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美丽乡村”建设既是构筑美丽中国的根基性工程,也是彰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窗口,现如今已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鲜明标识。在政策推动与实践探索的双重驱动下,各地正积极投入美丽乡村建设,形成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对农村的建设发展,随着城乡一体化及城乡融合的迅速推进,我国各地农村状况有了很大改善。如何让农民在农村生活的幸福指数提升将是未来规划建设的重点。
美丽乡村建设被视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关键举措,现在正在全国范围内的乡村不断深入开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能促进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带动村容村貌提升,更利于推动乡村基础设施提标扩容、促进生态旅游发展、激发农村经济生机等方面实现全面提升。切实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对全面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态势有着不可替代的现实作用和长远意义,美丽乡村的打造是推进美丽中国战略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同时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实践办法,要实现构建美丽乡村的目标,得积极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开展,美丽中国建设的核心方面与挑战聚焦于农村地区,美丽乡村建设是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探索,也是在农村地区落实生态文明理念、达成美丽中国愿景的实际行动,拥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美丽乡村更应该是在村庄原有的基础上对整体风貌的美化,只有保留住村庄的“根”方能创造美丽乡村的“美”。对美丽乡村的建设首先应关注其整体风貌的改善,尤其是村庄内外连接线道路两侧的风貌以及影响村庄整体环境的基础设施的处理上。
景观风貌提升打造形象名片。村庄内外连接线是对每个美丽乡村整体风貌的展现,是美丽乡村的形象工程,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也是人们精神风貌的重要体现。
针对影响村庄整体风貌的连接线,可依托政府与村委会及农民达成相关协议,由政府规定连接线道路两侧耕地所需种植的绿化树种,绿化树种除具有美观作用形成景观风貌外能够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政府可提供相关技术支持和销售渠道等,村委会与耕地所有人协商种植规定树种,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由农民共享。既解决了村庄内外道路连接线两侧的景观种植,也形成了乡村独具特色的形象名片。
基础设施完善促进品质提升。基础设施对于美丽乡村的建设至关重要,有效引导乡村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乡村人居环境,助力乡村高质量发展。促进城乡基础设施管网共建共享互通互联,大型市政设施综合服务城乡,乡镇地区承载城市功能外溢需求,构建城乡一体的市政设施体系。并以市政基础设施为载体,打通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系统间物质循环与能量转换的断点,实现资源、能源循环利用。
提升农村污水处理能力。农村污水处理应以分散、无动力、自然处理为主,无动力污水自然处理工艺:农户生活污水—农户化粪池—户外排水管网—格栅(垃圾拦截)—厌氧消化池(沼气池)—人工湿地—池塘—农用、养鱼等。
构建公共服务与土地盘活体系。美丽乡村的建设最终追求的是提升农民的幸福指数,将农村建设成为宜居宜业的美丽场所,重点在于积极改善村庄的公共服务设施与促进土地资源集约高效。
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与提升。一是应对设施质量的高要求,对医疗、教育、幸福院及健身广场等村庄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分类优化、提升与提质,满足村民对设施质量的要求,并做到每类设施建设既符合近期发展诉求又符合远期发展态势。二是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推进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构建“养老院+幸福院+日间护理站”多层次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加强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完善“全民健身中心+健身广场”的覆盖体系,逐步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推动空闲宅基地的高效流转,实现土地资源高效集约化,增强农民对宅基地及地上房屋的物权处置能力,促进城乡财产权利保护的一体化,是实现农村土地要素市场化的核心举措,借助有偿自愿的资产流转机制激活闲置资源,既夯实农民进城发展的经济条件,并可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紧凑型利用,为乡村振兴事业筑牢制度根基。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主要通过将农村闲置、低效的建设用地纳入市场化配置,释放土地价值,从而为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养老保障提供资金支持。
