅、宜商则商,不搞大而全、注重小而精。三是要牢固树立起连续创新的意识,不断推动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再”转型升级,以此稳固地保证各乡村行业的比较优势。四是要具备“国之大者”的格局,乡村产业的整体发展应该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特别是要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多种粮、种好粮,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更加充分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作者:卢志华,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