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背景下,乡村人才振兴已然成为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所在。当前,我国乡村人才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素质偏低等问题依然突出,尤其是青年人才流失严重,严重制约了乡村产业的创新发展。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第五号公报统计,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中,高中或中专程度的比重为7.1%,大专及以上程度的比重为1.2%,而具备专业技能以及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稀缺。与此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乡村“空心化”现象日益严重,青年人才向城市单向流动的趋势未得到根本扭转。因此,构建乡村人才振兴的引才-育才-留才-用才协同驱动机制,成为破解乡村人才困境、激发乡村发展活力的迫切需求。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进入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人才供求矛盾将更加凸显。在此背景下,人才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其数量、质量和结构都直接影响乡村各项产业发展的竞争力。首先,人才振兴是破解“三农”问题的关键。“三农”问题的根源之一就是人才结构性短缺问题,而通过引进、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乡村治理人才,可以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智力支撑。其次,乡村人才振兴是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重要途径。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壮大乡村人才队伍”,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实用人才已超2300万人,吸引了大量城市资本、技术和信息等要素流入,许多地方已经形成了城乡互补、协同发展的新格局,为乡村振兴各项事业的深层次发展带来了各种新的活力。再次,人才振兴是守护乡村文化的重要保障。各型各类人才是乡村文化的传承者、挖掘者和弘扬者,其直接关系着乡村传统文化能否推动乡村人文创新发展,能否增强乡村文化软实力,能否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此外,人才振兴还是促进地方治理能力提升、实现治理体系改革重要基础。人才是第一资源,通过培养、引进一批高素质的乡村治理人才,能够从各方面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促进乡村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因此,新时代乡村人才振兴不仅关乎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更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和民族复兴大业。
实现乡村人才振兴的理论逻辑及现实困境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迫切需要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人才,为此,就必须构建政策、市场、技术三位一体的协同驱动体系,促使人才能够“引进来,走出去”。政策层面,需要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或是激励机制,引导各类型人才向乡村流动,如提供住房补贴、创业扶持等;市场层面,需要通过完善乡村人才市场体系,促进人才供需对接,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技术层面,随着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发展,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既可以运用在乡村产业振兴上,又能够使之于提升乡村人才培养使用的精准性上,必须深度结合。
乡村人才振兴事关重大,但由于乡村地理位置、经济水平及基础设施等条件的特殊性,其仍存在人才结构失衡、数量流失严重和政策支持不足等问题。一是引才难度大。相对城市而言,乡村经济条件相对落后,许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往往难以吸引高素质人才。二是育才体系不健全。大部分乡村所拥有的教育资源有限,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不完善,难以满足人才成长的学习需求。三是留才机制不完善。部分乡村的发展机会十分有限,职业发展通道不畅,导致乡村人才流失严重。四是用才效能不高。许多乡村存在“重引进、轻使用”的现象,人才潜能未得到充分发挥。此外,许多乡村还面临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等具体问题,信息化水平较低,未能充分提升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效率。上述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形成了对乡村人才振兴的现实阻碍,亟需重视和解决。
乡村人才振兴的引才-育才-留才-用才协同驱动机制
精准引才是乡村人才振兴的首要任务。新时代下,乡村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人才短缺是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精准引才能够为乡村注入新鲜血液,带来先进的经验,推动乡村产业升级。因此,必须通过拓宽引才渠道、优化引才环境等全方位措施,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投身乡村建设。一方面,要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建立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引才机制,例如,与高校共建乡村发展研究院,开展定向人才培养,直接引入高校的专业人才,借助高校的科研力量为乡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另一方面,要完善乡村人才引进政策,提供住房补贴、创业扶持等优惠政策,降低人才流入成本,同时,还可以设立人才引进专项资金,对重点领域急需人才给予额外补贴,以增强乡村对人才的吸引力。此外,要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如改善乡村交通、通信条件,建设文化活动中心等,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让人才在乡村能够安心定居,减少后顾之忧。
系统育才是乡村人才振兴的关键环节。乡村人才的培养是长期且系统的工程,乡村的产业多样性决定了人才需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因此,需要根据乡村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提高人才的适用性,通过完善职业教育、技能培训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和校企合作等措施,提升乡村人才的综合素质。一方面,要整合乡村教育资源,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针对农业技术、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领域,满足乡村不同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立校企合作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比如农业企业与高校合作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参与实际生产,通过亲身体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要注重培养乡村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鼓励他们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定期举办创新创业大赛,提供创业指导或是资金支持,激发乡村人才的创新创业热情,为乡村发展创造新的机遇。
高效留才是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保障。人才留得住,乡村发展才有持续动力。相对城市而言,乡村在生活条件、发展机会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留住人才上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高效留才能够稳定乡村人才队伍,避免人才的流失,为乡村的长期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为此,要通过强化保障措施、激发人才活力等措施,稳定乡村人才队伍。一方面,要完善乡村人才激励机制,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以及职业发展机会,建立人才晋升通道,让人才看到发展前景,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加强乡村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建设,解决他们在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后顾之忧,例如建设人才公寓,提供医疗补贴,协调解决子女入学问题,让人才在乡村能够享受到与城市相近的生活保障。此外,要注重营造尊重人才、关爱人才的良好氛围,增强乡村人才的归属感,让人才感受到乡村的温暖,从而更加愿意留在乡村发展。
科学用才是乡村人才振兴的最终目标。只有做到人岗相适、才尽其用,才能充分发挥乡村人才的优势。乡村的发展需要各类人才在不同岗位上发挥各自的作用,科学用才能够实现人才与岗位的最佳匹配,提高工作质量,推动乡村各项事业的发展。一方面,要根据乡村发展的实际需求,结合人才的专业特长,合理安排工作任务,做到人尽其才,让人才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挥最大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对表现优秀的人才给予表彰,如设立人才贡献奖,给予物质或是精神奖励,激发人才的工作动力。同时,要注重培养乡村人才的团队协作精神,鼓励他们开展跨领域、跨学科的协作研究。例如,可以通过建立项目制、团队制等工作模式,促进人才之间的交流合作,打破学科和领域的界限,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通过设立创新基金、奖励机制等措施,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为乡村发展带来新的思路。
作者:申滢 惠州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