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乡土符号与当代雕塑的跨界融合正重构艺术表达与文化传承路径。它以传统乡土元素为精神内核,运用雕塑的立体语言与空间叙事力,对乡土文化的深层内涵进行当代转译,既传承民间工艺的基因密码,又赋予当代艺术活力,让乡土文化从地域语境中自然生长出先锋艺术特质。这一过程需艺术家深入乡村肌理,从民俗仪式、传统器物、自然景观中提炼文化精髓,并依托文化政策支持与社区参与形成“创作—传播—反馈”的可持续生态。当传统纹样跃上城市广场的不锈钢曲面,民谣旋律转化为互动雕塑的光影韵律,乡土文化与当代艺术达成深度共鸣,实现真正意义的共生共荣。
乡土符号系统:文化基因的立体呈现。乡土符号系统是乡村社会长期演进中形成的独特标识体系,承载着地域文化特质与集体记忆。自然景观构成其生态基底,北方麦浪与南方稻田展现农业文明形态,太行山村依托山地发展林果业体现生存智慧,江南水系串联古桥民居塑造水乡风貌,地域性植被如棕榈、杨树成为乡愁具象。传统建筑是物质载体的重要表征。徽派民居的白墙黛瓦与马头墙设计兼具实用功能与审美意趣,陕北窑洞利用黄土特性实现冬暖夏凉,福建土楼以环形布局强化家族凝聚,岭南祠堂通过建筑装饰彰显宗族权威,均体现人地关系的适应性智慧。民俗文化赋予符号系统精神内涵。春节鞭炮与春联传递团圆期盼,端午龙舟竞渡延续历史记忆;剪纸艺术以图案纹样寄托美好愿景,地方戏曲通过唱腔叙事传承地域故事;景德镇制瓷工艺与蜀锦编织技术,则以手工技艺凝结文化审美,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
乡土符号系统:乡村文明的多维载体。乡土符号系统作为乡村文化延续的核心载体,串联起历史与当下脉络,让地域文化基因在时光流转中持续传承。传统农具如犁耙虽被现代机械取代,仍承载着千年农耕文明的技术智慧,凝结着祖辈对土地的敬畏与情感,成为见证农业文明演进的“活化石”;民间故事通过代际口述传递道德伦理,乡村经典传说维系着尊老敬亲的传统美德,构成乡村社会价值体系的精神基石。这些符号具有强大的身份建构功能,成为个体与地域、群体与文化之间的情感锚点:阳澄湖大闸蟹超越食品属性成为地域文化标识,激发游子对故土的深切眷恋;方言凭借独特的发音韵律与词汇体系,在日常交流中编织起社区的情感联结,让人们获得强烈的归属感;建筑遗存与民俗活动共同构筑起集体记忆“场域”,返乡者通过视听符号触发深层情感共鸣,建立起与故土空间的紧密认同。乡土符号是动态记录社会变迁的“晴雨表”,既保存了乡土符号的核心特质,又注入鲜明的时代特征,形成兼具历史厚重感与当代活力的文化图谱。它既是乡村记忆的载体,也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为乡土文化的当代传承提供鲜活路径。
当代雕塑:空间、材料与观念的多元探索。当代雕塑突破传统单一实体造型桎梏,将艺术表达的重心转向空间关系的深度构建。艺术家通过调控雕塑体量与环境的比例尺度,塑造出虚实交织的多层次空间叙事:大型户外作品以宏大体量呼应山川、旷野等自然尺度,让雕塑成为自然与人文对话的媒介;室内创作通过布局与建筑、家具形成互动关系,营造出沉浸式的特定氛围,使观者从“观看”转向“体验”空间本身。材料创新是当代雕塑艺术表达的重要载体,传统石材、金属、木材等传统材料经工艺革新焕发新表现力,塑料、玻璃纤维、电子元件等新兴材料打破传统雕塑的物质边界,为创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观念表达是当代雕塑的精神内核,使作品超越形式美感的表层,深度介入社会议题与人文思考。艺术家利用废弃材料创作,直观批判环境破坏与资源浪费;融合多元文化元素探讨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身份认同。这种创新实践既延续传统雕塑的物质性,又赋予其当代文化内涵,推动艺术表达向更开放、多元的方向发展。
