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绵延数千年,其中美德家风作为家庭伦理与社会价值的连接点,既承载着“修身齐家”的个体教化功能,又蕴含着“家国同构”的社会治理智慧。本文通过对传统美德家风的阐释,结合当代乡村振兴中文化建设的需求,探讨传统美德家风文化的支撑作用,分析其推动乡村美德从“传统”向“新型”转型的实践路径和策略。
传统美德家风的伦理根基与文化基因
传统美德家风的内涵界定。传统美德家风是以家庭为基础,通过代际传承形成的优秀的家庭道德观念、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与生活方式的总和,是对传统家风的“萃取”,是对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其核心是“家庭美德”——既包括“孝悌忠信”的人伦准则、“勤俭持家”的生存智慧,也涵盖“修身立命”的人格追求。从载体形式看,家风通过家训、家规、家教以及家谱中的祖训、先人先进事迹等具象化呈现;从功能定位看,家风既是“齐家”的实践指南,也是“治国平天下”的伦理起点——正如《礼记·大学》所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家风是连接个体道德与社会文明的桥梁。
中国传统道德中的家风伦理思想脉络。在中国传统道德中,美德家风文化的理论基础主要由儒家奠定,并融合了道家、墨家等思想的养分。一是儒家:伦理本位与教化核心。孔子提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将家庭伦理视为道德的根本;孟子进一步强调“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孟子·离娄上》),将家风与国家治理直接关联;王阳明则主张“知行合一”,认为家风需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践(如洒扫应对)培养“良知”。儒家的家风思想本质上是“道德+伦理+政治”的一体化设计,将家庭视为道德教化的第一场域。二是道家:道德传承与和谐根基。老子提出“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老子·德经》),认为良好的家风会传承下去,长辈要做好表率;庄子强调“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庄子·外篇·天道》),这种“和”的哲学渗透到家风中,表现为对邻里和睦、家庭内部“无为而治”的追求。道家思想为家风注入了尊重自然、顺应人性的维度,平衡了儒家伦理的规范性。三是墨家:兼爱互助与实用伦理。墨子在家庭层面提出“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墨子·尚贤下》)的互助精神,这种“利他”伦理成为许多乡村家族“邻里守望”“扶危济困”家风的哲学来源。传统家风思想始终围绕“道德”展开,既强调个体在家庭中的孝亲和勤俭责任,也注重家庭对社会的诚信和睦邻的辐射功能,为新型乡村文化的振兴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土壤。
传统美德家风文化赋能新型乡村文化振兴的内在逻辑
新型乡村文化是传统性与现代性、本土性与开放性、物质性与精神性的有机统一,其振兴需要扎根于乡村社会的文化土壤,而传统美德家风文化正是这一土壤中最具生命力的“种子”。随着城镇化加速与市场经济渗透,乡村文化面临多重挑战,而传统美德家风文化恰恰以家庭为原点,通过道德教化修复伦理关系、通过情感共鸣凝聚价值共识,为破解困境提供了关键思路。
价值引领:以美德家风锚定乡村文化的核心坐标。传统美德家风文化天然具备“价值塑造”功能。儒家强调“德者本也,财者末也”(《礼记·大学》),将道德置于物质之上;《颜氏家训》开篇即言“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将“诚孝”作为立身之本。在乡村振兴中,这种价值导向可转化为:一是孝悌文化滋养尊老爱亲风尚。浙江浦江县郑宅镇的“郑 义门”(江南第一家),以“孝义”为家风核心,孝义连续传家九百年,同居共食、和睦相处,其家训“家业之成,难如升天,当以俭素是绳是准。唯酒器用银外,子孙不得别造,以败我家”至今仍被传颂。当代许多乡村通过挖掘本地“孝子贤孙”“和睦家庭”案例,重塑了乡村振兴的价值标杆。二是勤俭文化培育理性消费观念。山西晋商家族的家训中普遍包含“诚信为本,仁义为先,自强不息,恪尽孝道,勤俭持家,先义后利,以和为贵”等内容,这种“勤劳致富、节俭持家”的理念,与当前乡村振兴中抵制“高价彩礼”“盲目攀比”的需求形成强烈对比。
