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识,承载坚定信仰与历史智慧。对乡村振兴而言,传承与创新红色文化是培育乡村文化自信的核心动力。红色记忆如乡村文化根基,为其输送精神养分;文化创意似前行灯塔,引领乡村文化创新方向。在此作用下,乡村文化打破传统与现代壁垒,形成交融共生新格局。红色文化深度融入,赋予乡村发展厚重精神底蕴,形成强大文化磁力,塑造出兼具时代特质与地方韵味的乡村文化新貌,让乡村在时代洪流中,以独特魅力展现生机活力,焕发出属于自己的时代光彩。
在乡村文化振兴的宏大叙事中,红色文化宛如熠熠灯塔,既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又蕴含着鲜活的时代精神,它以独特的价值内核,为乡村文化注入灵魂,成为激活乡村文化活力、引领乡村精神风尚的关键力量。
以红色精神铸魂,重塑乡村价值认同。红色文化承载着革命历史的记忆和理想信念的力量,是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力量,在乡村振兴的语境下,红色精神的传播能够激发乡村群体的价值认同与精神自觉。红色文化所蕴含的奋斗、奉献、团结、担当这些精神元素,与新时代乡村建设所提倡的自立自强、共建共享理念很相契合。经由挖掘地方红色资源,塑造起以革命遗址、红色故事及英雄人物为核心的文化体系,乡村居民在精神层面上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形成共同的文化记忆与价值观念。这种精神力量让乡村社会在经济变革和文化重塑的过程中保持方向感和凝聚力,给村民提供精神支撑和行动动力。红色文化的铸魂作用不仅仅在于纪念与传承,乡村社会对理想信念的再确认也是红色文化的一部分,乡村文化振兴具备了思想根源和历史延续性。
以红色资源育美,激活乡村文化活力。红色文化资源是一种特别的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教育、审美和社会价值。在乡村文化振兴期间,利用红色遗址、纪念馆以及口述史料等红色文化资源,便能促进文化再生并重新建构社会认同。红色文化融入乡村教育、文艺创作和公共空间设计,让地方文化和时代精神交融碰撞,使传统乡村文化散发出新的活力。乡村学校开设红色主题课程、村落举办红色文艺演出、社区成立红色书屋和展馆,这些做法使红色文化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精神营养。另一方面,红色文化的艺术化传播带动乡村审美重建,在过程中让村民自身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意识得到提高,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同的文化转变。红色文化渗透之后,乡村文化的风貌由单一的民俗形态变为兼具历史深度和审美广度的复合形态,给乡村文化生态系统带来长久的生命力。
以红色产业强基,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红色文化产业化开发为乡村经济和文化融合发展开辟了新途径,依靠红色资源创建特色旅游、研学教育、文化创意产品等业态,可以构建起包含文化传播、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的体系。红色景区的创建使得乡村变成了爱国教育和文化体验的重要地点,带动了餐饮、住宿、手工艺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了乡村产业结构的优化。红色研学基地、影视拍摄基地、主题文旅项目建造之后,乡村就在文化消费市场中占据了独特的地位,地方品牌形象和经济吸引力得到了加强。红色文化产业的发展促使青年返乡创业,激活乡村人才与创新,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这样的文化引领产业格局,让乡村发展既有经济韧度又有文化厚度,既有内生动力又具长远支撑,给乡村振兴提供稳固的文化根基和发展方向。
在乡村振兴的壮阔征程中,红色文化如熠熠星辰照亮前行道路,其传承与创新不仅是文化延续的需要,更是乡村焕发生机活力的关键,探寻切实可行的传承与创新路径,已然成为当下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课题。
以精神传承立魂,厚植乡村信仰根基。红色文化的根本是信仰的力量,它是革命年代所积淀的坚强信念和民族精神,也是乡村社会精神文明创建的主要源泉。乡村是红色文化的孕育地,有着大量的革命遗迹、英雄事迹和群众性记忆,具有极大的思想教育价值。红色精神传承可以唤起乡村社会的集体记忆,是村民在精神上产生共同信念的连接点。要实现乡村文化振兴进程中的红色文化有效传承,需加强精神导向,深入挖掘地方红色历史的思想内涵,将红色记忆融入乡村治理、教育活动及公共文化建设中。乡村学校将红色故事融入课程体系,引导学生成长,培养家国情怀和使命意识。村级组织通过文化讲堂、故事会、红色主题活动等形式,将红色精神转化为村民日常生活的思想养分。与此同时,红色精神的传承还体现在仪式性与象征性表达上,设立纪念碑、红色步道、红色主题广场,使红色文化在空间上具象化、生活化,在村民日常生活中实现潜移默化的红色精神熏陶。红色精神的内核是坚韧、奉献、担当、团结这些精神品质,与乡村振兴提倡的自治、共建、共享理念非常契合。精神传承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红色文化成为乡村社会的信仰根基,使村民在面对时代变革时能有文化的自觉与价值的定力,为乡村文化振兴赋予深厚的精神底色和思想底蕴。
