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智赋乡韵:人工智能为乡村文化注入“数字生命力”
首页> 专题频道> 见微调研丨乡村智理72计 > 正文

智赋乡韵:人工智能为乡村文化注入“数字生命力”

来源:光明网2025-10-13 11:29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关乎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而乡村文化振兴作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文化资源,不仅关系到乡村自身的发展,也关系到整个国家文化自信的构建。当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归创业,为乡村文化振兴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提出新需求。这些年轻人将现代生活方式融入非遗技艺的传承、传统民俗的创新发展等方方面面,使古老的村庄焕发新的生机。我们需要动用各方力量,整合各方资源,调动积极因素,为年轻人的回乡创业之路添砖加瓦,也为乡村文化振兴的新局面添柴加火。恰逢其时,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逐渐成熟,其强大的数据处理、模式识别和内容生成能力,为乡村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从“抢救存档”到“数字永生”:文化保护的深度革命

  声音的永恒定格。往昔,老艺人指尖流淌的绝活,常困于口耳相传的局限,录音笔与摄像机虽能定格影像,却难留艺术最本真的温度——那些藏在气息流转间的微妙变化,那些融于唱腔起伏里的情感密码,总在机械记录中悄然流失。如今,语音识别技术已化身最懂传统的“数字传人”,它以精密的感知力捕捉老艺人嗓音的独特震颤,将转音的弧度、气息的强弱、韵律的起伏化作可触摸的数字印记。通过构建可交互的“声音基因库”,学徒们戴上耳机便能与大师隔空对话:智能调音功能还原现场的呼吸节奏,虚拟合唱模式让初学者的声音与大师的唱腔自然交融。那些曾需面对面传授的“只可意会”,如今化作可拆解、可复现的数字模块——系统会根据学习者的水平智能推荐练习曲目,像一位耐心的导师,为每个初学者铺就最适合的成长阶梯。这场静默的技术革命,让传统艺术的学习突破了时空的桎梏,更让文化传承有了更温暖的打开方式。

  触感的数字重生。在传统技艺的传承中,“手感”往往是最难言说的精髓。木雕师傅下刀的力度、陶艺家拉坯的旋转节奏、刺绣艺人针脚的疏密变化,这些需要数十年积累的肌肉记忆,如今被三维扫描与动作捕捉技术转化为可量化的数字模型。这项技术就像一位永不疲倦的“数字工匠”,它能将工匠手部0.01毫米的微妙颤动转化为精准数据,为每项技艺建立包含力度、速度、角度的“数字指纹库”。当年轻学徒面对传统器物手足无措时,只需调出对应的数字模型,就能通过AR技术看到大师手部的虚拟投影,这种“手把手”的数字化传承,让千年技艺的传承不再依赖“碰运气”式的师徒缘分。

  文物的智慧守护。当岁月在古村落的砖缝木纹间刻下痕迹,智能监测系统正成为最温柔的守护者。数百个微型传感器如细密的神经末梢,悄然嵌入梁柱、墙体与地基,实时感知木材的呼吸节奏、砖石的应力变化,像一位耐心的医生为文物把脉。当系统捕捉到某处木构件发出细微的“呻吟”——或许是含水率异常导致的开裂前兆,或许是地基沉降引发的结构倾斜,它会立即向文物保护者递出“诊断书”,让修复从被动抢救转向主动预防。更动人的是,这套系统懂得文物也需要“休眠仪式”:夏季它会为木雕屏风调低湿度,防止干裂;冬季又为彩绘壁画升温,抵御寒气。这种24小时不间断的关怀,让沉睡的文物不再与时间硬碰硬,而是在最舒适的环境中慢慢讲述历史的故事。从此,文物的生命不再被“修复”二字定义,而是被“守护”的温暖永远延续。

  从“传统资源”到“创意资本”:文化创新的范式转换

  创意的智能孵化。在文创产品的开发领域,生成式工具正扮演着“文化翻译官”的角色。它像一位熟知地方掌故的老者,能快速从散落的民间传说、古老纹样中提炼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基因,再以现代设计语言重新编码。当人工智能系统将非遗刺绣中的云纹图案转化为手机壳的浮雕纹理,把地方戏曲的唱词改编成国潮服饰的印花元素时,传统与现代的边界变得模糊而动人。这种创作模式彻底改变了过去设计师“闭门造车”的困境——现在,只需输入“江南水乡”“蒙古族纹样”等关键词,系统就能在几秒内生成数十种融合传统美学与现代功能的设计方案,让文创开发从“灵感饥荒”转向“创意丰收”。更温暖的是,这些设计都保留着文化的“体温”,每一处细节都能追溯到具体的文化源头,让消费者在把玩文创产品时,能触摸到文化的脉搏。

