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乡村振兴的壮阔征程中,青年大学生正以知识为犁、以担当为锄,在广袤田野间书写着新时代的青春篇章。他们作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正以知识报国、躬身实践诠释着时代赋予的使命担当。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全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已超1200万,其中“90后”“00后”占比显著提升,成为推动乡村产业升级、技术革新、业态创新的“先锋队”。他们将人工智能、直播电商、生态农业等新技术、新视野融入乡村大地,催生出“数字乡村”“田园综合体”等新业态,为传统农业注入创新活力。
2024年,全国共选派4.3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帮扶乡村振兴等服务。这些青年以“支教”点亮乡村教育希望,以“支农”推动农业技术革新,以“支医”守护乡村健康防线,以“帮扶”助力产业振兴,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从城市社区到乡村沃野,越来越多的青年大学生选择扎根基层、服务“三农”。他们在实践中锤炼本领,在奉献中收获成长,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他们在广袤田野间播撒希望,在乡村振兴中书写无悔青春,成为新时代青年“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的生动注脚。
时代塑造青年。时代发展深刻影响着青年的成长轨迹,时代环境为青年成长成才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社会土壤。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前列、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当代中国青年不仅在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创新创业生态培育、国际交流通道拓展等方面获得系统性保障,更在价值观念、精神气质、行为方式上展现出与现代化进程同频共振的鲜明特质,已然成长为以自信姿态参与全球治理、以开放胸怀拥抱世界文明、以创新思维引领时代潮流的一代。
青年创造时代。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织的历史坐标中,中国青年群体正以蓬勃朝气、创新锐气、进取勇气、担当志气,汇聚成创造时代的不竭动力。他们以数字原住民的敏锐捕捉科技变革的浪潮,以跨界融合的智慧、开放包容的胸怀,用青春活力为时代发展注入源头活水,用奋发担当为民族复兴增添青春底色。青年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引领时代风潮的先锋力量。
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青年大学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从青藏高原东麓湟水谷地的返乡学子陈怡君科技兴农实践,到广州增城竹坑村“90后”女书记张柳青扎根革命老区,再到湖南郴州北湖区华塘镇三合村的“农二代”骆雨……这些鲜活的案例印证,当代青年正以思想活跃之智、创新锐意之勇、担当作为之志,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书写着青春篇章。他们不仅是政策落地的“助推器”、产业转型的“先行者”,更是科技兴农的“实践者”、文化传承的“守护者”。这既是青年对时代的最好回应,更是时代对青年的最好期许。
忙碌于乡间田野的青年志愿者、扎根于基层一线的大学生村官、支援边疆教育的青年教师、助力乡村科技创新的青年技术人才……这些新时代青年学子自觉担负起乡村振兴的新使命。然而,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部分青年因缺乏“紧日子”淬炼、“苦日子”磨砺、“难日子”考验,在面对现实压力与心理落差时,容易出现焦虑内耗、消极逃避的心态。这既是成长中的阵痛,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育人课题。
必须坚持党建引领的政治逻辑。在乡村振兴实践中,高校基层党组织应与乡村党组织建立“结对共建”机制,通过资源联用、党员联学、活动联办、人才联育等方式,不断促进双方优势互补、工作互动、双向共赢。具体而言,要建立校地联合党委,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将乡村振兴战略纳入高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计划。高校应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开展党组织结对工作,不断加强村党支部标准化建设,选派驻村干部,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同时,高校也要创新“党建+项目”工作模式,将大学生实践团队与乡村党支部结对,在产业规划、文化传承、生态治理等具体项目中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实现“党建红”与“乡村绿”的深度融合。
