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农产品品牌化是撬动产业增值的关键杠杆。当前,我国农产品虽品类丰富,却普遍面临“优质不优价”的困境,其根源在于品牌意识薄弱、品牌建设主体力量薄弱、数字技术应用不足等瓶颈问题。在此背景下,探索以品牌营销赋能农产品价值链升级,对实现农民增收、乡村增效具有迫切现实意义。通过构建农产品品牌营销策略体系,对破解农产品市场化瓶颈提供理论参照与实践范式。
乡村振兴下强化农产品品牌营销的价值
激活乡村产业溢价能力。农产品品牌营销的核心价值在于彻底扭转传统农业“增产不增收”的恶性循环。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以小农分散经营为主,缺乏统一标准,导致优质农产品陷入低价竞争的泥潭。品牌化通过构建质量认证体系,有助于重塑农产品价值链。以“南县稻虾米”为例,其融入洞庭湖湿地文化,打造“生态米宴”IP,使产品单价达普通大米5倍以上,综合产值突破160亿元。品牌溢价不仅直接反哺农民收入,更吸引资本下乡投入冷链物流、分拣中心等基础设施,形成正向循环,从根本上破解“谷贱伤农”的历史命题。
重构乡村数字化发展生态。品牌营销是激活乡村数字生产力的关键枢纽。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农产品“出村进城”长期受制于信息不对称。品牌化营销应以数字化平台为支点,构建全域流通网络。具体而言,抖音“乡村计划”活动通过流量倾斜,帮助农户建立直播矩阵。微信推客体系的分级佣金模式,吸引草根推客参与“中国优品推荐官计划”,实现社交裂变传播。诸多实践不仅缩短流通链条,更催生“新农人”群体崛起。更深层次上,品牌驱动的数字化改造倒逼供应链升级,真正使品牌营销由此成为城乡要素高效流动的“路由器”,为乡村注入可持续的数字基因。
推动三产融合与治理现代化。农产品品牌营销超越经济范畴,是激发乡村内生发展动能的战略抓手。传统乡村产业依赖资源消耗与政策输血,品牌化通过产业链延伸,构建自我造血系统。在发展实践当中,农产品品牌营销过程重塑了乡村治理逻辑,农民通过合作社参与品牌运营,从生产者升级为利益共同体。电商平台企业则提供技术赋能,多元协同治理模式将分散的资源整合为品牌资产,使乡村从被动扶持对象转变为主动创新主体,最终实现产业增值发展。
乡村振兴下的农产品品牌营销的创新模式
全民分销型。全民分销模式的核心在于将传统农产品销售链条重构为“去中心化”的社交网络,通过激励机制激活个体传播动能。以“中国优品推荐官”计划为例,该计划由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联合微信生态推出,构建了阶梯式分佣体系,设置不同推荐官等级,依据团队销售额提供最高不同佣金比例,极大激发草根群体参与热情。该模式打造了轻量化创业入口,用户仅需通过微信小程序、朋友圈即可一键分享精选农产品,大幅降低创业门槛。与此同时,该模式建立了全链路赋能机制,由平台提供全周期支持,并依托国家级媒体公信力为产品背书,解决消费者信任难题。该模式直击农产品“优质难优价”的核心痛点,显著压缩中间环节利润损耗,目前已形成覆盖全国的私域流量矩阵,实现了“裂变式传播”。
平台赋能型。平台赋能模式本质是通过技术下沉,破解农企“有货无术”的数字化困境。无锡市政府联合抖音开展的“乡村计划”活动是典型实践,首先通过流量倾斜激活市场潜能,抖音平台对参与农企提供专属曝光资源,对实现“次日达”的店铺增加推流权重,通过算法优化精准匹配消费需求。其次,MCN代运营填补能力短板,针对农户缺乏直播技能的问题,平台 联合专业机构提供账号搭建等全案服务。最后,进一步通过开展校企合作构建人才蓄水池,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与合作社签订协议,学生团队为品牌提供内容制作支持,解决农产品“品牌叙事薄弱”问题。这一模式的价值不仅在于短期销量跃升,更在于培育了“新农人”,让农民转向“靠数据吃饭”,真正提升数字营销能力。
