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与数字中国战略的提出,乡村体育迎来蓬勃发展契机。在当下数字化转型加速这一情境下,乡村体育在传播方式、社会影响力以及组织模式等层面均产生深刻变革。直播技术以及社交媒体的广泛运用,让乡村体育活动不再局限于村庄内部范围,而是拥有了跨地域传播的能力。现有的乡村体育赛事类型较为丰富,其中较为典型的就是村BA赛事,获得了巨大的流量关注。从一定角度来看,村BA赛事是一场乡村体育赛事盛事,对乡村的社会组织方式、文化表达路径、地方产业发展以及数字治理实践等方面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乡村振兴。例如,台江县村BA,在网络上的累计曝光量超过了850亿人次,被央媒称为“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窗口”,促进了当地农业、文化、旅游、体育和商业等多领域联动发展。2024年1月至11月期间,台江县的游客接待数量同比增长超过了三成,旅游综合收入同步提升,显示出体育赛事在推动乡村振兴事业中的重要潜力。
村BA的成功从表面看来是一场赛事的传播奇迹,但其背后是体育在数字化语境中嵌入乡村社会,推动文化表达与公共协同机制更新的实践范例。数字化背景下,乡村体育活动不再是附属品,而成为连接社会组织、文化认同、产业发展以及治理机制的重要纽带。
在乡村体育活动范畴内,村BA对传统组织模式予以突破,组委会由村民自发组建而成,规则、奖品及场地设置等,均由村民代表大会协商决定。在数字技术持续下沉的情形之下,体育赛事借助相关数字技术手段开展数据协同以及流程再造活动,乡村的公共组织与协同能力得以有效激活。村BA赛事借助相关数字技术开展赛事管理、资源协同、志愿者调度以及场地维护等工作。治理效率得以提升的同时,村民公共事务参与方式与认知结构亦进一步被重塑。村BA构建起一个全新体育场域,赛事组织过程中,村民获取新的角色分工,新的协作关系得以形成,乡村社会的内生组织力被有效激活。赛事组织过程能够提升村民的参与感与归属感,村庄公共空间的协商秩序得以重塑。篮球场从单纯的体育设施场所,转化成为村民议事、表达的公共平台,为日常乡村生活嵌入新的公共实践活动。
村BA赛事构建起不同村落及群体之间的交流平台,增加不同村落与群体之间的交流途径,基层公共组织与协同能力由此提升。赛事筹备与举办进程中,不同村落针对场地协调、人员组织、时间安排等事务展开数字化协商,跨村落交流得以强化。不同民族文化存有一定差异,村BA赛事的举办为汉族、苗族等不同民族提供场所,让其在统一规则下同台竞技,文化的多样性与包容性得以彰显。体育赛事具备强烈现场感与情境张力,观众在线上及线下观赛期间,情绪会随赛程变化起伏波动,在如此氛围中容易形成群体层面情感联结。比赛中,观众的欢呼呐喊与线上评论能够活跃赛场氛围,村民间凝聚力得以提升,这使得日后乡村治理活动更具温暖与活力。
村BA赛场除了开展激烈比赛之外,也成为了展示、传播本土文化的平台。通过开展苗族古歌、反排木鼓舞、多声部情歌等活动,地方特色文化被融入到村BA赛事中,使得观众在观看激烈的篮球比赛之余,也欣赏到当地的传统文化。数字技术的下沉为文化传播提供了多元化的途径,抖音、快手等数字化媒介平台纷纷对村BA赛事进行直播,使得全国各地的观众都能够通过平台观看和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逐渐形成具备显著标识的“乡村文化”象征。同时,村民也主动参与到村BA赛事中,通过各种文化表演活动,成为了本土文化的传播者。数字算法为文化传播提供了全新动能,直播平台会根据算法为观众推送相关内容,扩大传播面积。用户在观看比赛的时候,在评论区进行评论,与全国各地的观众进行互动,推动了文化符号的流动和再生,形成了具有标志性的文化IP。数字技术发展为文化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村民—平台—用户”的三角结构打破了传统乡村文化的局限性,推动了地方文化的跨地区交流。
巨大的流量加持下,乡村文化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文化符号流通,可以被视为具有流通性、消费性和认同性的象征资源。在村BA传播场域中,苗族古歌等乡村文化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成为可以被平台传播和用户消费的文化资产,具有较强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例如,通过制度性嵌入乡村文化,村BA赛事进行了相关文创产品的开发,在线售卖相关文创产品。在赛事直播的过程中,借助比赛流量开展直播带货,售卖当地特色产品,获取经济效益。由此可见,村BA赛事的数字化传播能够有效推动文化商品化和产业化,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数字平台对地方文化的认可和传播,促使村民在“被看见”的过程中重塑文化身份,增强了村民的文化自信。村BA赛事也发展成为村庄文化认同的集体仪式,赛事举办增强了村民之间的文化凝聚力,强化了集体意识和情感联结。