  时空的数字穿越。虚拟现实技术则为乡村文化搭建起一台通往过去的时光机。当用户戴上VR设备,瞬间就能从现代客厅“穿越”到明清时期的集市:青石板路上,虚拟的货郎挑着担子吆喝;茶楼里,人工智能生成的说书人正讲着当地的传奇故事;就连空气中的烟火气,都通过环境模拟技术变得可感可闻。这种沉浸式体验彻底颠覆了传统博物馆“玻璃柜+解说牌”的展示模式——在贵州的苗寨VR项目中,游客不仅能观看银饰制作的全过程,还能通过手势交互亲自“锻造”一件数字银饰;在江南水乡的VR场景里,用户可以划着虚拟乌篷船,听船娘用方言唱起水乡小调。这些体验不是冰冷的数字堆砌,而是通过情感计算技术,根据用户的微表情和动作实时调整互动内容,让每次“穿越”都成为独一无二的文化记忆。

  经济的活力重生。当指尖轻触屏幕就能穿越千年参加VR庙会,当数字文创产品成为年轻人的新宠,乡村文化正以鲜活的姿态跳出“遗产”的框架,变身能创造真金白银的“活态宝藏”。例如,在四川某非遗村落,AR技术让千年制盐古法“活”了过来——游客伸手就能“触摸”沸腾的卤水,亲眼见证盐晶如何从大地深处诞生,这场科技与传统的共舞,不仅让村落成了网红打卡地,更让周边民宿一房难求,老艺人的竹编手作也成了游客争相购买的“文化伴手礼”。而在浙江的数字茶园,每片茶叶都藏着故事:扫码就能听见茶农讲述采茶时的山歌,看到制茶工艺的3D演示,这种“文化溢价”让茶叶身价倍增,更让年轻人看到返乡创业的新可能。当老艺人通过直播传授技艺能收获打赏,当返乡青年用数字技术让传统焕发新生,乡村文化的传承便有了最温暖的注脚——它不再是需要拯救的“孤品”,而是能带动整村致富的“金钥匙”。

  从“地域叙事”到“破圈传播”:文化影响力的格局突破

  精准推送的“文化摆渡人”。当指尖在屏幕上轻轻滑动,短视频平台的智能推荐系统正悄然编织一张温暖的“文化引力网”。它像一位深谙乡土诗意的老友,能从用户浏览的细微痕迹中——比如对梯田云海的片刻驻足,对扎染技艺的反复回看,捕捉到那份潜藏在心底的文化乡愁。当城市白领在加班深夜刷到黔东南苗寨的银饰锻造直播,当异国游子偶然刷到家乡老宅修缮的慢镜头,这些跨越山海的相遇绝非偶然,而是算法对人类文化基因的温柔叩击。更动人的是,这种推荐绝非机械的数字匹配,而是通过情感计算技术,像一位懂情绪的知己,根据用户当下的心境调整内容温度——当检测到对某类文化内容产生持续共鸣时,系统会像展开一幅文化长卷般,逐渐推送更深入的技艺解析、更动人的传承故事,让每次点击都成为通往文化深处的邀请,让每段浏览都化作与传统的温暖对话。

  乡土网红的“创意翻译官”。在这场传播革命中,新一代“乡土网红”正成为最生动的文化使者。他们用年轻人特有的幽默感解构传统,把祖辈的智慧转化为充满网感的“流量密码”:当00后女孩用说唱形式演绎客家山歌,当95后男孩通过动画还原古代农耕场景,这些创新表达让“地方性知识”突破地域限制,成为全球网友热议的“世界性话题”。更温暖的是,这些创作者始终保持着对文化的敬畏之心——他们在镜头前会特意强调:“这个纹样来自奶奶的嫁妆”“这种唱法是爷爷传下来的”,让每次传播都成为文化血脉的延续。这种“传统内容+现代表达”的模式,不仅让非遗获得新生,更让年轻人在创作中找到了文化归属感。

  智能翻译的“语言桥梁”。智能翻译工具如同一位手持语言钥匙的文化摆渡人,在无声处架起跨越山海的桥梁。当贵州侗族大歌的悠扬旋律通过AI翻译飘进东京的咖啡馆,当景德镇陶艺视频带着多国字幕在纽约地铁的屏幕上流动,这些跨越语言的共鸣轻轻叩击着人类共通的美学神经,原来对山野清音的沉醉、对手作温度的眷恋,从来不需要翻译。更动人的是,某些翻译系统懂得为方言保留独特的文化胎记:将四川话里带着烟火气的“巴适”译为“cozy with local flavor”,让麻辣鲜香的生活况味在异国文字里依然鲜活。这种带着温度的翻译,让乡村文化不再是博物馆里沉默的展品,而是能引发全球网友情感共振的活态诗篇——当巴西姑娘用葡萄牙语写下“这让我想起外婆织的毛衣”,当法国男孩在评论区用法语惊叹“原来中国乡村藏着这么多星辰”,语言的边界便在人类共通的情感里悄然消融。