当代雕塑:科技赋能与多元共生的艺术演进。数字技术正以颠覆性力量重构当代雕塑的创作与传播范式。3D建模与打印技术突破传统工艺对材质、复杂度的限制,实现复杂造型的高效构建,极大拓展了雕塑的形态表达边界;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革新观展模式,通过沉浸式场景与虚实结合的场景呈现,拓展艺术传播维度。文化多元性的深化推动雕塑创作生态的系统性革新:跨文化元素交融催生丰富多元的艺术风格,让当代雕塑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文化包容性;雕塑与绘画、装置、行为艺术等深度耦合,形成“雕塑+”的多维表达体系。公共空间的拓展成为雕塑发展的重要场域,推动其完成从“小众欣赏”到“公共参与”的价值转向。城市公共雕塑融入市民日常生活,既承担着环境美化功能,更成为表达社会价值、记录时代记忆的重要媒介。互动式设计强化了公众参与,触摸式构件与可变形态拉近艺术与大众距离,使审美体验转化为可共享、可传承的集体记忆。这种公共性转向推动雕塑从“精英创作”向“全民共享”的范式转变,在提升城市文化品质的同时,构建起艺术与社会的深度对话机制,形成艺术滋养社会、社会反哺艺术的良性循环。
乡土符号赋能当代雕塑的艺术创新。乡土符号体系为当代雕塑创作注入深厚的文化基因与鲜活的创新灵感,成为其突破传统范式、彰显本土特质的重要源泉。传统剪纸的对称布局与精细纹样被吸纳进三维雕塑语言,实现平面美学向立体空间的自然延伸,全新诠释了剪纸纹样的韵律感与秩序美;民间木雕特有的凿刻肌理与造型技法,为创作者开辟了形式探索的新路径,赋予雕塑作品更强的生命感与动态表现力。这一创作实践突破西方现代主义雕塑单一化的审美模式与创作框架,催生出陕北雄浑、江南柔美等地域特色鲜明的艺术风格,既丰富了当代雕塑的审美谱系,又拓宽了雕塑文化表达的审美维度。更重要的是,乡土文化蕴含的生活智慧、民俗情感与集体记忆,推动艺术家跳出“为形式而形式”的固有框架,转而以日常经验为基点构建更具人文温度的艺术视角。这种思维转向使当代雕塑作品建立起与观者的情感共鸣载体,既坚守乡土文化“源于生活、归于本真”的核心精神,又通过现代雕塑语言焕发时代新生,形成兼具文化厚度、地域特色与时代特征的艺术表达,为当代雕塑的本土化发展提供创新路径。
乡土符号赋能当代雕塑的文化传承。从文化传承维度审视,乡土符号与当代雕塑的融合具有深远意义。现代化进程中,部分乡土文化面临断代危机,雕塑创作通过提炼农耕器具、生活器物等物质载体,将其转化为持久的文化符号。这一实践突破地域局限,借助美术馆、公共空间等平台,让不同背景观众直观感知乡土文化内涵,显著拓展传播广度。二者融合本质是文化基因的跨时空对话:乡土文化积淀的生态智慧与价值理念,同当代艺术思维形成互补——传统器物造型为现代雕塑注入质朴美感,当代手法则赋予传统元素新的表现维度。这种双向互动既激活传统文化当代价值,又为艺术创作提供历史养分。通过艺术重构实现活态传承,依托公共空间拓展传播维度,凭借文化碰撞激发创新动力,最终推动乡土文化创造性发展。其核心在于构建动态文化生态,既保留文化基因原始特质,又通过持续创新维系生命力,为传统文化当代转化提供可延续的实践框架。
乡土符号赋能当代雕塑的社会效能。乡土符号与当代雕塑的融合,正以文化基因的当代转译重构乡村美学体系,为乡村振兴注入创新动能。它以空间叙事重构乡村美学肌理,将废弃农具、传统建筑构件等乡土元素转化为装置艺术语言;以艺术IP激活产业生态链,通过“雕塑+”模式构建多元业态;以文化感知培育精神共同体,邱启敬在蜡梅谷将《山海经》神兽雕塑与野生蜡梅共生,使村民从文化旁观者转变为传承主体,自发组建非遗工坊传承楚式漆艺。这种创作打破传统的“精英主导”模式,建立起开放包容的村民参与机制,村民通过全程介入艺术生产环节,深化对本土文化价值的认知,培育出扎根于乡土的文化自信。