文旅融合型。文旅融合模式通过场景重构,将农产品从功能消费品升维为文化体验载体,创新设计“线下体验+线上传播”双轮驱动的业态体系。在实体层面,打造沉浸式消费场景,使地域文化可视可感。在虚拟层面,构建全网域传播势能。诸如“美食+文化+音乐”等模式的多维联动,成功将单一农产品转化为三产融合枢纽,同时可以吸引投资建设冷链基地,延长产业链条。用互联网思维重构农业价值,消费者通过短视频直播参与农产品生产,在情感互动中建立品牌忠诚,使传统农产品消费升级为“品文化”的生活方式,实现文旅融合发展目标,助力特色农产品营销。
乡村振兴下农产品品牌营销策略体系构建
强化制度保护,筑牢农产品品牌价值根基。农产品全域品牌战略的核心在于构建分级体系,形成品牌协同赋能矩阵。分级模式既突出了区域特色,又扶持农产品企业打造子品牌,形成“区域背书—企业运营—产品创新”的闭环。与此同时,农产品品牌价值的可持续性依赖制度保障,要明确品牌准入退出机制,要求企业须取得绿色认证或地理标志,并建立全生命周期动态监管体系,对质量不达标等主体撤销授权。更为关键的是,立法实践需升级至全国层面,建立统一的农产品追溯平台,解决区域假冒伪劣泛滥等问题,真正筑牢农产品品牌信任根基。
探索数智化渠道革新,打通产销融合链路。数智化渠道的核心是破解农产品“出村最初一公里”与“进城‘最后一公里’”。要基于政策驱动电商下沉,通过改造商贸设施、发展“交商邮供”村级综合服务站,推动物流网络向乡镇渗透,支持“电商+寄递物流”模式,缩短流通链条。要探索“供销社+农户+基地”联动打造时令爆款,通过果园实景直播展示生产环境。在微信生态,可以借鉴拼多多“多多好特产”的社群分佣机制,鼓励草根推客裂变传播农产品。可以通过MCN培训提升农户内容创作能力,将地域文化转化为流量密码。基于此,核心在于以政策补齐基建短板,以私域沉淀用户价值,最终实现“产销精准对接、农旅双向赋能”的可持续增长。
推动产业链深度融合,横向激活三产联动。产业链深度融合的核心在于打破传统农业营销的单一路径,通过高附加值产品开发,构建“接二连三”的产业生态。纵向延伸聚焦初级农产品向精深加工跃升,构建“深加工反哺种植端”的普惠逻辑。横向融合则通过场景重构激活乡村多元价值,将农业生态资源转化为沉浸式消费场景。与此同时,广大农村地区可以借力“非遗直播”,由身着特色地方服饰的主播推介产品,将农耕文化与现代流量结合,培育出“一村一网红”的乡土IP矩阵。由此可见,通过纵向延伸提升农产品商品化率,横向融合拓展乡村功能边界,可以协同构成“农业工业化、产区景区化”的振兴路径。
强化组织政策保障,打造数字人才梯队。产业链融合的可持续性依赖主体赋能与制度供给的双重保障,需破解人才短缺等政策瓶颈问题。要探索构建“数字新农人孵化体系”,培育专业化助农团队。要为农户提供直播技巧培训,推动“手机成新农具、数据成新农资”。政策支撑则需强化财税激励,定向支持冷链物流基建。要同步推行税收减免,对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减免增值税,对参与“有机认证”主体补贴检测费用,并通过立法保护地理标志,形成“基金撬动+税惠引导+产权保护”的政策闭环。通过不断强化政策支撑,打造现代农产品营销数字人才团队,夯实农产品营销的基础,适应当前互联网数字经济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农产品品牌营销是乡村振兴从资源禀赋向经济动能转化的重要引擎。随着区块链溯源、AI分选等技术普及,消费者对绿色健康产品需求也在不断升级,农产品品牌建设需进一步强化,推动科技赋能,实现多方协同,将“深闺好物”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持久动力,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作者:王彦,郑州工程技术学院传媒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