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9月22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和北京市广电局共同主办的电视剧《归队》创作座谈会在京举行。中宣部文艺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北京市广电局,北京市直机关工委、团工委,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相关负责同志,以及专家学者、主创代表、制作播出机构代表、媒体代表和北京市直机关团工委40名团员青年等100余人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秘书长易凯主持。
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司长冯胜勇表示,《归队》的创作给行业带来了三点启示。第一,该剧是落实“找准选题、讲好故事、拍出精品”这一重要要求的成功实践,主创将大量精力投入剧本打磨,实现了从“明星中心制”向“剧本中心制”转变;第二,该剧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成功实践,真正把“创作者想讲的”和“观众想看的”有机结合起来;第三,该剧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成功实践,主创团队深入拍摄地、体验真实生活的匠心与坚守,值得整个行业学习。
北京市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杰群表示,《归队》不仅在艺术上呈现了一幅白山黑水间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抗战图景,更在精神上奏响了一曲“理想信念高于天、革命意志坚如铁”的英雄赞歌。她表示,该剧在叙事策略、人物塑造、美学表达和价值传播四个方面实现了创新。该剧的成功实践带来三点启示:一是必须始终坚持正确创作方向,深耕红色文化资源;二是必须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勇于推进艺术创新;三是必须坚定贯彻以人民为中心,贴近时代贴近观众。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电视剧项目部副主任(主持工作)马骏介绍了该剧优异的收视成绩,表示该剧政治站位高,艺术品质好,体现出在历史进程里的纵向深度和世界格局中的横向宽度,丰盈了十四年抗战的雄壮史诗。
腾讯在线视频影视内容制作部副总经理、《归队》总制片人黄杰分享了《归队》在国内外各平台所取得的亮眼成绩。她表示,该剧以小人物视角进行叙事,始终将“人民”与伟大的抗战精神贯穿于剧集之中。全体主创人员在艰苦的环境中,仍在强大信念支持下不竭余力地做好该剧创作。
无止境文化总经理、《归队》总制片人茅熠介绍了该剧创作过程中全体主创的“归队之路”。她表示,该剧的创作延续了“向下求扎根、向上求保障”的双向锚定的方法论,一方面全体主创深入生活,面临压力时咬紧牙关、团结互助;另一方面,来自指导单位的支持与帮助也为该剧创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腾讯视频星图团队负责人、《归队》制片人赵菁菁表示,《归队》体现出一份可贵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陪伴人物成长的过程中,自己深切感受到其中生发出的信仰力量。从破题到创作、从制作到播出,团队之所以执着于这样的革命内容,正是因为相信世界上有这样一群为理想而奋斗的人。
该剧编剧高满堂分享了在该剧的创作中他对自己提出高要求:要警惕创作惯性和惰性,从“叙述者”变成“剧中人”,跳出“故事匠”的手艺去触摸真实的灵魂,开拓属于自己的艺术天地。 该剧导演臧溪川表示,《归队》是一首献给黑土地的信念史诗,人性的深度是该剧的灵魂。在人物塑造上,坚持用小人物图集展现大历史的回响;在多重交织的叙事线中,剧中人物每一次的突围、失散、挣扎、寻找与重逢都牵动人心。 剧中“鲁长山”饰演者胡军表示,一个角色从诞生、创造到远去,总有些东西会沉淀下来。高满堂老师平视又充满温度的创作视角,让自己深感饰演的不是一个符号,而是一个真实的人。 剧中“兰花儿”饰演者袁姗姗表示,《归队》不仅是一部影视作品,更是对历史的一种回望,自己以“兰花儿”的身份参与其中,在与先辈跨越时空对话的同时,真正读懂了“英雄”二字背后的分量。
中国广播电视艺术资料研究中心研究员李京盛,中广联合会副会长高长力,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一级编剧郭长虹,中国文联电视艺术中心主任赵彤,《光明日报》文艺部编务统筹、高级编辑李春利等专家认为,该剧叙事视角有所创新,将抗战剧放在更大的历史场域中,聚焦“小人物”与“归队”过程,通过普通人的挣扎与选择映射整个东北抗联乃至中华民族的坚韧不拔,使宏大历史变得可亲可感,也进一步丰富了抗战题材表达内容的宽度与广度;该剧实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机统一,前期进行的大量实地调研和史料挖掘确保了故事的历史真实性和厚重感,视听语言的艺术化表达在真实的记录中开拓出写意空间,展现出独特的美学风格与高超的制作水准。
《归队》是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重点指导、北京市广电局重点扶持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展播剧目,以东北抗日联军十四年艰苦抗战的革命历史为背景,通过讲述一支东北抗联小分队在战斗中失散后重新集结,并完成新任务的故事,展现中国人民的伟大抗战精神以及东北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贡献。该剧于8月25日起在央视八套黄金档播出,腾讯视频同步播出,受到广泛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