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数千年以来先贤们的思想、人文、道德等所凝结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对人们的现行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有着重要影响。当前,中华民族已经处于伟大复兴的征程之中,如何让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我们这一代人所承担的历史重任。但是,由于全球化的趋势,现代社会的进步,传统的文化传承和传播要创新,要适应时代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和独特精神标识 ,其活化路径的探索显得尤为关键。本文依托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项目“《图案》课程思政教育的创新融合研究”(项目编号25mdsz15),旨在探讨以图案文化为“理论源头”,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艺为 “实践活水”,从乡土文化的活化传承到乡村产业的振兴,如何将非遗手工艺以多元形态融入现代生活,为其传承与发展开辟新路径。同时探讨了超越课堂的文化场域“理论-实践—价值”的“三位一体”式育人模式是培养懂中华文脉、有家国情怀和传承担当的新时代文化传承人的活水源头。
中国的传统图案,绝非简单的装饰符号,而是承载着深厚文化内涵的 “理论源头”。这些图案历经岁月沉淀,从古老的传说、信仰、民俗生活中孕育而生,每一根线条、每一种色彩,都蕴含着先辈们对世界的认知、对美好生活的祈愿,以苗族刺绣图案为例,其独特的造型和丰富的色彩背后,是苗族人民对祖先的敬仰、对自然的崇拜以及对历史的记忆,这些图案是苗族文化的基因密码,记录着苗族的发展脉络。
将图案文化做为“理论源头”,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艺为“实践活水”,二者的结合是非遗活化、传承与创新的关键支撑。图案文化的理论,能为非遗手工艺注入系统化的设计思维。如掐丝珐琅画借图案构图理论优化传统纹饰布局,既保留 “铜胎掐丝”的技艺精髓,又让传统纹样贴合当代审美;剪纸工艺通过图案题材创新,将二十四节气、现代生活场景、红色文化元素等融入创作,让古老的技艺贴近当代人的认知。这种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让非遗技艺不再是束之高阁的文化遗产,同时让传统手工艺承载的民族精神等文化基因得以更广泛的传递。图案成为了连接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的关键纽带,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新路径。同时二者的结合培育出兼具理论素养与技艺能力的传承人,进而强化大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为非遗传承注入可持续的生命力。
活态传承不仅使传统手工艺得以“活在当下”,更对乡土文化的整体活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市场融合,开发具有市场潜力的手工艺品,为乡村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增加当地就业,促进收入的同时,带动产业形成产业链,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繁荣。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传统手工艺是乡村的文化源泉,活态传承有利于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传承,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增强当地居民对乡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居民对乡村的热爱和建设热情。部分特色乡村可以借助传统手工艺文化发展,举办传统手工艺文化节,展示和推广当地传统手工技艺,吸引游客的同时,提高当地知名度,促进当地的传播,有利于乡村文化的广泛传播与繁荣发展。
引入传统手工技艺,丰富乡村产业内容。将传统手工技艺引入乡村产业发展当中,是形成特色乡村产业内容的主要方式,能够实现乡村传统产业当中的文化与经济的双重发展。传统手工技艺的引入,使得乡村产业有独特的内涵,而其产业附加值也能够得到极大的提升。以乡村旅游业发展为例,将传统手工技艺展览、体验融入到旅游发展当中,人们在其中体验剪纸、陶艺等传统手工技艺。人们在旅游当中收获的不仅是美丽的风景,文化上的体验也能够增加旅游产品的附加值。传统手工技艺也能够将乡村产业进行丰富化发展,使其与农业、手工业、服务业等相互结合进行,形成丰富性的产业形式。比如将农产品加工与传统手工技艺进行结合,形成当地传统的特色美食,在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同时,丰富乡村产业内容。传统手工技艺产业能够吸引人才、资金、技术资源的流入,新鲜血液的融入,能够完善乡村产业生态系统,让乡村产业生态逐步形成良性循环,让乡村产业多元发展成为可能。
“理论—实践—价值”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是一种把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和价值塑造结合起来的创新教育方式。理论上,聚焦图案文化,深入研究图案的历史发展、文化含义和艺术风格,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实践中,让学生参与非遗传统手工艺的制作,把理论知识变成实际的动手能力。在刺绣工艺的实践中,学生在掌握针法、色彩搭配技巧的同时,能更直观地观察到纹样在实际创作中的视觉转化效果,传统工艺美学的独特性在此过程中得了彰显。
这既锻炼了动手实践能力,也让学生对非遗有了更多的了解,在价值层面融入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正确价值观和文化观。在文化学习中,建立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敬畏,形成对传播传统文化的高度自觉,讲述非遗传承人故事,使其明白传承传统文化就是尊重历史,传承文化就是传承民族精神,培养家国意识和担当精神。