以教育涵养育人,延续乡村文化血脉。红色文化教育是红色基因传承的主要渠道,也是乡村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唤醒认知、培育价值、涵养人格,而红色文化教育在三个层面能够实现对乡村文化的深层次滋养。红色教育应从系统化、生活化、创新化这三个方面进行展开。系统化层面要求在乡村学校、社区和社会实践中建构起一个完整的教育链,红色文化教育不能只局限在学校课堂的学习中,在整个学龄期和终身教育过程中都要建立起一个循环往复的教育机制。生活层面讲求红色文化日用而弘,融入村民的认识框架之中,在村史馆、纪念馆以及文化长廊等地方植入红色成分,利用视觉符号、历史往事和情感回忆的共鸣达成,这样便能在日常的来往之间产生文化上的契合感。而创新化的层面主要在于教育形式的多元化呈现,可以融入数字技术、互动体验、沉浸式教学等方式,使得红色文化教育更贴合时代感,更具参与性。比如开发红色文化数字档案、虚拟展馆、互动地图、线上课程等,把传统的红色教育讲授模式转变为体验和共创的模式。教育的本质是塑造精神气质,红色文化教育以厚重历史之力,在乡村社会文化认同和道德养成上形成良性循环。红色教育的普及不只是针对青少年,也是对广大村民的一种教育,使人人在相同的文化环境中去理解历史、感受信仰、延续文化血脉,使乡村社会的精神环境变得更加有韧性也更加温暖。
以产业融合兴业,拓展乡村发展空间。红色文化传承与创新既是一项精神工程,又具备经济和社会价值。红色资源产业化运作赋予乡村经济振兴关键支点,让文化留存与产业升级形成合力,促进文化与经济的协同发展。红色文化产业就是要把历史资源变成文化产品和经济动能,让“文化+旅游”“文化+教育”“文化+创意”这些不同业态组合起来。乡村可以依托革命遗址、纪念场馆、英雄事迹、口述史料等资源打造红色旅游品牌,形成研学游、体验游、休闲游、消费游为一体的产业链条。在红色文旅产品的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内容的深度和文化表达的真实性,防止出现形式化和商业化的倾向,让红色文化的传播更有思想性。红色研学教育基地的创建能吸引青少年,促使本地餐饮业、住宿业、交通业等关联行业一同受益,产生经济与文化方面的双重效益。红色影视拍摄、文化创意产品、主题演艺这些新业态一出现,红色文化的传播形式就变得更创新、更丰富。产业融合的核心是建立稳定的运行机制,让村民参与到红色文化产业链中来,提高他们的文化自觉和经济效益,使文化振兴成为群众可以感受到的实际成果。红色文化的产业化是经济转型的一条路径,同时也是文化再生产的一种过程,使得乡村在发展中实现精神和物质上的富足。
以科技创新赋能,增强乡村文化活力。数字技术狂飙突进,为红色文化传播开辟出崭新天地。红色文化的数字化转身与智慧化管控,既让珍贵历史资源得以系统留存,又大幅拓展了其传播的深度与广度。数字档案、虚拟展览、沉浸式体验、互动影像等新潮手段,如同给红色文化注入活力剂,使其在数字世界中焕发出全新光彩。乡村积极投身这场变革,创建红色文化数字博物馆、线上教育平台、虚拟旅游系统,实现历史资料、图像与影像的共享。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大显身手,通过智能检索与语义分析,重新梳理红色文化知识脉络,改变讲述方式,让红色文化更契合年轻人的“胃口”。数字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短视频平台、互动游戏、数字绘本等成为沉浸式文化体验的绝佳载体,红色故事以新颖形式走进大众视野。科技赋能,不仅带动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更重塑乡村文化生态,让传统文化资源在数字世界中重获新生。红色文化以科技为羽翼,吸引着年轻人的目光,搭建起年轻一代与先辈跨越时空对话的桥梁,共同孕育新的文化硕果,让乡村文化洋溢时代气息。科技赋能的关键,在于让红色文化在传承中保持蓬勃生命力,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红色文化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发挥着长远的影响,它是历史的记忆、是精神的滋养、是产业的发展、是文化的活水。以后要加强制度保障,整合资源,优化红色文化传承体系,塑造多种传播途径,提升大众参与度及文化认同感。数字技术不断深入,文化需求不断提高之时,红色文化会在新的时代环境下产生更强大的生命力,成为促使乡村文化兴盛、社会持续向前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作者:张璇璇,武汉东湖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