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切实加快乡村振兴进程、实现全面富裕的重要一步,也是有效激活乡村发展内驱力的重要抓手。特别是在城乡融合发展的大时代背景下,全国各地已经通过多元化的举措和广泛深入的实践,加快在集体经济发展上的速度,着力打造既具发展潜能又具长期发展稳定性能的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致力于为乡村经济振兴注入强引擎。立足乡村资源禀赋、迎合市场发展需要的乡村集体经济新模式,为乡村经济的发展塑造了全新格局。
要素激活模式:让沉睡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
乡村拥有丰富的土地、闲置资产等资源要素,如何破解要素配置不畅的瓶颈,实现从 “沉睡” 到 “激活” 的转变,是集体经济发展的核心命题。各地通过市场化改革路径,在土地资源整合、闲置资产盘活等方面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创新模式,为集体经济发展夯实了物质基础。
相对于城市地区的寸土寸金,乡村拥有更加丰富的资源要素,比如土地以及其他闲置财产等,但是如何破解要素配置不畅的突出难题,也是扭转乡村经济发展困局的重要问题。全国各地也积极借助市场化改革模式,在土地资源整合,闲置资产盘活等各方面形成了适应于乡村发展的独特模式。积极为乡村集体经济发展助力,夯实集体经济的物质根基。在土地资源高效利用方面,要确保三块地联动集成,实现改革。通过深化农村承包地的“三权分置”,让村集体经济组织加强引导,让农户以入股、托管,流转的形式对集中分散土地进行处理。然后再积极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建立农业标准地等,着力构建起产权清晰、配套齐全的乡村规模化运营,通过集中整治和定向招商以及收益分成相融合的发展模式。能够让村集体在收取基础设施使用费、管理服务费以及保底分红的基础上,推动乡村百姓获得稳定收入,实现乡村经济的大跨步振兴,同时也能加快推进乡村特色产业标准化建设。关于农村宅基地,各地也探索出了多元化的发展路径。通过有偿退出,指标流转和业态开发等多种模式,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让村集体统一回购整理闲置宅基地,在闲散宅基地的基础上,分析可用于进一步规划的可用指标,进行产业发展,获取收益,反哺村集体。另外,在规划许可范围内,也将乡村闲置的农房改造为民宿和文创市场等,以服务于文旅市场的发展,让宅基地财产能够在文旅市场上激活动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在通过就地或异地调整之后流入到市场,用于发展工业、物流等相关产业,获取到的资金也服务于乡村集体经济。
除以上之外,也积极推动乡村闲置资产的盘活,通过文化赋能和修旧如旧的多元改造模式,让农村的老旧厂房和闲置校舍等在新时代焕发出新模样。比如可以邀请专业化的文创团队运营闲置资产,在闲置资产改造升级之后,打造为适应市场发展的网红街区以及创客空间等。不仅能够让乡村的原始风貌得到保留,也能在新时代得到新收益。部分地区还通过资产清查登记、价值评估等各项工作,将乡村闲置的农机具和集体用房等资产进行打包处理,以租赁或合作的形式引入市场主体运营,让闲置资产实现经营化资产的转变,并将其作为乡村经济的收益增长点。
产业融合模式:构建多元协同的增收体系
乡村振兴也要抓好产业兴旺这一模块,特别是在集体经济创新模式之下,更要以产业融合为核心,做好延揽项目,拓展产业形态,构建起多元增收的全面体系,打破传统农村发展中以农业为单一盈利的局限。产业融合要从特色农业和精深加工两方面做好文章,全面推动纵向融合发展,切实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充分发挥牵头引领的作用,让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各类载体充分联合统一农产品的品牌标识和生产标准,拓宽销售渠道,特别是立足地方特色农产品发展,将其推向纵深处,实现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的规模化运营,从初级农产品种植、生产到后期加工,再到功能性延伸产品的开发,实现梯度运营,让产业链价值持续扩充。同时还要通过保底收购和按股分红的可靠机制,让集体和农户得到双重收益。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的组织优势,又借助市场这一主体的加工和销售能力,让小农户和大市场之间建立起亲密关系。
农业、文旅和康养这三个维度要实现横向融合。拓宽集体经济的发展空间,需要将乡村的发展维度持续延伸。在产业融合层面,要立足乡村特有的自然资源,从当地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等资源出发,集体统筹整合乡村农田、山水甚至是闲置农房等各类要素,与社会资本建立合作关系,开发田园综合体、康养基地甚至是研学基地等。通过统一规划和运营,打造适应于乡村文旅发展的多样化消费场景,将现阶段消费者感兴趣的农耕体验、民宿度假,甚至是非遗传承和学习等纳入其中,形成能够从白天到夜晚,从春季到冬季的天空窗期全链条服务模式。另外,还要结合地域品牌的自然优势,开发特色文旅产品,让文化资源也能服务于集体经济发展,实现农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充分融合。
组织运营模式:提升市场化运作效能
发展乡村集体经济要打造切实高效的组织运营机制,以此推动集体经济的长久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全国各地也积极地通过基层治理的创新架构,完善协作模式,解决传统集体经济发展过程当中行政化强、市场化弱的突出问题,构建起权责分明,运作规范的现代运营体系,以服务于集体经济的发展。
最突出的是打造乡镇统筹和跨村联合的组织模式,打破了时空局限,让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部分地区在乡镇层面还建立起了集体经济发展公司,让县、乡、村三级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县实行统一规划,乡镇主导运营,各村入股参与,分散的村级力量得以结合,形成了共同体。针对资源相对匮乏的村庄,飞地经济模式帮助其寻求到了发展乡村经济的新路径,多个村集体联合出资,在区位优越的工业园区或乡镇集中区共建标准化厂房和仓储设备,通过租赁和合作经营等获得稳定收入。
同时,也可以引用市场化运营机制,让集体经济的管理效能大幅提升,各地积极探索职业经理人和集体经济组织相结合的运营模式,在市场化选聘专业团队之后,负责专门的项目策划,同时,筛选专门的财务管理人员和市场开拓人员,建立起以基本薪酬和绩效激励相融合的薪酬制度,激发专业人才投入到乡村集体经济的探索和发展当中。
生态协同模式:实现绿色发展与收益共赢
要积极打造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和收益反哺的良性循环,让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同步提升,为乡村振兴注入绿色发展动能。比如,要大力发展生态种植,使其成为推动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加持。村集体要划定专门的生态种养区,推广多种生态农业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让农产品的品质得到提升。在种植绿色农产品之后,要积极推动有机认证,依托集体品牌打入高端市场,以此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同步提升品牌效应。另外,生态种养模式还要实现延伸发展,以农业观光和产品采摘为特色的体验项目,也可以大力推动乡村绿色农产品的延伸发展,部分牧区也可以发展特色养殖产业,让科学圈养方式不仅能够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也可以为地区的生态文明发展注入动力。
“生态资源 + 碳汇经济” 的创新探索则开辟了新的收益渠道。村集体牵头开展林地、草地等生态资源的碳汇计量,通过林业碳汇项目开发获得碳汇收益;同时鼓励农户参与生态保护,将生态管护岗位与集体经济收益挂钩,实现 “保护生态有回报、参与治理有收益”。
乡村集体经济创新发展,本质是对乡村发展要素的重新组合以及发展路径的优化和转型。各地要以要素激活为根本,大力推动产业融合以及组织创新,同步推进生态协同发展,立足于乡村具体实际,迎合市场发展需要,让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带动乡村产业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作者:宋韩琪,黑龙江省哈尔滨哈尔商业大学经济学院;宋宝琪,黑龙江科技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