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演进过程中,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跃迁都影响着教育发展的路径。近年来,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呈现井喷式发展,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多模态生成技术日趋成熟,为地方高校美育教学改革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与澎湃动力。而在艺术实践领域,AIGC不仅降低了艺术创作的技术门槛,提升了美育资源的生成与传播效能,更使艺术经验的范畴得以深化拓展。基于此,AIGC赋能地方高校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便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广阔前景,AIGC为二者之间搭建起一座数字桥梁:一方面,AIGC促使美育教学从封闭的教室空间走向广袤的乡土现场,从而响应了乡村振兴战略中对乡土文化深度挖掘与创新转化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在高校美育教学创新实践中,可依托AIGC开展教学体系改革、产教融合实践、构建可持续的多元主体赋能系统等方式探索美育教学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创新路径。
具体而言,AIGC赋能高校美育和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催生了协同创新的新范式,其赋能增效的实现途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AIGC技术有助于推动以乡村振兴为现实目的的高校美育教学改革。地方高校可依托AIGC技术,开设“AIGC赋能乡土文化创新”的跨学科融合课程,旨在从知识内容、教学方法、实践路径等方面开展对美育教学体系的系统性论证与重构,以期突破传统美育课程侧重经典艺术赏析与艺术理论讲授的局限。课程特色即是AIGC赋能乡土文化创新,具体实现路径则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技术与艺术创作进行深度融合,最终形成集艺术创作、文化传承与技术创新三位一体的美育教学模式,从而实现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实践路径的整体性改革。而在具体的美育课改实施过程中,课程应将“乡土艺术理论与赏析”自然地纳入美育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并在实践环节以非遗为创研对象,通过设置“AIGC赋能非遗传统创新”专题实践模块,指导学生依托AIGC技术对地方剪纸、刺绣、织染等手工艺品的视觉元素、构图法则与文化符号等进行有效分析与提取,并通过组织头脑风暴、解读文化意涵、研讨形式创新方案等方式调动学生的设计思维,最终在实践环节落实参数调整、元素融合与符号变形等综合设计处理方法,创作出既延续传统美学基因又具备现代设计语言的新形式。这一实践过程不仅强化了学生对AIGC技术的应用实践能力,更加深其对乡土文化的情感认同,提升了学生的智能学力、审美能力与创新意识。
与此同时,这类美育课程的课程目标需围绕美育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目标进行调整,并致力通过课程建设打造“高校—乡村”美育实践共同体,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机制实施教学活动:一方面,依托AIGC工具搭建虚拟协作平台,高校师生与非遗传承人实现资源共享、实时协作与联合创作;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定期驻村展开美育实践,使其在乡村语境中感受乡土气息与民俗价值,从而完成美育课堂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向“实践赋能”的教学转型。此外,为保障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还应配套组建“双导师制”教学团队,由高校教师负责传授艺术理论知识与AIGC技术原理,由扎根乡村的非遗传承人负责文化解读与实践指导,确保美育创新实践始终植根于乡土本源。与之相对应,教学评价体系改革也应从以单一评价方式转向多维度、过程性与综合性的考核,创设涵盖文化理解深度、艺术创新力度、市场接受度等多维能力考评的评价体系。
其次,AIGC技术赋能下的地方高校正日渐成为活化乡土文化、推动乡村振兴的领航人。具体而言,通过系统性地运用数字技术手段,地方高校师生不仅能够精准识别、系统整理濒临遗忘的乡土文化记忆,并经艺术化加工,可将其重塑为当代民众易于理解与接受的文化符号,直至锻造出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数字文化IP。德国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书中指出,技术复制手段使艺术品从传统的仪式语境中解放出来,艺术品虽然失去了独有“灵韵”,然其却为大众所共享。而在数智时代,AIGC技术正以其更加高效能、低成本的复制能力,将乡土文化从封闭的地域限制和物理形态中解放出来,转化为可广泛传播、可动态交互的数字内容,不仅实现了文化资源的开放性、平等性获取,更为其注入可持续创新的内在动力。
具体而言,地方高校可与乡村依托AIGC技术合作开展“创新视觉乡村”“体验交互民间”等文化振兴类项目,拓宽大众体验乡土文化的新途径。在具体的实践探索中,高校师生可依托AIGC技术手段深度挖掘、整理边缘性的乡土文化遗产,并借助自然语言处理和大模型文本生成技术,将散落于口述史、地方志和乡民集体记忆中的民间碎片有规律地进行整合、转译并创造性处理,归纳形成当代文化语境中可被广泛理解、传播和再创作的叙事文本,再依托AIGC视觉艺术创新方式,将这些文化事项转化为具有高辨识度的视觉意象,进而衍生出兼具民间性、创新性、艺术性、时代性的动漫IP、短视频内容与沉浸式文旅体验项目。需要明确的是,这类文化振兴项目通常采用“文化挖掘—数字转化—产品研发—媒体推广”的研发-运作模式,而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提升了乡土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的效率,也进一步加固了地方高校与乡村之间的稳定关系:地方高校美育教学凭借数智资源赋能乡村建设,乡村则以其自身的文化优势反哺教学与研究,从而形成互利共赢、协同创新的合作生态。
若要实现AIGC赋能地方高校美育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的可持续目标,不仅要依赖技术层面的支持,还应建立一个涵盖政府、高校、企业与乡村等多方主体协同参与、利益共享与能力共建的运作体系,即创设“政—校—企—村”四方联动的机制,且要明晰各方职能与协作路径。其中,地方政府不仅要提供政策和资金的支持,更要扮演平台搭建者、关系协调者和制度保障者,不仅要制定有利于数智文化创新和乡土文化价值转化的政策,还要为多方合作提供稳定的制度环境;地方高校应充分发挥其科研与育人功能,不仅要提供前沿的AIGC技术工具与研发支持,且要根据时代发展动向培育跨学科人才,推动学术研究与实践应用深度融合,确保乡土文化内容与形式创新理念始终契合社会发展;企业则需积极发挥其在市场洞察、产品研发与运营推广等方面的优势,促进数字文化IP的产业化发展,通过拓宽多元营销渠道,提升项目可行性和市场竞争力,最终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乡村作为乡土文化的载体和乡村振兴的主体,也应及时调整自身所处的位置,积极主动参与文化挖掘、内容生成、产品转化、推广宣传的全过程,以确保乡土文化资源的真实性、话语的主体性和创新的地域性,使之真正成为乡土文化表达和创新实践的主人。
AIGC视域下地方高校美育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实践,正在中国的美丽乡村绘制一幅数字时代的新画卷。在这幅徐徐展开的壮阔图景中,地方高校和乡村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地方高校不再仅仅是对国家政策或数字革命的被动回应者,而是依托AIGC技术,主动参与到乡土文化资源的挖掘、传播与创新转化过程中,成为乡村美学价值体系的重塑者和乡村振兴的引领者;乡村也在AIGC技术支持下不断焕发出新质生产力,逐渐成为文化生产的主体;技术也不再是冷冰冰的人为操作工具,而是演变为承载情感记忆、衔接传统与未来的数字桥梁。当地方高校的教育智慧与数智技术的潜力在中国的乡土大地上相遇,其所生成的不仅仅是一条美育教学改革的路径,更是一幅乡村振兴的数字化图景。
作者:青岛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王雅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