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9月26日上午,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指导,北京市广电局、北京市西城区委区政府主办的2025北京动画周在北京展览馆开幕。其中, 北京动画周分论坛“智能动画技术论坛——人在回路:智能驱动下的动画创作革新”在北京展览馆7号馆举行,业界专家齐聚一堂,结合各自的创作实践,共话AIGC等人工智能新技术、新浪潮对动画创作与行业生态的影响,针对相关痛点、难点问题提出解决之道。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视听内容所副所长彭锦,北京广播电视台动画频道中心主任、北京卡酷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宾出席了活动。
智能动画的未来离不开前沿科技的驱动,更离不开动画产业的实践引领。在主旨演讲环节,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体验设计专家赵东恩结合“通义万相”的技术生态,以 “AIGC浪潮下创作者的共享与共生”为主题作了发言。
赵东恩认为,无论从宏观还是商业站位来说,共享和开源是不可逆的主题,不管是对它拥抱还是恐惧,我们都要直面这个问题。“以往我们共享的是技术知识,需要时间积累,但现在AI可以直接把能力进行共享。比如我们即便有了‘群青’原料,也并不能立刻画出《睡莲》,成为莫奈(法国印象派画家,《睡莲》为其代表作),但AI却似乎可以让你成为宫崎骏和莫奈这样风格的创作者。”
他还表示,与AI共生的关键并不是让AI去模仿我们的风格,而是要学会如何与AI分享我们的思维。他认为,思维模型的构建在这个时代是非常重要的特质,也是从业者和创造者需要锤炼的一种横向的能力。
深圳赛爱宁科技文化有限责任公司总裁吕云在以“VR大空间重塑主旋律传承”为主题的发言中,结合公司所开发的《跟着走》系列IP谈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过去几年大空间虚拟现实的需求增长非常迅猛,尤其国家政策特别鼓励使用新技术赋能红色文化、红色文旅,大量沉浸式的体验馆正如雨后春笋一般产生。
他表示,今年3月底,国家电影局下发文件,将大空间虚拟现实做的内容定义为下一代电影——虚拟现实电影,目前这样的内容在市场上反应非常强烈。“大空间内容的爆发不仅是一次技术的进步,更是一次时代的跃迁。从数据统计来看,这可以说是文旅体验的新范式、新纪元。”
北京神意造画动漫文化有限公司CEO、总制片人马文卓也是动画电影《罗小黑战记》的总制片人、《灶王传》《小兵张嘎》《热血足球少年》等动画电影的总导演及编剧,他在论坛中以“ AIGC来了,浪潮之下到底会给动画行业带来什么”为主题作了发言。
他认为,现在AIGC技术发展有三个非常明显的趋势,一是AIGC创作的产品数量越来越多,二是产出的效果越来越好,三是依托于软件和硬件技术的进步,其生产效率也越来越高。“这也就意味着今后参与到AIGC的团队和个人会越来越多,门槛会越来越低,同时衍生出一些新的问题:整个市场对AIGC的需求有没有提升?AIGC内容的分发渠道有没有拓展?”
他表示,对于创作者来说,综合创作成本下降,产出效果和质量都有提升,这是好事。但另一方面,产品多了,消费端的选择就多了,竞争也多了,干扰多了。“所以,我们今后用AIGC生产内容的个人或小团体,核心要求就是能够从市场出发,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证明自己的商业价值。”
北京广播电视台卡酷少儿卫视动画导演、制片人王沛珊在以“AIGC在经典转绘中的‘守界’与‘跨界’”为主题的发言中表示,当人工智能正在加速重塑我们的内容创作生态时,AIGC就已不再是工具,而是逐渐演变为高效的生产力系统。“我们关注的不仅是技术本身的迭代,更在思考如何将AIGC作为桥梁,为情感的传递和文化传承注入新动能,让沉淀的经典文化在新时代重新焕发活力。”
作为动画《小兵张嘎》的制作团队成员,她在谈及该部作品的体会时认为,动画人正在从创作者转型为创意引导者,从画师演变成了跨领域的协调者。“AI确实是一位超级助手,但真正赋予作品灵魂的永远是创作者本人,技术可以生成画面,但经典中的家国情怀需要我们用心来解读,用情来传递。”
本次论坛在主旨发言结束后,还进行了行业专家的圆桌讨论。相关专家围绕在动画创作中人与AI各自扮演的角色、人需要做出哪些改变才能适配AI智能技术的更新换代、创作者如何避免“从引导AI滑向被AI引导”、AI在动画创作中的职业替代、动画创作者如何提升自己、动画人才的教育培养、AIGC未来发展趋势与前景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当前的“AI+”时代,各行各业都面临着从技术到生态,再到产业的革新。正如主持本次论坛主持人、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数字艺术系主任靳晶所说,“我们正站在一个技术与艺术深度交融的时代节点,AIGC蓬勃发展为动画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它不仅重塑着动画制作的工具链,更深刻改变着创作者的思维范式与工作流程,从概念生成到角色动态,从场景构建到后期合成,智能技术正在以人类创意为核心、AI能力为延伸的方式重新定义动画创作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