伦理规范:以美德家风重塑乡村社会的秩序基础。传统美德家风文化通过具体的行为规范将抽象的道德转化为可操作的准则,为乡村社会治理提供“软约束”。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但并非放任自流,而是通过“自然秩序”实现和谐——这种思想在家风中体现为“各安其分、各尽其责”。在乡村振兴中,家风伦理的规范作用表现为:一方面,家庭内部的角色清晰化。传统家风强调“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明确了家庭成员的权利义务。当代乡村可通过修订“现代家规”,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缺失、空巢老人情感孤独等问题。另一方面,邻里之间的互助契约化。传统家风中的“远亲不如近邻”“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孟子·滕文公上》),在乡村转化为具体的互助机制。
情感凝聚:以美德家风唤醒乡村共同体的文化记忆。传统美德家风文化是乡村情感的“粘合剂”。中国乡村是“熟人社会”,其凝聚力源于共同的文化认同与情感联结。家风通过祭祀祖先、讲述家族故事、传承手工艺等活动,将个体与家族、乡村的历史紧密绑定,形成“根”的意识。在乡村振兴中,这种情感凝聚表现为:一方面,以家族记忆唤醒乡土认同。许多乡村通过修缮祠堂、整理家谱、举办“家族故事会”等活动,让年轻一代了解“我从哪里来”。另一方面,以共同活动强化集体情感。传统节庆是家风传承的重要场景。
弘扬传统美德家风、振兴新型乡村文化的实践路径
挖掘与活化:让家风文化“活起来”。一方面,系统整理家风资源,对本地传统优秀家风进行归纳以便代代传承。组织学者、乡贤对本地家谱、家训、家族故事进行抢救性挖掘,建立“乡村家风文化档案库”;筛选具有时代价值的案例,编纂“乡村美德家风故事集”。另一方面,创新载体形式对传统优秀家风进行宣传以便口口相传。利用数字化技术(如VR展示家谱、短视频讲述家风故事)、实体空间(如改造旧祠堂为“家风文化馆”、设置“家风墙”展示优秀家训),让传统家风以更贴近现代生活的方式呈现。
教育与传承:让家风意识“强起来”。一方面,让传统优秀家风融入学校基础教育。在乡村中小学开设“家风文化课”,通过诵读经典家训、开展“我的家风故事”征文比赛,从小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与道德意识。另一方面,通过强化家庭教育提升传统优秀家风的示范性。通过“家长学校”“家风讲堂”培训家长,引导其以身作则,并通过日常对话传递家风价值。
制度与激励:让家风实践“实起来”。一方面,将传统优秀家风纳入村规民约。把“尊老爱幼”“邻里互助”“勤俭持家”等家风要求转化为具体条款,并配套奖惩措施。另一方面,发挥乡贤对传统优秀家风引领作用。邀请德高望重的家族长辈、返乡企业家担任“家风导师”,通过“乡贤讲家风”“家族议事会”等形式,用亲身经历诠释传统家风的现代意义,带动村民共同践行。
融合与创新:让家风文化“新起来”。一方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融入家风教育,使传统家风与现代文明同频共振。另一方面,与乡村产业发展融合。依托家风文化开发特色文旅产品,既传承文化,又带动经济;鼓励村民将家风理念融入生产,提升乡村产业的文化附加值。
传统美德家风是中国乡村最深厚的文化基因,也是新型乡村文化振兴最鲜活的精神资源。在乡村振兴的新时代语境下,弘扬传统美德家风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以哲学智慧激活文化生命力——通过价值引领筑牢道德根基,通过伦理规范重塑社会秩序,通过情感凝聚唤醒共同体意识,最终推动乡村文化从“传统”向“新型”转型,从“被动输入”向“内生创造”升级。当每个家庭都成为道德的灯塔,每个乡村都涌动着文化的活力,乡村振兴的“魂”便有了最坚实的依托;当每寸土地都浸润着伦理的韵味,每片田野都灌输着文明的希望,乡村振兴的“形”定显得更加美丽动人。
(作者:刘炳端,武汉东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