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双碳”目标下的能源发展新格局
当今,全球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我国坚持促进共同发展的政策宗旨,明确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然而,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道路上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一方面,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带来能源需求的刚性增长;另一方面,能源供给必须兼顾安全独立与绿色低碳。传统能源发展模式难以调和“需求增长、安全保障与绿色转型”这一结构性困境,亟需寻找新的破题思路。
在此背景下,科技创新成为破解上述结构性困境、实现能源战略目标的根本路径。它超越了单纯的技术范畴,上升为关乎国家未来命运的战略问题,其实施路径的规划与抉择,对“双碳”进程的最终成效具有决定性影响。因此,系统构建面向“双碳”目标的能源科技创新实施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紧迫性。
能源科技创新的进展与瓶颈
在全球范围内,能源技术加速迭代,光伏、风电、储能及氢能等领域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化竞争日趋激烈。在此背景下,我国在光伏、风电、锂电池等领域形成了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为实现“双碳”目标奠定了坚实产业基础,但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我们仍面临诸多卡脖子问题:锂、钴等关键矿产60%以上的对外依存度,让动力电池产业如履薄冰;在光伏领域,跟踪支架、低温银浆以及EVA胶膜等环节仍存在技术壁垒;在风电领域,叶片夹芯材料及各类轴承等关键部件,自主化能力与技术水平仍有待突破。
相较于单项技术短板,更严峻的挑战来自于系统层面。高比例波动性可再生能源并网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巨大挑战,调峰、调频需求急剧增加;现有的电力、热力、油气等能源系统之间存在明显的技术和体制壁垒,“源-网-荷-储-碳”协同优化面临障碍;被视为未来关键拼图的绿氢,其“制、储、运、用”的全产业链尚未打通,商业化模式仍在探索。
能源科技创新的实施路径
面对当前能源转型的复杂局面,任何单一维度的突破都难以解决系统问题。打破传统线性思维,以科技创新为引擎,通过机制化联动与结构化协同,进行系统性的路径设计,构建多维创新生态系统,形成支撑能源体系转型升级的强大合力。
战略导向与顶层设计路径。坚持需求牵引原则,核心在于确立科技创新活动的战略性导向,使其深度服务于“双碳”目标与国家能源战略。科技创新必须超越单纯技术逻辑,嵌入国家治理与发展战略的整体框架之中。通过系统性顶层设计,构建面向中长期的技术预见体系和能源技术发展路线图。路线图要明确关键领域的技术突破方向、产业化路径及制度配套需求。建立基于路线图的资源配置动态调整机制,实现财政投入、金融支持与政策保障的精准聚焦,形成国家战略需求与科技创新能力良性互动的格局。
创新主体协同与平台建设路径。科技创新绝非单一主体的责任,而需要政、产、学、研等创新主体深度融合。政府是战略制定者、规则监管者和环境营造者,需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为创新活动筑巢引凤;作为技术创新体系的关键载体,企业应成为技术决策、研发投入以及创新成果应用和价值实现的重要推动力量;高校和科研院所应聚焦前沿研究和原始创新,为解决技术卡脖子问题提供源头活水,并强化专业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精准打造绿色低碳等领域科研攻关人才队伍。在此基础上,金融机构也应发挥积极作用,提供覆盖全周期的绿色金融支持,包括风险投资、绿色信贷、债券等,化解创新过程中的资金风险。通过各创新主体的多维协同机制,着力构建技术联合创新中心、产业创新联盟等综合性高水平平台,汇聚创新要素、开展协同攻关,是实现能源领域关键技术突破的重要途径。
技术突破与迭代升级路径。技术创新应采取分类施策、并行推进的策略。一是“扬长”,巩固并扩大在新能源发电、储能等领域的领先优势,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升级,持续降低绿色溢价。二是“补短”,通过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形式,集中优势力量,突破关键材料、核心部件和工业软件等卡脖子困境。三是多技术路线并行,对于氢能、新型储能等未来技术方向,鼓励多学科交叉融合、多种技术路线竞相发展,让市场筛选最优解,形成“示范-推广-再创新”的良性迭代循环。
体制机制与政策保障路径。技术创新的火花需要适宜的体制机制“燃料”才能形成燎原之势。首要任务是市场机制设计,加快完善电力市场、碳市场、绿证交易市场等,通过价格信号充分体现碳减排价值和绿色技术效益,让科技创新能够获得实实在在的市场回报;其次,构建先进的政策与标准体系,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以鼓励原创,通过制定和不断提升技术标准、能效标准、碳排放标准等,以标准引领产业技术升级的方向和节奏。要重视政策实效,出台效力较高的法律法规,引导各行为主体与利益相关者相互沟通、协调合作、共同发力,从宏观层面加强能源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与政策的战略性和系统性建设。
财税金融支持政策路径。构建“全链条、多层级、市场化”的财政金融支持体系,强化财政资金引导,设立能源科技专项基金,发挥政府引导基金杠杆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共同投入;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多元化融资工具,规范发展绿色产业投资基金和资产证券化产品;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等市场化融资模式,支持绿色技术银行等平台建设;优化技术创新补贴方式,重点采用基于阶段性成果的事后奖励,以确保资金向具有应用与成本双重优势、市场竞争力明确的技术路径倾斜。通过构建多层次、可持续的资金保障体系,为能源科技创新提供稳定预期和坚实支撑。
能源领域科技创新是一个涵盖多维度、多主体、多阶段的系统工程,其本质超越了技术要素的简单线性叠加。其核心在于,既要体现从顶层设计到市场牵引的全链条贯通,也要完成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转化的全周期覆盖,还需达成从技术突破到制度创新的全方位适配。随着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迭代发展,科技创新将呈现动态调适与演化趋势,但其内在的系统性逻辑、协同性机制与战略性导向,仍是该进程的关键内核。以此,通过持续的制度优化与机制设计,有效化解创新过程中的结构性堵点与机制性难点,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完成面向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的系统性重构,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制度保障与路径支撑。
(作者:杨杨,山东石油化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