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以湖南祁东县龙家亭村实践为例
作者:李琦瑛(湖南工商大学国际商学院)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作为高校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载体,既是青年学生深入基层、锤炼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为乡村注入智力资源、推动发展的关键抓手。2025年7月,湖南工商大学“星火丰农团队”在祁东县龙家亭村开展以“产业造血、文化存续、生态改善”为核心的“三下乡”活动,通过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实地调研等方式,系统梳理当地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同时反思短期社会实践在服务乡村过程中的局限,为后续优化实践模式、助力乡村长效发展提供依据。
龙家亭镇乡村振兴发展核心痛点
产业发展方面,产销壁垒高筑,价值链延伸不足。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石,而龙家亭村的特色农业产业面临“优质不优价”“有品无牌”的双重困境。从生产端看,当地以黄桃、黄金奈李、油茶等为核心的农产品,因缺乏科学种植指导,部分果实受虫害影响品质,如带褐色斑点的黄桃收购价需打对折,造成资源浪费与农户收益损失;从销售端看,该镇交通基础设施薄弱,物流成本高、效率低,导致农产品外销渠道狭窄,季节性滞销问题突出,大量优质农产品被迫低价就地消化。
更关键的是,产业价值链延伸严重不足。一方面,农产品深加工环节缺失,黄桃、奈李等鲜果仅以初级产品形式销售,未开发果干、果酱、果酒等高附加值产品,抗市场风险能力弱;另一方面,品牌意识与数字化营销能力匮乏,农户对电商直播、线上推广等新型销售模式认知不足,且无统一的区域品牌包装,如“祁东鲜果”品牌尚未形成市场辨识度,产品溢价空间被严重压缩。此外,产业发展缺乏系统性规划,农户种植品种同质化严重,未根据土壤气候差异制定差异化种植策略,进一步加剧市场竞争压力。
文化传承方面,资源挖掘不深,传播载体单一。龙家亭村附近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包括以王如痴故居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但这些资源未得到充分开发与利用,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短板。在红色文化方面,王如痴烈士的革命事迹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但目前仅以传统故居陈列的形式呈现,缺乏深度挖掘与创新传播,且未设置多语言导览系统,难以吸引年轻群体与外来游客,红色文化的精神引领作用未充分发挥。
生态治理方面,村民意识薄弱,长效机制缺失。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但龙家亭村在生态治理中存在“重整治、轻长效”的问题。一方面,村民环保意识淡薄,生活垃圾随意丢弃、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突出,影响了人居环境;另一方面,缺乏有效的环保激励机制,传统“说教式”宣传效果有限,村民参与生态治理的主动性不足,即使团队开展“垃圾换绿植”活动时参与率达60%,但活动结束后缺乏持续引导,难以形成常态化环保行为。
此外,生态治理资源配置不足,如垃圾桶等环保设施未实现全覆盖,且村庄缺乏系统性的生态规划,未利用闲置空间开展“口袋菜园”“街角小品”等微改造,乡村生态颜值与村民生活品质难以同步提升。
人才支撑方面,本土人才匮乏,外部人才难留。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人才,但龙家亭村面临“本土人才流失、外部人才难引进”的双重困境。从本土人才看,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留守村民以老人、妇女为主,且部分村民对新技术、新模式接受度低,如在尝试电商直播中,部分村民因智能手机操作能力薄弱,难以掌握直播技能,导致本土“新农人”队伍建设缓慢。
从外部人才看,乡村缺乏吸引人才的政策支持与生活配套,高校学生、专业技术人员等外部力量虽通过“三下乡”短期服务乡村,但实践结束后难以长期留存,无法为乡村提供持续的智力支撑,导致乡村发展缺乏稳定的人才保障。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乡村的现实局限