在乡村中,经济结构单一性较为显著,农业在乡村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围绕农产品开展经济活动,呈现出资源依赖以及低附加值的特性。部分区域存有一定旅游资源,仅在节假日产生消费收益,缺乏系统化运营与持续吸引游客的能力。鉴于经济结构与效益欠佳的现实状况,产业结构优化以及经济效益提升,是乡村振兴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村BA赛事借助相关主流数字平台开展直播及宣传,获取庞大流量,为乡村经济发展带来全新契机。台江村BA赛事举办之际,赛事直播与宣传所产生的效应,使其获得巨大人流量与关注度,旅游人数及旅游收入均实现大幅增长,显著高于省内同期水平。在人流量激增的背景下,催生出诸多消费场景,诸如“深山星光夜市”“村BA主题奶茶店”“非遗市集”等,这些消费场景的出现,致使游客停留时长与消费频次得以提升。
乡村产业发展层面,数字媒介平台对村BA赛事进行转播,产生了大规模的平台流量,成为新兴经济增长点。在巨大流量的有力支撑下,线上消费场景同样收获可观的经济效益。经由相关数字化媒介平台开展直播活动,并实现平台流量向电商销售活动、文旅消费以及品牌传播转化,进而促使“体育+电商+文旅”融合业态得以成形。以宁夏村 BA 为例,其与枸杞直播间展开互动,把当地枸杞产品推介给在线观众,达成流量转化目的并获取经济效益。在赛事举办进程中,体育赛事引发旅游、餐饮、文创等多样化消费形式。村民借由线上与线下经济活动获取经济收益,其品牌意识与创业热情由此被进一步激发,乡村经济发展的内驱力亦得到提升。
在乡村振兴这一进程当中,乡村治理所处地位之重要,不言而喻。但长期以来,此环节面临着种种困难。如信息流通不畅、组织响应迟缓以及资源配置呈现出碎片化状态,这些因素致使治理效率与参与程度均遭受制约。数字技术伴随数字化转型的深入而逐步向下渗透,为乡村治理创造发展机遇,促使其从“经验型管理”模式朝“数据协同驱动”模式转变。村BA赛事的举办,成为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中具备重要意义的一个实践节点。体育赛事的举办与组织包含众多环节,诸如场地调度、人员组织、秩序维护、资源协调以及安全保障等,这些环节对基层治理构成挑战。借助数字技术对村BA赛事的各环节加以组织与协调,线上线下的组织协同能力不仅得到有效提升,数字治理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
村BA赛事的举办使得村民的治理理念产生变化,村民由单纯的被管理者逐渐转变为治理主体,推动乡村治理实现“参与式数字化”转型。在志愿者报名、资源调度以及规则协商的过程中,村民的公共事务参与和认知能力得到了提升,认识到数字技术运用的便利性,逐渐形成数字治理的认知。在赛事举办过程中,丰富的办赛经验促使赛事治理机制呈现制度化的特征,村民、平台和地方政府三方形成了稳定的治理结构,能够各自行使职能。赛事举办过程中,组委会制定规则并配置资源,平台发布相关赛事信息并进行流程管理,政府则提供政策和场地支持,三方共同铸就“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模式,成为基层治理现代化制度模型。
数字化赋能,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体育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具备重要的价值。通过举办体育赛事不仅能够有效激活乡村社会内生动力,同时也能够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治理创新以及产业升级。村BA作为数字化乡村体育的典型案例,体现出了数字技术在嵌入赛事组织运营过程中,既提升了治理能力,也为数字乡村提供了可复制样本。
未来,体育助推乡村振兴应从现象化逐渐走向机制化,从村BA这一个案向制度体系跃迁。数字平台作为提升治理效率的重要载体,集成了诸多功能,是实现乡村体育治理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制度接口。伴随着赛事规模扩大,赛事组织也日益复杂,传统的人工管理和经验管理会逐渐难以满足高效协同的需求。基于数字化平台的优势,乡村应基于现实情境,构建乡村体育数字平台,通过数字平台实现赛事管理、公共服务以及资源调度等功能,提升乡村治理效率和服务能力。
除数字平台外,复合型人才是制度设计和基层执行的关键节点。人才的匮乏会致使相关平台和制度难以实施,进而造成效率低下的结果。目前乡村体育存在组织能力不足以及技术应用滞后的困境,对于数字工具如何落地,平台如何运营管理,赛事如何策划等方面缺乏经验。因此,推动“体育+信息”的复合型人才进入乡村基层开展指导,能够有效提升基层体育组织专业化水平,构建具备创新力和执行力的乡村体育发展机制,进而实现“能力驱动”的目的。
此外,外部的激励和引导机制对于乡村体育发展也尤为重要,通过绩效考核机制能够有效保障体育公共服务制度化发展。未来应当充分将体育纳入乡村振兴考核体系中,通过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积极提升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推动体育公共服务和数字乡村建设协同发展。作为公共治理的重要维度,体育应纳入到政策评估,财政以及发展规划中。
陈刚 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