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实现农民精神生活富裕,既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兴媒介,凭借其低门槛创作、强互动传播、高渗透触达等特点,不仅成为农民获取信息、表达自我、参与公共文化生活的重要平台,更被赋予了实现农民精神生活富有的潜在力量。依托2022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河南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的多重叙事研究”(2022BKS039)成果,要充分借助短视频的优势,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富足。短视频赋能农民精神生活富足,需从内容质量、用户素养、技术伦理、监管机制等方面综合施策,通过提升短视频内容质量、加强农民媒介素养教育、优化短视频算法推荐机制、完善短视频监管体系,实现技术赋能与价值引领的协同共进。
提升短视频内容质量,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精神生活富有是社会主义的价值旨归。短视频赋能农民精神生活富有,需要以提升短视频内容质量为核心,通过文化解码、精准供给、价值引导等方式,构建“有根、有料、有魂”的乡村数字文化生态,让短视频真正成为丰富农民精神生活的“新引擎”。
深耕乡土文化,挖掘“精神富矿”。短视频平台需要以“文化解码”为抓手,深入挖掘乡村的“精神富矿”。一方面,聚焦非遗技艺、传统节庆、民俗仪式等文化符号,通过短视频传承这些文化。例如,可以以“文化慢直播”形式记录手工刺绣的针法、庙会舞龙的排练过程等,让农民重拾文化认同。另一方面,可以开发“乡土文化IP”,将二十四节气农谚、地方传统技艺等转化为短视频,以动画科普、情景短剧等形式呈现,降低理解门槛。此外,可以整合乡村文化资源形成“文化地图”,用户可以按照地域、主题等分类搜索相关视频,沉浸式体验“线上文化寻根”。
精准对接需求,构建“分层供给”体系。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具有多元性,需要构建“精准滴灌”的内容供给体系。如,针对老年群体,可以开发“银发剧场”板块,以方言配音、大字体字幕适配其使用习惯,内容可以涵盖健康养生、戏曲选段等;面向留守儿童群体,可以推出“乡村科普课堂”,通过实验动画、自然探索类视频弥补乡村教育资源的短板;针对返乡青年,可以打造“新农人成长营”,提供电商运营、品牌营销等实用课程。平台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用户行为,建立“内容——用户”匹配模型,从而实现个性化推荐。同时,可以设立“农民需求反馈通道”,及时收集反馈意见并动态调整短视频的内容和形式,避免“自嗨式创作”。
强化正向引导,培育“精神共同体”。短视频需要从“娱乐工具”升级为“价值载体”,通过内容引导构建乡村精神共同体。一方面,打造“乡村榜样”IP,挖掘农民中的道德模范、致富能手,以人物纪录片、访谈直播等形式呈现,传递正能量。例如,可以通过记录退伍军人返乡创业带领村民致富的故事,激发群体奋斗意识。另一方面,可以开设线上“乡村议事厅”板块,就丰富乡村文化生活、环境治理等议题发起话题讨论,引导农民在互动中凝聚共识。此外,可以通过“文化下乡”活动,将短视频中的优质文化内容转化为线下展览、演出,实现“线上共鸣”到“线下行动”的转化。
加强农民媒介素养教育,增强识别参与能力
从农民自身来看,要充分发挥短视频在农民精神生活富足中的作用,既要增强农民识别短视频中不良信息的能力,又要提高农民群体参与创作涉农短视频的积极性。
增强农民识别短视频中不良信息的能力。短视频平台信息鱼龙混杂,不良信息容易干扰农民的价值观和精神生活。要增强农民群体对短视频内容的识别能力,需要多管齐下。一方面,可以开展专项培训。基层政府或村委会可以组织线下讲座,邀请专家讲解短视频中不良信息的特征,如虚假广告、低俗内容、伪科学知识等表现形式与传播手段,结合实际案例剖析其危害,让农民直观地感受到哪些是不良信息。同时,可以利用线上渠道,通过农业服务平台、乡村公众号等推送识别短视频不良信息的教程,方便农民随时学习。另一方面,可以建立互助机制。鼓励村内文化水平较高、熟悉网络的青年,与中老年农民结成帮扶对子,在日常使用中及时解答疑问、提醒防范。此外,设立举报奖励制度,对积极举报不良信息且经查实的农民给予一定物质奖励,激发其参与监督的积极性,形成群防群治氛围,净化短视频环境。
提高农民参与创作涉农短视频的积极性。提高农民参与创作涉农短视频的积极性,有助于丰富其精神文化表达。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民进行短视频创作方面的技能培训。使农民群体掌握短视频创作方面的技术,是提高他们参与创作涉农短视频积极性的首要前提。基层政府部门可以定期举办短视频技能培训方面的讲座,邀请专业人士进行授课;或邀请经验丰富的短视频创作者深入农村地区,了解农民群体在短视频创作中存在的具体困难,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民在短视频创作中的实际操作问题。另一方面,可以给予农民在短视频创作方面的经济激励。基层政府或村委会可以对优质短视频作品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或鼓励短视频创作与农产品销售相结合,将短视频流量转化为经济收益。这样可以使农民看到短视频创作带来的经济价值,激发其持续创作的热情。