以雕塑为核心的公共艺术项目,搭建起乡村代际互动平台,促进不同年龄层居民的协作交流,增强了社区凝聚力,使公共艺术成为乡村文化对话、情感共鸣的鲜活载体。这种“艺术介入乡村”的文化赋能模式,将乡村文化资源转化为可持续的经济动能与发展势能,推动环境美化的“外在改变”与产业升级的“效益提升”,构建了“文化传承”与“当代创新”的动态平衡,使乡土符号在时代语境中焕发新生,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活力与实践动能,推动乡村实现从“物质富裕”到“精神富足”的全面发展。
乡土符号与当代雕塑的跨界融合案例。陈文令的溪岸实践树立了乡土符号与当代雕塑融合的典范。在金谷溪岸艺术公园,其“废墟美学”将闽南古建筑构件——砖石、木雕、石雕重新置入空间,与现代雕塑形成张力对话。荒废水渠被改造为装置艺术长廊,重构乡村叙事脉络。《红色记忆》系列通过夸张变形手法激活集体乡愁,成为代际文化认知的桥梁。青阳溪岸创作延续这一理念:冶铁遗址的粗粝钢铁与传统“出砖入石”工艺碰撞,废弃畜圈转型为复古商业街区;五只铜牛雕塑以戏水姿态凝固千年冶铁文明,与梯田构成大地艺术;天猪茶街将猪圈解构为茶文化空间,鸭棚竹编纹样放大为装置艺术,实现农具向景观的质变。贵州某乡村的雕塑实践同样典型。艺术家挖掘苗族服饰、银饰及建筑特色,采用当地木材石材,简化传统图案为表面装饰,参照建筑比例创造节奏感强烈的形态。作品聚焦生活场景与民俗活动,传递人与自然和谐观,既展现文化魅力,又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实现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乡土材料的当代转译与文化再生。闽南传统建筑构件及贵州乡村本土材料的应用印证,地域性材料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密码,可赋予雕塑鲜明的属地特征。竹编与金属等现代材料的并置使用,通过质感差异形成传统工艺与现代材质的互补关系,实现工艺技术的当代转译。造型层面应构建传统文脉与现代审美的衔接机制,苗族服饰图案的抽象重构、徽派建筑空间关系的借鉴表明,对乡土艺术元素的提炼重组能生成兼具历史纵深与当代美感的形式体系。创作理念需聚焦文化内核的现代诠释,无论是农耕场景的精神复现,还是生态议题的文化反思,均能使雕塑成为联结传统智慧与当代思考的对话平台。这种双向互动既激活乡土文化的当代价值,又为现当代艺术注入文化深度,最终实现文化记忆的有效传承与创新表达。
乡土符号与当代雕塑的跨界融合,本质是对中华农耕文明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它通过解构传统乡土视觉语法的核心范式,重构乡土元素的当代表达逻辑,使农耕文明的精神密码获得承载时代语境的新物质载体。它突破传统雕塑材料选择与工艺技法上的固有边界,形成兼具文化辨识度与时代审美意趣的艺术语言,实现“传统肌理”与“现代质感”的有机共生。它以艺术化方式守护文化根脉,通过艺术创作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这种“艺术创新—文化传承—乡村赋能”的实践路径,拓展了雕塑艺术的表现疆域,打破了“城市中心主义”下艺术创作的视野局限,构建起城乡文化对话的新范式,让乡土符号真正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沟通乡村与城市的文化纽带,在艺术创新中实现乡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彭江林,重庆交通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