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对乡村人居环境、产业空间、文化场景的优化提出迫切需求,而环境设计是激活乡村资源、提升乡村品质的关键力量。探索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与乡村振兴的融合路径,通过革新教学理念、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环节,培养兼具专业能力与乡村情怀的设计人才,对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为使乡村振兴理念深度融入环境设计专业教学,首先需要对课程知识体系进行系统性革新,打破传统教学中重城市设计、轻乡村实践的局限。在《环境设计场地设计(1)》《环境设计场地设计(2)》《环境设计初步》等核心课程中,主动嵌入与农业、乡村相关的知识内容。比如在景观设计模块,增加乡村生态沟渠规划、农田防护林体系设计、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区的景观化改造等内容,讲解如何通过植物配置、地形塑造等设计手法,兼顾农业生产与生态景观功能;在室内设计教学中,融入乡村民居的通风采光优化、农业生产工具收纳空间设计、乡土材料的现代加工与应用技巧。开设《乡村环境设计》《乡村民居建筑改造》等专业方向课程,从政策解读、案例分析、理论构建等层面,为学生搭建“设计+农业”的知识桥梁,让学生在掌握专业设计技能的同时,同步理解乡村农业生产规律、生态保护要求与产业发展逻辑。
知识的落地离不开实践支撑,增设多元化、沉浸式的农业实践环节至关重要。学院与周边乡镇的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乡村振兴示范村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将实践课堂直接搬到田间地头。组织学生参与春耕播种、夏季作物养护、秋季丰收晾晒、冬季农田设施维护等完整农事流程,促使其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复杂性与辛劳,打破对乡村的刻板印象;安排学生协助乡村开展基础环境调研,用测绘工具记录村落的空间布局、民居分布、公共设施(如戏台、水井、晒谷场)的位置与使用状况,标注出农田灌溉设施不足、农产品仓储空间缺乏、乡村公共空间利用率低等实际问题。邀请乡村干部、农业技术人员、资深村民走进课堂,以专题讲座、案例分享、座谈交流的形式,向学生讲述乡村发展中遇到的真实困境,比如如何解决大棚种植的通风与温控矛盾、如何利用闲置农房发展乡村民宿、如何设计既实用又符合村民习惯的公共活动空间等,让学生直观触摸乡村痛点。
理论和实践的深度融合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将专业学习重心向乡村倾斜。在课程设计和实训作业中,学生不再局限于虚构城市商业项目,而是聚焦乡村实际需求,尝试用环境设计专业方法提出解决方案。例如针对农产品晾晒难题,设计兼具晾晒仓储与临时集会功能的乡村广场;针对乡村民宿同质化问题,运用乡土材料与传统工艺打造特色客房空间;针对农田与村落衔接问题,规划生态化的田间步道与休憩节点。在此过程中,学生可扎实构建“设计+农业”复合型知识结构,逐步培养发现分析和解决乡村实际问题的专业能力,真正树立用设计服务“三农”的职业理念,为投身乡村环境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能力基础与思想根基。
引导学生挖掘乡村文化内核,需从多维度展开且要深入细节。学生可通过翻阅乡镇档案室的地方志、村史资料,梳理村落的建村渊源、家族迁徙脉络以及曾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厘清村落发展的时间线索。同时,多次走访村里的高龄长者与非遗传承人,在促膝长谈中收集民间故事、传统习俗的细节,比如节庆活动的流程、传统仪式的象征意义;参与乡村的民俗活动,如端午包粽子、中秋赏月、春节舞龙舞狮等,亲身感受民俗文化的鲜活魅力,精准捕捉如独特的图腾纹样、传统服饰的色彩搭配、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等文化符号。
在村史馆设计中,要巧妙融合文化元素与现代展示手段。采用村落中废弃的老木料、旧砖瓦搭建展陈框架,用传统榫卯工艺制作展柜,让展陈空间本身充满乡土气息。设置多媒体投影区域,循环播放通过老照片修复、动画制作而成的村落历史场景,如过去的农耕劳作画面、市集热闹景象;开辟实物陈列区,摆放收集而来的传统农具、生活用品、手工艺成品,旁边附上详细的文字说明,介绍其用途与历史背景。另外,将长者讲述的村落故事录制为音频,参观者扫描展品旁的二维码,就能收听这些充满温度的口述历史,全方位展现村子的过去与现在。