除乡村自身发展痛点外,短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在服务乡村过程中,也面临诸多局限,影响服务成效的持续性与深度。
时间周期短,需求覆盖不全面。本次实践仅为期7天,虽聚焦产业、文化、生态三大维度,但仍无法覆盖乡村全部需求。例如,油茶深加工调研仅停留在初步了解阶段,未深入分析加工技术、市场需求、成本收益等关键问题,无法为农户提供系统性的深加工方案;同时,部分长效项目如“新农人”培育、文化资源数字化开发等,需长期跟踪推进,短期实践难以完成,导致部分成果流于表面。
技术适配性低,培训效果难巩固。大学生团队虽具备专业知识,但在技术推广中未充分考虑村民实际能力,导致技术适配性不足。例如,在电商培训中,初期计划引入复杂电商平台,但发现村民操作难度大,后调整为微信小程序,虽降低难度,但仍有部分村民因基础能力薄弱,培训后难以独立开展线上销售,且实践结束后缺乏后续指导,培训效果无法巩固。
资源配置有限,服务成效受制约。团队在实践中面临资源不足的问题,如环保物资仅能满足“垃圾换绿植”活动短期需求,无法为村庄配齐环保设施;同时,高校与乡村的资源对接机制不健全,团队无法长期整合高校学科资源、技术资源为乡村服务,导致部分项目如农产品品牌设计、生态规划等,难以后续优化与落地。
乡村振兴痛点与实践局限的破解路径
产业层面构建“产销研”一体化体系。打通销售渠道,推动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搭建“乡村电商服务站”,由高校定期选派学生远程指导村民运营线上店铺,同时对接物流企业,争取物流补贴,降低运输成本,解决“外销难”问题。延伸价值链,联合高校食品、设计等专业,研发黄桃果干、油茶护肤品等深加工产品,设计统一的“祁东鲜果”区域品牌包装,提升产品附加值;制定差异化种植方案,根据土壤气候差异引导农户错峰种植,规避市场风险。强化产业规划,将实践中形成的《龙家亭村产业调研报告》提交地方政府,推动报告内容纳入当地产业发展规划,实现产业发展“有章可循”。
文化层面推动文化资源“活化”利用。深度挖掘红色文化,联合高校历史、传播专业,整理王如痴烈士事迹,制作短视频、漫画等年轻化传播内容,在故居增设中英双语导览牌与AR互动设备,打造“红色文化IP”,同时开发红色文化研学路线,结合农产品采摘,推动“红色+乡村旅游”融合发展。
生态层面建立“村民主导+长效激励”机制。提升环保意识,将《生态振兴手册》内容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短视频、壁画,通过村广播、微信群定期宣传;推动村委会建立“环保积分制”,村民参与垃圾分类、河道清理可兑换生活用品或农业生产资料,激发村民持续参与热情。完善生态设施与规划,建议地方政府加大环保投入,实现垃圾桶等设施全覆盖;将团队设计的“村庄微改造方案”移交村委会,引导村民利用废旧材料开展“口袋菜园”“街角小品”建设,同时定期组织高校志愿者回访,协助维护生态成果。
人才层面搭建“本土培育+外部引流”双平台。培育本土“新农人”,建立“高校+村委会”长效培训机制,每学期开展1-2次电商、种植技术培训,针对老年村民开展“一对一”帮扶;设立“新农人奖励基金”,对掌握新技术、带动农户增收的村民给予奖励,激发本土人才活力。吸引外部人才,建议地方政府出台人才政策,为高校毕业生、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住房补贴、创业扶持等,同时搭建“高校-乡村”人才对接平台,推动高校教师、学生以“驻村指导员”“项目合伙人”等身份长期服务乡村。
实践模式层面优化“三下乡”长效服务机制。延长服务周期,建立“暑期集中实践+学期远程服务”模式,暑期团队实地开展调研与基础服务,学期内选派队员通过线上会议、视频指导等方式,持续跟进电商运营、项目落地等工作。强化校地协同,与龙家亭村委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明确高校与地方的职责,高校提供智力、技术支持,地方提供实践场地、政策保障,实现资源互补;同时联合多学科专业组建“乡村振兴志愿服务队”,提升服务专业性与全面性。完善资源对接,推动高校建立“乡村振兴资源库”,整合学科资源、企业资源,为乡村提供持续的技术、资金、市场支持,如对接食品企业合作开发深加工产品,对接设计公司优化品牌包装,确保“三下乡”成果从“短期见效”转向“长期受益”。
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表明,乡村振兴在产业、文化、生态、人才等方面仍存在诸多痛点,且短期社会实践在服务乡村时面临时间、技术、资源等局限。破解这些问题,需以“精准对接乡村需求”为核心,从产业、文化、生态、人才四个维度发力,同时优化高校“三下乡”实践模式,构建“高校-政府-乡村”三方协同的长效机制。只有让大学生“三下乡”从“短期活动”变为“长期服务”,让乡村自身“造血能力”与外部“输血支持”相结合,才能真正破解乡村振兴痛点,推动乡村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