  当科技温情拥抱乡土,人工智能正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鲜活生命力。它不仅是守护传统的“数字保险箱”,让老手艺、古民俗以更灵动的方式传承,更能唤醒村民心底的文化自信,让乡愁可触可感。这场变革中,技术始终是谦逊的助手——通过提升传承人的“数字本领”,让乡间艺人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创造,用科技之笔续写文化新篇。政府、学者、村民与技术携手同行,构建起有温度的智慧文化生态,既防范技术跑偏,又确保文化本真。展望未来,人工智能将化作春风,催生乡村文化产业的创新萌芽,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温暖网络,让每个村庄都成为“望得见青山、记得住乡愁”的活力家园,让千年乡土文明在数字时代绽放新的光彩。

  (作者:刘淑倩,武汉东湖学院讲师)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巾帼共绘新时代

  • “世界市长对话·敦煌”活动外国嘉宾参访敦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为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异元汽车杯”首届新疆国际摄影大赛9月28日正式启动。
2025-09-29 14:31
2025年4月10日,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市昆山镇三公山茶叶种植基地,千亩高山野生杜鹃在翠绿的茶园之间绚丽绽放,美轮美奂,美不胜收
2025-04-10 15:13
2025年4月1日,北京怀柔慕田峪长城内外山花盛开,美丽的春花把古长城打扮的多姿多娇,犹如春天里一幅壮美的风景画
2025-04-02 15:44
2025年4月1日,船舶航行在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境内的引江济淮航道上,标志着菜子湖湿地候鸟越冬季禁航结束,菜(子湖)巢(湖)线恢复通航
2025-04-01 15:40
2025年3月31日,江苏苏州吴中区光福镇,太湖之滨,桃花、樱花、油菜花等竞相绽放,生态优美,春景如画
2025-04-01 15:31
用镜头记录城市更新 青岛首届“百家媒体看改变”活动圆满闭幕
2025-03-20 10:14
"昭君杯"首届全国老年合唱大赛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正式启动
2025-03-19 16:10
2025年2月25日,云南省昭通市绥江县,新市金沙江特大桥施工现场,工人正加紧施工。
2025-02-26 15:41
2025年2月7日,重庆市巫山县曲尺乡月明村一大片梅花竞相开放、灿若红霞,游客和市民前来游玩打卡,尽享春日的快乐和惬意
2025-02-08 14:52
2025年2月5日,福建省福清市石竹山风景区,一场非遗英歌舞、建瓯挑幡等非遗表演正在进行,让游客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丰富景区文化内涵和游览品质
2025-02-06 15:55
2025年1月20日,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城市中央公园内,游船与湖水、植被、高楼相互映衬,呈现出一幅冬日多彩美丽生态画卷
2025-01-20 15:30
2025年1月16日,受低温天气影响,山西省运城盐湖出现冬季独特的“硝花”景观,水面上的硝花形态各异晶莹剔透,美不胜收。
2025-01-16 15:56
一位“行者”行走在广袤的沙漠中,遮掩着绝世的面庞,一面“古镜”掩埋于厚重的沙下,刻满了时间的裂痕。
2025-01-13 17:25
2025年1月9日,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桃花源国家森林公园白雪皑皑,雪景如画
2025-01-09 15:24
关爱卡寒假公益行 助力云南各族青少年儿童梦想起航
2025-01-08 14:42
2025年1月5日,在山西太原南站开往呼和浩特东站的D4022次列车前,游客自拍合影。
2025-01-06 16:01
2024年12月8日,广西梧州岑溪市岑城镇木榔村,生态田园中阡陌纵横线条分明,冬韵如画。
2024-12-10 16:48
2024年12月10日,贵州省黔西市绿化白族彝族乡大海子村,青山环绕树木葱茏,构成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2024-12-10 16:40
2024年12月6日,古城苏州街头,成片的银杏、红枫等树木色彩斑斓满目缤纷,成为一道迷人的风景。
2024-12-06 15:48
2024年12月6日,初冬时节,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灵山街道花卉种植基地的大棚里一片繁忙,种植户忙着管护花卉。
2024-12-06 15: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