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文化是乡村的灵魂,其发展对于提升乡村整体竞争力、增强村民凝聚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从“文化振兴”这一角度提出了“繁荣乡村文化,培育新时代文明乡风”的具体路径。随着政策的落实,城乡融合不断推进,经济发展、社会结构重组及人口流动等多重因素交织,为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而如何在此背景下有效保护乡村文化根基,同时注入创新活力,推动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基于此,相关部门应提高对乡村振兴的重视,并顺应城乡融合推动乡村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城乡融合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对乡村文化振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城乡壁垒的逐渐打破,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而乡村文化振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比如优质文化资源共享提高了乡村文化服务质量、文旅融合让乡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乡村文化活动不断丰富等等。这些文化成果丰富了农民的精神生活,为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规划是行动的蓝图,是确保乡村文化振兴有序、高效推进的关键。文化振兴已经被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各地区在政策落实过程中做好统一规划和协调,可以集中资源、形成合力,有效推动城乡之间的文化交流,实现乡村特色文化资源的有效开发。从实践层面来看,在城乡融合视阈下,相关部门要加强规划引领,积极统筹推进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等重点任务,加强乡村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拓宽城乡文化交流路径,并着力培育文明乡风、创建良好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例如,福建省某村在文化振兴过程中加强规划引领,围绕打造“中国剪纸第一村”的发展目标,将剪纸非遗传承、剪纸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工作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当地建筑设计院的优质资源,打造剪纸主题村内建筑,构建富有剪纸特色的村居环境,助力了当地乡村文旅产业发展。这样的文化发展规划不仅目标清晰、定位准确,也有效推动了城乡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并有效引领了乡村特色文化的蓬勃发展。
加强城乡文化交流,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在政策的引领和网络的辅助下,城乡之间在文化资源共享方面已经迈出了一大步,相关机构积极推动城乡文化交流,通过线上线下多种途径推动优质文化资源从城市流入乡村,这一进展提高了乡村文化发展的质量,促进了优质资源的共享格局的构建,也缩减了城乡之间的文化差距。
例如,为进一步促进乡村文化振兴,提高文艺团队的艺术素养,促进各镇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乡村人才专业性。某县文化馆组织开展了“文化振兴”基层文化骨干培训活动。在培训工作中,县文化馆音乐干部针对乡镇文化站、文化中心的文艺骨干、文艺爱好者进行声乐培训,详细讲解基本乐理知识,并现场教学歌曲《走向复兴》,排练歌曲合唱;非遗干部开展当地非遗剪纸讲座,普及非遗剪纸概念及传承现状,指导农民剪纸技法,鼓励他们结合乡村生活创作剪纸作品;舞蹈干部为乡村的广场舞团队进行了秧歌及蒙古舞《草原花正开》教学培训,讲解了秧歌动作及蒙古舞步要领,并现场展示,提高群众的舞蹈表演能力。通过这样的基层文化培训活动不仅促进了城乡文化交流、提升了乡村文化爱好者的专业性、营造了更好的文化氛围,更强化了村级文化阵地建设、满足了乡村人民的文化需求、推动了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挖掘乡村文化资源,促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产业化是促进乡村文化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良好的市场导向、充足的资金支持以及优秀的人才参与,可以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突破,实现乡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广大乡村应充分挖掘自身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结合市场规律,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吸引更多消费者的关注和参与,进而为乡村文化发展、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实践中,相关部门首先要立足地方特色,积极挖掘多元化的文化资源。如挖掘整理当地的非遗、红色文化、农耕文化等,聚焦文化特色进行创意表达,夯实文化产业发展基础。其次,结合乡村实际,探索构建产业发展模式。例如,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可以构建“非遗+研学”“非遗+民宿”“非遗+文创”“非遗+演艺”“非遗+节庆”“非遗+旅游”等多种产业模式,多方面吸引消费者,形成产业链条,让文化创造价值。例如,广大乡村可以发挥自身的农业资源优势,以“乡村研学”为支点,撬动农文旅融合发展,点燃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在实际操作中,乡村组织机构可以与各级教育机构展开合作,打造多元化的研学课程,形成研学旅游路线。这样的研学旅游模式能够促进农耕文化的开发与传播,也能够让学生亲临农田,了解特色现代农业知识,亲身体验现代农业生产环节,学习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深刻感悟劳动换来收获,端正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将现代农业概念、优秀农耕文化概念融入当代学生的生活,并为乡村文化的振兴提供充足动力。最后,加强文化品牌建设,突出地方特色,完善产业链条,确保乡村文化能够在良性循环中持续创新、不断发展。
采取综合措施,培养乡村文化人才队伍,城乡融合有利于推动文化资源的共享,能够使乡村居民接触到更多元、更丰富的文化内容,同时也可以通过市场手段促进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相关部门应积极探索城乡融合路径,为乡村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这一过程中,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因此,相关部门应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培养一批基层文化工作者、乡村文化能手,以支持乡村文化的高质量发展。
在乡村文化人才培养中,相关部门首先要完善政策体系,加强人才引进。比如,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制定完善教育资源投入、创业扶持、激励保障等政策体系,吸引文化产业领域企业家、创业者、创意人士、文化工作者、文化志愿者和各类相关人才深入乡村,扎根乡村,服务乡村,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其次,加强政策落实,做好人才培育。充分利用城市文化资源,推动乡村文化人才的教育培训,通过线上线下课堂、专家讲座、现场指导、外出观摩等方式开展多种类型培训,提高人才的专业素质,确保他们能够发挥“领头雁”的作用,带领乡村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最后,重视人才的利用,保证人才真正扎根乡村。相关部门要结合文化产业发展、文旅融合的实际需求,搭建人才施展才华的平台,并通过与城市的合作交流,为人才提供文化发展项目以及相关的政策支持。这样才能激活人才的创新潜能,让他们在乡村振兴中发挥自身作用,并真正融入乡村文化振兴。
改善文化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随着公共文化的持续发展,许多乡村地区的文化设施得到了改善,文化站、文化活动中心等场所的设施数量和质量有所提升,支持村民开展多项文化活动。随着乡村公共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以及村民对多元文化的迫切需求。在城乡融合的视域下,相关部门应进一步贯彻落实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改革要求,扎实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与管护工作,夯实文化阵地建设,同时,合理安排文化设施的使用,提高使用率,避免其沦为“摆设”,切实为群众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保障广大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让文化深入群众、服务群众。例如,相关部门应加大资金投入、扩大资金来源,坚持群众需求导向,充分挖掘地方文化底蕴、人文特色,利用戏台、球场。广场等地,精心规划,建设基层文化设施,满足群众文化阵地需求。同时,完善基础设施的修理维护以及使用规范,定期组织群众文化活动,提高设施利用效率,促进文化惠民工作的持续有效开展。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目前各地乡村在文化振兴中面临着诸多困境,而相关部门应立足城乡融合,加强规划引领,积极推进城乡文化交流、着力打造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培养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改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促进乡村文化的高质量发展。当然,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为激发乡村文化的新活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发展,相关部门还应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汇聚多方的智慧,开拓乡村文化振兴的新思路与方法,为地方乃至全国的乡村文化振兴和文化创新发展贡献力量,共同谱写乡村文化繁荣发展的新篇章。
作者:杨新梅,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