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过程当中,人才是发展的重要基石,而协同化育人体系正在为这片广阔天地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过程中,人才振兴是核心内容,也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推动力。面对乡村实践中出现的技艺传承断层、专业人才匮乏等挑战,全力构建多方协同、多维联动的育人共同体已成为乡村振兴工作的关键环节。
“一轴双驱六维”育人共同体应运而生。其核心架构围绕“一轴”展开,即以乡村振兴人才需求为核心主轴,确保育人方向始终紧跟乡村发展需求,贴合乡村在产业推进、基层治理以及文化传承创新等过程中的实践需要。“双驱”即政策和资源双驱动同向发力。一方面,政府在政策扶持上通过制度保障和政策倾斜予以育人助力;另一方面,借助高校企业等主体资源优势搭建起育人实践平台。“六维”则是充分激发政府、高校、企业、乡村党组织、乡村合作社、村民代表等六大主体的综合力量,通过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育人网络。这一模式强调各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与资源优化配置。政府发挥引导与协调功能,高校注入专业知识与技术创新,企业提供市场渠道与实践平台,乡村党组织凝聚基层力量,合作社整合本地资源,村民代表反映真实需求,形成闭环式人才培养生态系统。
精准调研,明确育人方向
精准的调研能够切实推动育人共同体的科学构建,特别是要立足乡村具体发展需要,扬长避短,将乡村的独特优势作为育人体系搭建的重要基础。政府要牵头设立专门的调研小组,调研小组内的成员要涉及到高校专业教师、乡村的党组织负责人以及村民代表,调研内容要覆盖乡村具体发展需求的各个层面,特别是聚焦乡村发展重要产业以及老百姓热切关注的核心问题,在乡村振兴战略具体实施的过程当中,学院也积极探索了适合于乡村发展的育人共同体构建模式。多支实践团队深入到了乡村最前沿,围绕乡村存在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乡村振兴以及基层服务等各类问题开展了全方位的调研。调研形式多种多样,尤其是围绕乡村产业发展的特色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从特色种植、养殖以及·农产品加工,甚至是以特色种植为基础的延伸文旅项目等,在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当中,了解到了多个领域存在的具体难题,包括技术堵点以及人才缺口等。关于乡村基层治理方面,调研小组也和村干部以及社区网格员进行了多次的交谈和沟通,对在当前工作中存在的各类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在扬州市邗江区方巷镇沿湖村的实践中,江苏旅游职业学院研学团通过深入调研,发现这个曾经以船为家、靠湖为生的“渔花子”村落,这个村落在转型发展的过程当中遇到了迫切解决的难题,急需要不仅懂旅游规划还要擅长营销推广的综合型人才。在调研结束之后,学校团队也将调研数据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分析,并建立起了关于本乡村发展的人才需求库,为乡村人才培养提供了参考。在调研结果的基础之上,学院也制定了一系列包括特色农产品种植技术培训、乡村旅游规划和营销在内的特色培养方案。
整合资源,搭建育人平台
通过政策和资源双轮驱动,搭建乡村育人平台,让六维主体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强大合力。在政策驱动方面,政府依据乡村人才需求数据库,通过经济政策和资源的倾斜,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建立起贴合乡村发展的人才培训基地,并在场地建造和设备采购上予以补贴和支持,还对能够真正参与到乡村人才培育的高校和企业,在税收和项目申报政策上也给予了扶持。比如,针对乡村电商人才培训,当地政府为提供电商培训的专业院校开展了项目申报落地实践活动,还为参加学习的农民朋友配备了农业技术实训大棚和电商实训基地,全力支持乡村人才的学习。