传统课堂在空间、资源上存在一定的限制性,而超越课堂的文化场域为“三位一体”育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乡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发源地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组织学生深入乡村,进行田野调查,让学生亲身体会乡村民情,近距离与非遗传承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了解手工艺的生存状况和传承模式,调查的同时可以参与制作乡村传统手工艺,调查过程中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了解当地的村民,从实践中获取第一手资料,增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感性认识。
社区是文化传承阵地,与社区合作开展非遗展览、非遗手工艺体验等活动,将非遗送进社区,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生通过参加活动锻炼自己的组织活动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宣传能力,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走进社区进行传播、扩散、发扬。
还可以借助博物馆、文化馆、民俗馆等文化场馆,以参观、讲座、实践教学等形式拓展学生的眼界,拓宽学习内容。通过博物馆、文化馆、民俗馆等文化馆藏的非遗实物资料,学生可以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历史和艺术价值,从展馆内摆放的精美的刺绣、古老的剪纸等等,可以更加直观的让学生去感受非遗,提供学习和创作的灵感。
“三位一体”育人模式对于培育明中华文脉、知家国情怀、有责任担当的新时代传承人而言,是十分必要的。
学生学习图案理论知识点,能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内涵、精髓,了解中华文化的发展脉络。无论是古代岩画图案还是如今的民俗工艺图案,都是蕴含着文化信息的,都是中华文脉的缩影,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增加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
亲手实践,亲身体验,让学生感受传统手工艺的价值,感受传统传承的价值,动手亲自动手做一个漂亮的传统手工艺品,就感受一分付出,发挥一份智慧,更加珍惜传统手工艺,更加热爱传统手工艺。传统制陶过程,从和泥、拉坯、上釉、烧制的每个环节,都需要小心翼翼,更加珍惜传统手工艺,更加热爱传统手工艺,让学生更有传承的热情。
思政教育的融入,则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文化观,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让学生知道,传承非遗不仅是个人爱好,更是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在学习过程中,给学生讲非遗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讲非遗传承人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的感人故事,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主动承担起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成为新时代优秀的非遗传承人。
通过以图案文化为理论源头、推动传统手工艺活态传承以及“三位一体”育人模式的探索,非遗活化路径在乡村振兴和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乡村,传统手工艺产业蓬勃发展,成了乡村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乡土文化也得到了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生态更繁荣了。育人方面,培养出了一批批有文化底蕴、会实践操作、有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传承人,给非遗传承注入了新鲜血液。
展望未来,非遗活化仍任重道远。乡村振兴领域,要进一步推动非遗和乡村产业深度融合,扩大产业范围,挖掘更多潜在的经济价值。可以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科技手段,搭建非遗产品的线上销售平台,拓宽销售渠道,让乡村的非遗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同时,加强非遗人才的培养,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非遗传承事业,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的动力。
育人环节,不断丰富“三位一体”育人理念,将文化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各阶段,形成文化教育系统课程,并配足培养一批掌握非遗知识并具备传授能力的专业教师。拓展课堂文化突破场域,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培养学生了解世界文化,开拓国际视野,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非遗传承人。
非遗活化的道路是一条任重而道远的探索之路,这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直接体现,也是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要不断推动非遗活化,让古老的非遗焕发新生,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徐晓庆,湖北汽车工业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