宅基地资源集约高效与有效盘活,为“以房养老”提供了基础。目前,农村的土地归村集体所有,“以房养老”的推行可以以每个村庄为单位,建设敬老院,将本村的老年人集中在一起,使老年人享受到更优越的养老服务设施,获得更多的养老资源。村委会将老年人空置的房屋集中开发,用于建设村庄公共服务设施或改善基础设施等,从而实现村庄“集体以房养老”。
真正的城镇化,不是用钢筋水泥淹没青山绿水,而是要让人们即使生活在现代都市,文化传承作为城镇化建设的一项基本原则,能够让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乡村记忆”工程,就是为我们守护根脉、留存乡情的重要载体。
对于有先天优势明显的美丽乡村,诸如历史革命根据地和濒临山水自然风景优美的地区,美丽乡村要发挥出其独特的魅力,依托村庄得天独厚的条件形成村庄的特色文化,对特色的建筑风貌及优美的山水景观加以利用,打造成历史文化名村和山水秀美名村,能够形成村庄的独特名片,从而既能够增强村民自豪感、又能增强其认同感及归属感。
实际上,中国最为古老的文明就是农耕文明,村民传统的耕作方式本身就是乡村记忆的体现,传统农具诸如铁锹、旱地犁、粉碎土块的耙、石碾子、石磨盘、独轮推车等,这些都是传统的中国耕作文化的代表,时代的发展也镌刻着传统农具深深的烙印。对传统农具的收集及展示,将留下乡村农耕文明的记忆。
美丽乡村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其成功关键在于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可持续发展新格局。乡村要有自己发展的持续内生力,让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地参与到美丽乡村的建设中来,并且深度挖掘地域特色,培育“一村一品”的内生动力,避免千村一面,在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也增加了村集体的收入,使美丽乡村的建设能够得到持续的资金支撑,实现可持续的资金流转,最终使得乡村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在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及后期实施中,除了政府管理部门以及规划师的参与外,也要建立农民的民主参与机制,让村民表达对美丽乡村的要求和需求。多主体交互模式可以使得参与主体交流更加方便快捷,由原来的单线交流模式转化为多向交互模式,参与主体之间依托线上网络交流平台,政府管理部门以及规划师根据村民、游客等参与主体对乡村风貌建设阶段性成果的反馈,及时做出规划设计调整。提升各主体之间参与的程度和有效性,以积极发挥村民在决策中的作用,使得村民成为为共同缔造的重要参与者。应当将美丽乡村的主动权交给农民,让所有参与者共建与共享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
美丽乡村要激活村庄建设的内在发展动力,乡村也应当盘点自己的资源特色,在农旅或者文旅方面找准自身定位,或是当地特色文化资源,或是当地生态资源,而后基于当地特色资源加以发展,进而激活美丽乡村发展的内在动力,最终使得乡村形成一村一品的发展特色,让美丽乡村的建设“形神兼备、内外兼修”。
美丽乡村建设重在发展乡村文旅,需要科学合理规划乡村空间,提升村民生活品质,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协调乡村产业赋能,制定乡村发展方向,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促进乡村深度融合发展,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使乡村产业系统化,从而发展乡村新质生产力,加速乡村经济发展;培育乡村就业途径,直接间接带动乡村就业,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率,使农民增收,促进乡村文旅发展。
美丽乡村的建设,涉及到村庄的方方面面,从整体风貌到内部环境、从服务设施到基础工程、从道路建设到绿化整治以及从建筑改造到市政改善,即便是发达的县市也难以承担这多方面的支出,因此美丽乡村的建设要注重体制机制的创新,探索并建立长久有效的美丽乡村发展机制。美丽乡村通过政府、企业、村委会及农民的相互作用,形成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村庄产业体系,提升村民及村集体的收入,从而实现资金的流转。同时,可建立一套激励机制,对城市资本持续有效的引入,从而形成多元参与、共同建设的新格局。
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涉及到村庄整体风貌特色、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筑改造及产业结构等各个方面,通过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激活文旅新质生产力,提升乡村规划品质,激发乡村产业资源,带动乡村就业,全方面打造美丽乡村。同时美丽乡村建设本身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乡村作为整个社会的基础单元,它的稳健发展方能逐步缩小与城市间的收入差距,也使国家的经济发展更加平稳,社会更加稳定。
作者:于小晗,李睿,温昕,山东建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