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重要阵地,其创新创业教育(以下简称“双创”教育)与乡村振兴战略存在高度的目标契合与需求耦合。本文旨在探讨在乡村振兴宏大背景下,高校如何革新其“双创”教育模式,将人才培养与服务乡村发展紧密结合,构建起赋能乡村振兴、实现育人目标的新型教育生态。
要全面加快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其关键在于人,核心在于创新。当前,我国广袤农村大地亟需一大批“懂农、爱农、支农”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加入,高等院校作为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主力军,更应积极回应时代和社会的需求,重点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将人才输送到国家有需要的地方和产业上去。
乡村振兴即为推进“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农村建设,其基本内涵旨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方位改革和发展。而高校“双创”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激发社会活力,推动社会进步。从这一角度来看,二者均存在“以创新促发展”的相同目标。
高校“双创”教育可提供广阔的实践场地与问题导向,积极应对我国乡村在产业升级、文旅开发、生态保护、数字治理等方面出现的大量痛点与创新空间,以“双创”教育为乡村建设发展提供必要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达成,实现广大农村现代化的转型升级。
高校科研平台、专家智库、校友网络等资源与乡村的土地、生态、文化、产业等资源充分结合与互促互融,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促进高校和乡村催化产生高质量的创新成果、创业项目等。例如,学校可通过自身科研能力来帮助乡村解决实际问题,发展乡村农业技术创新;而乡村也可披露自身存在的矛盾痛点,及时反馈给学校,为学校师生提供丰富真实的实践教学基地与真实案例素材。切实做到校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双方协同发展,将乡村振兴真正落到实处。
在乡村全面振兴大潮下,高校双创教育要冲破传统旧模式的桎梏,把“新农人精神”和“三农情怀”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当中,开设《乡村振兴战略解读》《现代农业创新案例》等专题课程,梳理国家政策和乡村发展路径;举行新农人成长故事会、乡村创变者论坛等系列活动,邀请返乡创业青年、农业科技达人讲述真知灼见;开展“乡村调研下乡实践月”活动,带领学生深入田间地头、合作社、电商服务站等地走访调研,切身感知乡村产业发展、产业兴旺成果。
为此,高校需建设具有“思想引领—情感共鸣—行动转化”层层递进的教育模式。在开展“青春面向乡村”主题班会、学写《我的乡村责任书》等工作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思考个人价值和国家需要的契合之处;将乡村振兴先锋奖学金颁发给主动投身于乡村建设的优秀学生团体或个人,发挥学生之间的榜样引领和示范效应;进一步打破城市优于乡村的认知局限性,形成职业无贵贱、奋斗皆光荣的价值取向,使学生们真正确立投身乡村振兴的报国志愿。
针对乡村发展对复合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高校必须打破学科壁垒,构建“双创+乡村振兴”的模块化课程矩阵。在基础模块中,保留《商业计划书撰写》《市场营销策略》等经典课程,同时增设乡村场景模拟环节,比如让学生为某村设计农产品电商方案并模拟路演;在核心模块中,开设《农业物联网技术》《乡村文旅IP打造》《农村金融与风险控制》等跨界融合课程,邀请农科院专家讲解智慧温室控制技术,文旅设计师解析网红民宿运营逻辑;在实践模块中,设置《乡村调研方法论》《社区营造工作坊》等操作课程,教授学生如何通过访谈、参与式观察获取真实性需求,如何运用设计思维解决乡村公共空间利用的难题。为增强课程的实战性,可由乡村企业家来担任创业导师,并将其纳入高校双师型师资库,他们能够为学生带来大量乡村创业经验之谈。
高校要搭建好“政府搭台、企业唱戏、高校育人、乡村受惠”的四维实践生态。在基地建设上,一方面依托地方资源禀赋,与政府合作共建乡村振兴双创园。例如,某地方高校联手省政府与市域对接,双方共建现代农业创新港,港内建有智能种植实验室、农产品加工车间和电商直播基地等,让学生能把创新创业想法真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品;另一方面,可联合龙头型企业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例如某乳业集团校企共管乡村乳品创新中心,双方瞄准乳制品深加工、冷链物流等痛点展开技术攻关。
高校需要建立“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社会性评价”三维一体的评价体系。在过程评价中,以创业日志乡村实践档案为主,记录学生全过程的表现,着重考察学生的问题发现力、团队协作力和抗压能力;在结果评价中,要注重乡村贡献度、项目持续性的考察,例如针对某学生团队开发乡村儿童阅读推广项目的评价,不能仅着眼于该项目落地村庄数和向村内捐赠图书数,还需考量该团队能否培养起本地志愿者团队,并制定长久可行的工作方案与实施办法;在社会评价上,则可以引入乡村受益方评分制,由该项目落地所在村村集体或村合作社对此团队进行满意度评价。
通过设立校友乡村创业基金、以无息贷款的形式,给毕业3年内的乡村发展项目持续注入资金支持;建立乡村创业导师库、邀请成功校友回母校分享经验;联合地方共建乡村人才回流站、为回乡创业的学生提供有关当地政策和资源对接方面的帮助等。同时,依托于第三方评估机构,每年发布一期《高校乡村振兴教育质量报告》,公布项目存活率、乡村满意度等关键数据,倒逼高校教育体系长期实现优化进步,以此形成良性闭环,不断敦促、引导学生扎根于祖国广袤大地践行所学知识技能,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高校应在乡村振兴伟大实践中主动而为,勇于自我创新,将高校“双创”教育深深植根于广阔的乡村沃土之中。着眼于乡村振兴的大局下,以高校“双创”育人工作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促进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的协同推进,在服务国家战略中体现高校的责任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高校的智慧与力量。
(密波锋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创新创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