在资源驱动上,六类主体深度合作,高校充分发挥在理论学习和技术支持方面的专业优势,通过课程设计以及师资力量派驻,为乡村人才的多元化培养给予智慧支持;企业则充分发挥自身产业资源的优势,和基地共同建立起产学研合作平台,让农民朋友可以在企业基地上进行实训,加强实操训练;乡村合作社和党组织则负责对本地资源进行优化和整合,组织村民参与到集体培训,协助实训场地和各类生产资源,全力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资源整合的协同效应在江苏旅游职业学院烹饪科技学院的毕业设计考核中同样得到体现。学院1200余名毕业生分组设计主题宴席,宴席总成本控制在350元之内,甚至包括装饰的菜盘、餐巾等都要核算在内。这种实践模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更提升了他们在资源有限条件下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服务乡村餐饮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创新模式,丰富育人内容
在六维主体协同创新育人模式下,既要兼顾技能培养,更要注重价值引领;既要注重实用性,更要突出特色化。模式设计上,将理论教学作为主体,添加实践培训、创业孵化等多种内容,各环节都体现多主体共同协作的优势。在理论教学阶段,由高校教师专业讲授系统知识,政府部门人员负责相关政策解读,企业高管通过市场运营经验分享,为人才培养提供市场理念分析。实践培训阶段,企业技术骨干和合作社能手担任实操导师,在一对一精准指导中,带领学员掌握扎实的实操技能。江苏旅游职业学院的实践体现了这一创新模式。学院组建多支社会实践团队,围绕文化传承、乡村振兴、基层服务等主题奔赴各地,以专业所长赋能社会发展。“微光・艺匠”志愿服务团跨越多地,走访了多位非遗传承人,也拍摄了相关的短视频宣传片和新媒体账号进行合作,并对视频进行了宣传推广。在烹饪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学院注重从传统技艺方面深加工,并将其和现代的审美需求相融合。在2025年7月份,烹饪科技学院成立了秦传文化志愿服务团队,到了长江流域的江苏段,开展了长江味道青春守护主题调研。在实践调研的过程当中,学生对水域生态进行了细致考察,并对当地的饮食文化遗产进行了深入研究。00后的志愿者以专业的视角对长江文脉进行了深入解读,他们的调研结果,不仅为长江的保护以及长江饮食文化的传承搭建了更坚实的桥梁,也注入了青春活力。
建立机制,保障育人成效
健全长效发展机制,是推动“一轴双驱六维”育人共同体持续运转的关键。需要从协同考核、服务等多方面,构建良性闭环体系。在协同联动机制上,必须明晰六维主体各自责任,建立相互协调沟通机制。每月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由政府牵头,高校、企业、乡村党组织等六维主体积极参与。会上,由乡村党组织汇报人才需求动向,高校和企业反馈育人工作进展,村民代表则立足乡村具体发展,提出人才培养方面的可行性建议,共同根据乡村发展情况调整育人方案。江苏旅游职业学院与沿湖村的合作就是一个成功案例。全国人大代表、沿湖村党委书记刘德宝为实践团师生系统介绍了村庄转型发展的核心战略:“生态立村”是根基,“文化兴村”是灵魂,“产业强村”是关键。基于这种深入互动,学院持续深化与沿湖村等乡村振兴示范点的合作,探索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和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在这种深入互动的基础上,学院也持续深化和当地的乡村振兴示范点合作项目,探索了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和产学研合作的一系列模式,在考核评价机制上建立起了多维度的考核指标,也立足不同主体的责任,规划设计了针对性的考核目标。学院对标行业标准对学生毕业作品提出要求,这不但有助于学生更精准地适配行业要求,同时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餐饮业注入“江苏旅院动力”,为行业发展提供更多动能。
这些年轻的脚步正丈量着乡土中国的脉络,为乡村带来新观念、新技术、新活力。未来,随着“一轴双驱六维”育人共同体的不断完善,更多高校学子将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施展才华,更多乡村将因人才的涌入而焕发新生。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终究要靠那些愿意扎根泥土、赋能乡村的人才。
(作者:孙虹,江苏旅游职业学院;刘艳艳,江苏旅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