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实施,为解决当前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五个维度,为乡村全面振兴明晰了发展前景,指引了奋斗方向。五大维度形成了立体化的乡村发展思路,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生动样板。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当中,农民作为主体力量,其思想观念、道德素养水准直接影响了乡村振兴的整体质量。切实加强对农民群众的教育育人,能够切实激发农民群众的内生动力,培育起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智慧和力量支撑。
教育育人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立足当前农村发展现状,发现大多数农民对于乡村振兴的认识并不全面,也不准确,甚至很多农民无法真正明确自身在乡村振兴过程当中的主体作用,也就没有足够的主动参与意识,这在很大程度上为乡村全面振兴带来了阻碍。针对这一薄弱点,适时开展教育育人,让人民群众可以在乡村田野上接受到通俗易懂的政治熏陶,比如可以以农民群众听得懂的语言、结合农村实际情况详细讲解乡村振兴的相关政策。具体来讲,可以举办乡村振兴主题讲座,邀请相关专家和基层干部以乡村具体发展为例,讲解政策如何落地;在农产品较为发达的乡村地区,可以在讲座上为农民分析电商如何借助网络的力量帮助农民广开销路增加收入,让农民真正意识到乡村振兴和自身经济利益紧密相关。
另外,也可以借助农村广播、宣传栏等主要宣传阵地,传播乡村振兴的成功案例,激发农民的向往和热情。比如,在乡村地区通过宣传专栏展示附近条件类似乡村通过发展特色产业、乡村旅游、非遗传承等新发展带来的转变,让农民能够在直观的案例展示当中了解到乡村振兴战略给自身生活环境可能带来的转变。在当前全媒体时代,更要借助农民每天都能接触到的短视频平台,推送相关的内容和知识,用接地气的语言和直观的音频视频等感官冲击形式,普及乡村振兴知识,建立起农民群众感兴趣的乡村振兴政策宣传阵地。
多样化的宣传形式,目的就是激发农民群众的主体性,让农民群众真正意识到乡村振兴是自己的事,从而增强农民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让乡村振兴成为农民群众责无旁贷的义务,激发农民能够主动参与到乡村产业的发展和振兴当中,投身于乡村的建设和治理当中,以推动乡村振兴在农村地区生根发芽。
教育育人涵养农民民主、法治与道德意识
民主、法治和道德意识是当前推进基层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石。在农村开展民主、法治和道德相关方面的教育育人很有必要,也能够为基层治理的现代化发展提供助力。比如,在农村开展民主教育,可以引导村民参与到村集体的议事活动当中,也可以将村务决策流程公开透明,共同让农民能够了解民主决策的相关流程和规则,明确自身在乡村治理当中的权利和义务,从而积极有序地参与到村务决策、共同管理和监督乡村建设,推动乡村建设朝着向上向好的方向发展,这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比如,可以通过定期召开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等,对村内的道路修建、产业发展等重大事项表决发言,在集体讨论中为乡村的发展建言献策。村民不仅可以将自己的创意和思考分享给其他村民,还能在分享和研讨的过程当中增强对乡村的责任感和热爱,提升村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法治教育过程当中,可以与相关的司法机构共同联合开展送法下乡活动,邀请专门的法律工作者在乡村地区开展法律知识讲座,以农村常见的土地纠纷、婚姻家庭纠纷、妇孺老幼权利纠纷等相关案例作为重要讲解内容,让农民能够足不出户了解到与自身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鼓励农民在必要时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另外,也可以在乡村宣传栏等地方普及法律知识,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让农民朋友成为真正知法、守法、用法的好公民。
在道德教育方面,要紧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农村自身的优秀案例为指导,通过道德讲堂或者是选举乡村道德模范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在全村营造出尊老爱幼、邻里和睦、诚信友善的良好风尚,为乡村自治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营造向上向善的良好乡村氛围。
教育育人增强农村留才、引才的吸引力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在当前乡村发展当中,要在教育育人上加大马力。对本土农民来讲,教育育人可以深入挖掘乡村生态资源禀赋、厚重文化底蕴和乡村的风土人情,通过理论宣讲的形式让农民真正认识到自身所处乡村环境所具备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比如在水资源较为发达的地区,多多宣传发展特色养殖、水上旅游项目等丰富的水资源可以带来的开发优势,增强农民对乡土的认同,建立价值自信。当农民能够深刻认识并理解当地乡村具备强劲发展潜力之后,则更能激发起对于乡土的热爱,也就推动农民扎根乡村、服务乡村,实现乡村的高效发展。
另外,教育育人也可以面向外界构建起全方位宽领域的乡村形象传播体系,通过线上线下双渠道增强宣传视角以丰富的理论解读和政策宣讲形式展现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发展带来更广阔发展空间,也为乡村百姓带来多元化就业机会,也可以让社会大众通过宣传渠道了解到乡村振兴给农村发展带来的变化,改变对乡村基础设施落后的固有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吸引真正懂发展的优秀人才参与到乡村振兴当中。比如,可以借助短视频平台,将村民用非遗技艺制作手工艺的整个过程发布到网络上,也可以将农民特色创业的产业项目发布到网络平台。生动的视频画面,真切的百姓生活,再配上生动的文字讲解,能够让网友直观感受到乡村生活的活力。在线下也可以举办文化旅游。特色活动让乡村特色的农产品和特色民俗表演能够被更多人看到,通过多种宣传让外界感受到乡村发展的巨大潜力,从而吸引到更多人能够回到乡村投资,为乡村注入新动能。
教育育人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教育育人通过构建多样化的文化阵地,提升乡村文明是行之有效的路径。在乡村硬件设施当中,鼓励因地制宜建设和优化文化礼堂、乡村戏台、文化广场、非遗传习场所等主题性功能空间,促进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利用和创新发展,推动文化活动政策宣讲和技能培训的全面发展。具体在推进各类工作的过程当中,可以针对不同基础设施的特性,选取相适应的文化活动,比如在文化礼堂,举办民俗文化表演和非遗学习展示,让农民群众可以在业余时间学习当地的非遗技艺,增强对非遗的认同和了解;在农家书屋,可以配备最新的农业科技书籍,可以组织农技下乡,让农民可以在实践之余享受科技助农、科技兴农的福祉;可以通过投放公益电影或是文化下乡等,满足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逐步实现文化产品供给城乡一体化。还要借助教育育人来推动移风易俗,比如可以通过乡村文明建设或是家教家风建设,引导全村积极营造良好风尚。比如,可以在乡村开展星级文明户评选,或者是好媳妇、好婆婆等评选活动,以身边榜样的示范带领作用,引领全村营造出向上向善的文化氛围。也可以通过村规民约,破除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以简约适度的婚丧嫁娶新风尚,引领乡村发展新潮流,另外,还要发挥社区和巷道的载体作用。通过文明小使者宣传活动,向他人宣传文明知识,形成教育带动的良性循环作用,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传统节日的时间节点。比如通过端午、中秋节等特色民俗活动拉动全村群众可以共同参与到孝亲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当中,让村民能够在灵活轻松的活动当中传承优良家风,让乡村不仅外在有颜值,内在更有内涵,真正实现文化育人和乡村文明的同步推进。
在乡村振兴进程中,要高度重视教育育人的关键作用,创新教育方式方法,丰富教育内容载体,加大教育资源投入,充分发挥教育育人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推动乡村振兴战略高质量实施。
作者:张书军,武汉晴川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