必须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共生体系。乡村振兴作为战略工程,要激活多维资源,共同助力乡村振兴。高校应立足学科优势,构建“需求对接—项目实施—成果转化”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开设“乡村振兴大讲堂”,邀请基层干部、农业专家、致富带头人现身说法,让青年学子深刻理解乡村振兴的战略意义。在农业科技领域,将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乡村生产力;在文化传承方面,应组织师生深入乡村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数字化手段建立文化基因库,同时开发文创产品实现文化价值的经济转化;在人才培养层面,要建立“双导师制”,由高校教师和乡村能人共同指导学生,在田间地头开设“移动课堂”,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同时,高校也需要联合政府、社会多方资源,共同建立良好的项目验收与成效评估体系,保障高校师生在服务乡村振兴中既有实践收获又有成果产出,切实赋能乡村建设,实现服务乡村振兴目标与成效的统一。
必须培育青年学子的主体性意识。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乡村振兴实践正是培养青年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的生动课堂。要引导青年大学生实现从“被动参与”到“主动担当”的转变。高校应聚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核心命题,重新构建服务乡村振兴的课程体系,将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制定具体的青年大学生乡村实践行动方案,确保育人方向与乡村需求有效契合。通过系统开展乡村振兴政策解读、生态理念阐释、时代背景剖析等专题教育,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观念入脑入心。让青年大学生在服务乡村中深化对“劳动创造价值、奋斗成就人生”的深层认知,为乡村振兴注入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温度的青春动能。
必须完善校地协同的长效机制。在服务乡村振兴过程中,需要高校主管部门及地方政府联动。从假期社会实践、研学活动,到各类大学生志愿行动,都需要地方政府、高校及乡村基层多方协同设计。通过开发多样化的乡村振兴志愿项目,为大学生提供更丰富规范的实践机会与更广阔的参与渠道,进而系统构建政府引导、高校赋能、乡村受益的立体化志愿体系,推动青年在服务乡村中实现个人成长与社会价值的双提升。省级教育部门统筹规划,制定大学生乡村振兴实践的总体方案;市级教育部门协调资源,搭建校地合作平台;县级教育部门具体实施,负责实践基地的建设与管理。高校不断完善规章制度,推动大学生参加乡村活动向稳定化、常态化发展,为其提供长期制度保障,将乡村振兴实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乡村振兴,核心在人。当前,农村发展正处于产业升级、技术革新、治理创新的关键期,对具备专业知识、创新视野的青年人才需求尤为迫切。从田间地头的农业科技推广到乡村教育的师资补充,从基层医疗的卫生服务到乡村治理的数字赋能,青年人才的加入正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不可或缺的“源头活水”。扎实推进“三支一扶”计划、科技特派员制度、特岗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深入实施乡村巾帼追梦人计划与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持续完善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这些系统性政策举措正构筑起青年大学生投身乡村振兴的坚实制度框架,为青年人才下乡、返乡、兴乡开辟了清晰路径并提供了制度保障。为促成这种“双向奔赴”,需从三方面发力:一是畅通城乡人才流动通道,既吸引“原乡人”回归,更留住“外乡人”扎根;二是创新技术转化机制,推动青年群体的创新思维与硬核技术在田间地头落地生根,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三是构建全链条服务平台,为青年提供从就业创业到成长成才的全周期支持,助力其在逐梦乡村中实现自我价值,在振兴乡村中成就人生理想。
乡村振兴的复杂性,要求青年具备真本领。这需要青年大学生既“向下扎根”,在基层实践中积累经验,又“向上生长”,持续更新知识体系。乡村振兴不是“打卡式”的短期参与,而是需要持续投入的事业。青年可以成为产业转型的“技术员”,在智慧农业、电商助农中推动效率提升;可以成为文化传承的“守护者”,通过数字化手段让非遗技艺、乡土文化重获新生;可以成为生态治理的“实践者”,运用绿色技术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这都需要广大青年大学生扎根田间地头、村头巷尾,用具体工作践行伟大誓言。
当青年将专业所学融入乡村需求,在产业升级中发挥技术优势,在文化传承中创新表达方式,在生态治理中推广绿色理念,这种“双向赋能”不仅推动乡村发展,也成就青年自身。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需要一代又一代青年用持续的行动书写。当青年不再将乡村视为“他者”,而是作为自身成长的沃土;当乡村不再将青年视为“过客”,而是作为长期发展的伙伴,这种深度的连接才会真正形成。这正是乡村振兴最深厚的底气,也是青年最该有的担当——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具体的行动;不是短暂的参与,而是长期的坚守。
(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郑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