根据搜集内容,乡村商业街设计时要深度融入当地特色文化元素,打造独特文化氛围。在商业街地面进行铺装时将当地传统刺绣、剪纸经典纹样转化成铺装图案,让行人在行走中感受文化韵味;设计路灯时借鉴传统农具的造型搭配暖黄色灯光夜晚点亮,兼具实用性与文化感。在商业街两侧建筑立面装饰采用当地石雕、木雕工艺雕刻民俗故事、历史传说场景。在商业街中间设置小型文化展示区,定期举办传统手工艺制作展示活动,如竹编、陶艺制作等,让游客购物的同时,近距离感受乡村文化魅力,实现文化传承与商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为使项目式教学真正扎根乡村振兴实践,高校需主动对接地方资源,深度绑定真实乡村项目。依托“双百行动”“校地共建乡村振兴示范村”等政策契机,与乡镇政府、乡村合作社签订合作协议,将《环境设计初步2》《乡村民居建筑改造》《乡村环境设计》等课程内容与具体乡村项目直接挂钩。这些项目既可以是村落公共空间改造,如村口广场升级、乡村文化长廊建设、村民活动中心翻新;也可以是产业配套设施设计,如特色农产品展销空间规划、乡村民宿庭院景观打造、农田观光步道优化,甚至包括乡村环境微更新,如污水排放系统改造、闲置农房功能性重塑等,让学生从课程初期就进入“真项目、真场景、真需求”的实战语境。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需完全遵循行业标准的设计流程展开教学。首先组织学生深入项目所在乡村,结合前期踏勘与村民访谈,梳理需求清单,明确项目核心目标与现实约束条件。如建设预算、乡土材料可用性、村民生活习惯适配性等;随后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方案设计,从概念构思、草图绘制到CAD施工图绘制、SU模型搭建、PS效果表现,每个环节都邀请企业设计师、乡村规划师担任校外导师,通过线上指导、现场驻点辅导等方式,针对性解决学生在设计中遇到的难题。比如如何平衡乡土元素与现代设计美学、如何在有限预算内实现功能优化、如何协调不同村民的需求差异等。
项目中期,安排学生向乡村干部、村民代表进行方案汇报,根据反馈意见反复修改设计;后期则组织学生参与项目施工对接,协助施工方理解设计意图,处理现场突发的设计问题,如施工材料替换、工艺优化等。这种全流程参与模式,可使学生跳出课堂“虚构命题+理想设计”的局限,直面乡村项目中的复杂现实。比如,部分村民对设计方案的不理解需要耐心沟通,预算不足要求设计方案反复精简,乡土材料的施工工艺需要重新学习适配。
通过实战训练,学生不仅能熟练掌握专业软件操作、方案设计、图纸绘制等核心技能,更能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与沟通协调能力。当看到自己的设计方案从图纸变为乡村的真实场景,感受到村民对改造后环境的认可,学生能切实体会到环境设计的社会价值,这种专业认同感与责任感的提升,远比单纯的课堂理论讲授更有感染力,也为他们今后投身乡村环境设计行业积累了宝贵的实战经验,有助于其真正实现在项目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构建“校、乡、企”三方联动的课程师资结构,要打破高校单一师资体系局限,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教学团队。高校可以邀请乡村一线工作者加入教学工作,如长期扎根乡村的村干部、熟悉本地风土人情的文化传承人、从事农业生产的种植大户。他们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享等形式向学生讲解乡村治理实际问题、村民对空间环境真实诉求。例如,如何平衡老村落保护与新设施建设、不同年龄段村民对公共活动空间差异化需求。同时,联合乡村建设领域相关企业,引入有丰富项目经验的设计师和工程师担任校外导师。这些企业导师结合自身参与的乡村民宿改造及村落景观提升等案例,拆解设计方案从构思到落地的完整流程,讲解应对施工中材料短缺、成本控制、村民意见协调等现实挑战的方法,使学生接触到课堂之外的实战知识。
三方资源要建立常态化的对接机制,确保教学内容和乡村实际需求紧密贴合。乡村可以定期向高校和企业反馈发展中的设计缺口。如农产品仓储空间不足、乡村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闲置农房改造缺乏方向等情况,这些需求能直接转化为高校的课程设计课题及企业的潜在项目。企业要发挥资源整合优势,为教学提供实地实践场景和技术支持,例如开放正在施工的乡村项目现场,让学生近距离观察乡土材料施工工艺,或者提供设计软件的企业版授权与操作培训,帮助学生掌握行业主流工具。高校依据乡村需求和企业资源,动态调整课程模块,比如在毕业设计项目设计中实行多专业联合设计,项目设计中增加农产品展销空间设计、乡村物流站点规划等内容,让学生所学始终和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保持同频共振。
联动模式能够为学生搭建从学习到就业的顺畅通道。在大学生综合实训实践中,学生可以参与校乡企合作的真实项目。例如,协助企业完成乡村文化广场的初步方案设计,或为村落绘制环境改造测绘图等。这些实践经历不但能丰富学生的作品集,还能让他们提前适应行业的工作节奏。企业在项目合作过程中发掘优秀学生并提供实习岗位或直接录用,以此解决学生就业难题;乡村依靠高校设计智慧及企业执行力,高效推进环境改造相关项目,就像三方合作完成乡村商业街设计,既融入当地独特文化元素,又符合商业运营实际需求,切实实现教学、实践、就业与乡村发展多方共赢局面,使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成为助力乡村振兴重要支撑力量。
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借助理念融入、挖掘文化、项目教学及校企联动等途径,达成了教学和乡村振兴实践的深度融合。这一探索革新了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打破了城乡设计教育之间的壁垒,更培养出能够扎根乡村、服务乡村的设计力量。未来要进一步深化校地间的协同合作,持续优化教学机制,让环境设计更好地成为激活乡村活力、传承乡村文脉、推动乡村振兴的专业支撑,实现教育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作者:陈凌,武汉设计工程学院环境设计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