优化短视频算法推荐机制,促进优质内容精准触达
实现农民的精神富有,需要优化短视频的内容。从短视频内容供给的角度来看,要满足农民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既要建立优质短视频优先推荐机制、完善短视频地域化推荐技术,又要引入人工审核与用户反馈机制,优化算法导向。
建立优质短视频优先推荐机制。要为农民群体提供优质的短视频,首先要保证短视频平台上的内容是优质的。这就需要短视频平台在视频上线环节进行认真把关。对于低俗、媚俗、庸俗或价值导向错误的短视频,不提供上线的机会。从而在源头上为农民群体过滤掉不良的信息。另外,对于优质的短视频,要通过优化算法推荐机制,使农民更容易看到。
完善短视频地域化推荐技术。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农民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农业技术需求。因此,短视频平台要结合不同地区的地域特点、风俗习惯、农民需求等,完善短视频的地域化推荐技术,向不同地区的农民推送本地化的内容。例如,关于农业技术方面的短视频,要为云南地区的农民推送茶文化类的短视频,为东北地区的农民推送黑土地保护技术方面的短视频,为沿海地区的农民推送海产品养殖方面的短视频等等。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地区农民的地域化需求。
引入人工审核与用户反馈机制。短视频平台通过捕捉某些关键词或者敏感词,可以起到屏蔽不良信息的作用。但仅仅靠这种技术来屏蔽不良信息,并不是万无一失的。因为有些短视频博主会有意识地规避可能会被屏蔽的关键词或敏感词,以达到视频顺利发布的目的。这就需要建立“技术屏蔽+人工审核”的双重把关机制。对通过技术屏蔽的短视频,还需要进行人工审核,避免劣质短视频出现在平台上。另外,要建立用户反馈机制。因为即使是通过技术屏蔽和人工审核的短视频,也并不一定能满足农民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可以通过用户调研、弹幕分析等方式收集反馈信息,动态调整短视频的推荐策略,以确保短视频能更好地服务于农民的精神生活需求。
完善短视频监管体系,营造健康网络生态
实现农民精神生活富足,需从法治保障、信用约束和监管执法等维度构建系统性解决方案,使短视频真正成为滋养乡村文明的沃土,提升农村文化服务的群众满意度。
完善短视频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等法规为短视频治理提供了基本框架,但针对涉农短视频的专项立法仍需加强。某些违规短视频之所以屡禁不止,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没有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所以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为短视频领域的健康 生态提供基础支撑。
建立短视频创作者信用体系。要探索建立短视频创作者信用积分制度,将内容合规性、文化传播贡献度、用户互动正向性等指标纳入评估体系。对持续创作优质短视频内容、为丰富农民精神生活做出突出贡献的短视频创作者,给予流量扶持、版权保护等激励;对传播低俗内容、恶意炒作的短视频账号,实施限流、封禁等惩戒措施,逐渐形成“守信受益、失信受制”的短视频生态。
加强对违规短视频账号的打击力度。要让短视频网络生态清朗健康,要对违规账号“重拳出击”。有三类短视频账号是重点打击对象:有的账号利用算法推荐,给农民群体精准“投喂”涉赌、涉黄信息,污染了网络空间;有的账号恶意改编红色经典、传统民俗,炮制出低俗内容,亵渎了文化瑰宝;有的账号虚构“助农悲情剧”,骗取流量,消费大众的善意。为了精准发现这些违规账号,要构建“平台主动筛查+用户举报+网格员巡查”的三维监管体系。一旦发现违规,就实施“一次警告、二次禁言、三次封禁”的阶梯处罚,把严重违规者拉进“网络黑名单”,还短视频生态一片纯净天地。
当指尖轻触屏幕,短视频如同一把神奇的钥匙,为农民群体开启了通往丰富精神世界的新大门。在这里,他们能跨越地域限制,领略多元文化的魅力;能汲取知识养分,提升自身素养与技能;能在欢声笑语中,舒缓劳作的疲惫。手机里的“精神粮仓”,装满了欢乐、知识与希望,让农民的精神生活不再单调。它不仅是娱乐的工具,更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有力助推器。未来,愿这扇新窗口持续敞亮,让更多农民在短视频的海洋中遨游,收获满满的幸福与成长,绘就乡村精神文化生活的绚丽画卷。
(作者:张崔英,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