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8月22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办的大型纪录片《卢沟桥:我们的纪念》研讨会在京举行。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宣传司、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广电局、北京广播电视台有关负责同志出席会议。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秘书长易凯主持会议。
研讨会上,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广播电视台党组书记、台长余俊生在讲话中强调:《卢沟桥:我们的纪念》作为全国首部重磅亮相的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纪录片,依托权威资源与学术支撑,打造了历史影像的新高度;以“文物叙事”激活历史记忆,实现了个体与时代的深情对话;以“老兵故事”穿透历史时空,实现了情感共鸣与精神传承;创新全媒体传播矩阵,推动了主流叙事“破圈”与青年群体;树立主题创作新标杆,引领了重大题材纪录片的创新与突破。 《卢沟桥:我们的纪念》成为了当之无愧的主旋律纪录片现象级佳作。
北京市广电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韩新星用“四个一”总结了这部纪录片的特点,这是一部把“小文物”写成“大史诗”的现象级作品、是一次把“单平台播出”做成“全媒体海啸”的融合实践、是一堂把“国家记忆”讲到“人心深处”的生动党课、是一声把“纪念”化作“奋进”的时代号角,把历久弥新的抗战精神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 推动首都广电持续“走在前、作示范、立新功”。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宣传司副司长魏霄对纪录片的艺术成就与社会价值表示赞赏。她指出,围绕重大主题打造专题节目,是作为纪录片工作者职责使命的体现,也是主流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期待未来能有更多饱含家国情怀、彰显民族力量的精品力作不断问世,奏响新时代的英雄赞歌。
作为纪录片的参与者、嘉宾,张自忠将军的外孙车晴饱含深情地分享了他参与拍摄的过程。跟随摄制组,他人生中第一次来到了姥爷张自忠的初葬处,看着那个简单朴素的地方,他和弟弟车临动容落泪,这也是他此次拍摄的最大收获。北京市记协主席梅宁华对《卢沟桥:我们的纪念》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他表示这部纪录片有四个“新”。以卢沟桥这座标志性的抗战遗迹为切入点讲述抗战故事,展现强国自信、民族自信,体现了题材的新高度;依托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的重要展陈文物,讲述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体现了内容的新深度;将《为了世界和平与民族解放》展览视觉化,这则是表现形式上的新角度;将宏大叙事与细节描绘相融合,这是制作上的新尺度。
《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表示,这部纪录片完美地呈现了习近平总书记“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的重要指示,通过AIGC技术的应用、镜头语言的设计,让每一件展品直击心灵、让每一个故事直击心灵。广电总局阅评组副组长陈真说,史料的挖掘奠定了该片的厚度,视角的转换增加了叙事的张力,影像的创新、新技术的赋能提升了影片的美学水准,真正打造出了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拓宽了纪录片创作的新范式、新路径。观看过程中,他几度哽咽。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杨乘虎指出,纪录片呈现了民族走向至暗时刻的一幕,也见证了走向胜利的光辉,让今天的年轻人能够看到令人振奋令人鼓舞的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力量和必胜的信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凇坦言, 《卢沟桥:我们的纪念》早已超越一部纪录片的载体,更像一次跨越80年的精神对话。以光影为榫卯,以记忆为梁柱,在历史烽烟与当代思考之间,架起了一座能触摸、有温度的“精神卢沟桥”。
军史专家萨苏深度参与了纪录片的创作,他用“史料靠谱、嘉宾靠谱、艺术水平靠谱、珍贵文物靠谱、主创团队靠谱”五个靠谱总结了这部纪录片的特点。纪录片总导演张艳菊代表主创团队进行了分享。他们以五组数字回顾了这次的创作历程,即104天的创作时间、34座城市的拍摄版图、拍摄嘉宾中最年长的110岁抗战老兵、3000多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展陈文物,以及该片播出后收获的19亿全网阅读量。她表示,这些数字最终汇聚成民族精神的重量,也是落在每一位纪录片创作者肩上、必须传承下去的重量。创作总监闫东表示,该片结合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改扩建过程,将展陈设计和文物背后的人物故事相结合, 聚焦小人物里的大情怀,在个体故事中折射家国命运。《卢沟桥:我们的纪念》是由北京市广电局指导,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推出的大型纪录片,通过 “一件文物、一段故事、一段历史”的结构,将历史场景与当代展陈紧密相连,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深刻昭示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伟大真理。该片陆续在北京、湖南、江苏、浙江等 共计13家省级卫视播出,累计触达不重复观众达到4716万,相关话题全网阅读量超 19亿,微博主话题#卢沟桥我们的纪念#阅读量10.6亿,相关短视频播放量超 5.8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