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乡村振兴战略的纵深推进,既需要产业振兴的硬核支撑、文化传承的精神滋养,亦迫切呼唤教育资源的精准下沉与人才力量的持续注入。作为连接高等教育与乡土实践的重要纽带,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语境中,正被赋予超越传统育人范畴的全新使命。它不仅是高校履行服务国家战略职能的具象载体,更意外打开了劳动教育落地生根的实践新场域:当课程体系实现科学建构与高效落地,高校积累的智力资本便能转化为激活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而学生也将在泥土芬芳的实践中,完成对劳动价值从认知到认同的深层蜕变。对这一命题的探索,恰是对教育如何赋能乡村振兴、劳动育人怎样实现创新突破时代叩问的有力回应。
高校劳动教育是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实践路径。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设与实施,为高校深度参与乡村振兴提供了具体的实践依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场域,其服务乡村振兴的职能不能仅局限于理论研究。必须通过具体教育活动,把智力资源、人才优势转化为推动乡村发展的实际力量。劳动教育课程以劳动实践为核心,能引导师生走出校园,进入乡村现场。在这里,专业知识可以直接对接乡村发展需求,如课程设计要回应产业发展的技术缺口,课程实施要关注文化传承的现实困境,课后延伸要适配生态保护的具体要求。这种课程建设是高校主动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的直接体现:通过课程设计让高校教育资源的输出更贴合乡村实际,避免资源供给与乡村需求脱节;通过实践环节让师生在乡村场域中完成知识应用,为乡村振兴积累可持续的智力储备。这正是高校履行社会服务职能、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方式。
高校劳动教育具有育人与助农双重属性的教育活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天然带着育人与助农的双重印记。育人不是抽象的概念:学生走进乡村参与劳动,劳动精神会在挥汗中生长,奋斗意识会在解决具体问题时扎根;他们看见田埂上的炊烟、村口的老槐树,对乡村的情感就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社会责任感会随着实际认知一起变化。这些体验会慢慢沉淀成价值观的底色,也会让他们更清楚自己能做什么、该做什么。助农也不是空泛的口号。课程落地就是在给乡村搭把手。师生在地里观察作物生长规律,可能形成改良种植的方案;在村民家里聊生活难题,则能设计出更便利的生活工具;甚至给老手艺拍段视频,都会让乡土文化多一个传播出口。这些具体的成果,直接回应着乡村的生产需求、生活期待和文化传承愿望。
高校劳动教育需立足乡村实际与高校教育规律开展。高校劳动教育课程要真正服务乡村振兴,不能简单在乡村实际与高校教育规律间做选择,而要构建相互支撑的联动关系。立足乡村实际,不只是笼统考量发展阶段与资源禀赋。西北乡村的生态治理需求、江南乡村的文旅融合诉求、东北乡村的农产品深加工短板,这些具体差异必须纳入课程预设。课程内容要能对接乡村真实问题:比如在产业层面回应特色作物销路拓展,在文化层面梳理非遗技艺传承路径,在生态层面设计低碳种植方案,杜绝脱离田间地头、村委会场景的空泛理论堆砌。立足高校教育规律,则要跳出任务导向的短期思维,遵循人才培养的长线逻辑:既要有符合认知规律的知识模块递进,从乡村基础认知到专项能力训练;也要建立闭环评价体系,覆盖劳动技能掌握、乡村问题分析深度、社会责任感培育等维度,确保教育目标不被实践需求稀释。
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撑。乡村振兴的持续推进,必须以稳定的人才输入和持续的智力支持为基础。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设与实施,正是构建这一基础的关键环节。乡村振兴在产业升级、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领域的推进,既需要熟悉乡村实际且具备专业素养的人才,也需要契合乡村发展需求的智力成果。以乡村实践为场景的高校劳动教育课程,能引导学生在课程中聚焦乡村发展的具体议题,培育其服务乡村的意识与能力,促使学生毕业后更易主动参与乡村建设。课程实施中,师生针对乡村需求开展的调研、规划与实践,将形成靶向性的思路与方案,这类智力成果可直接或间接转化为乡村发展的动能。通过课程构建的人才培养与智力输出机制,能够解决人才与乡村需求错位、智力成果脱离实际的问题,为乡村振兴提供兼具情感认同与专业能力的人才储备,以及贴合实际的智力支持,从根源上改善乡村发展中人才匮乏、智力供给不足的状况。
完善高校劳动教育实践化育人体系。高校劳动教育以培养实践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为核心目标。现有劳动教育体系若缺失具体实践场景和明确实践导向,极易陷入理论化、形式化困境。推进乡村振兴视域下的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为劳动教育注入真实且多元的实践场景。这一转变将育人场域从封闭校园拓展至开放乡村。乡村场景自带的复杂性与实践性,会直接推动课程设计强化实践环节的完整性与针对性。劳动教育由此从“讲授劳动知识”转向“参与劳动过程”,从“模拟实践操作”升级为“真实劳动体验”。这种结合乡村振兴的课程建设,还能打破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政教育的壁垒。劳动教育不再是孤立存在的课程模块,而成为贯穿人才培养全程的实践载体。由此,高校劳动教育以实践为核心的育人链条将得到完善,育人体系的系统性与实效性也显著提升。
助力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劳动素养。劳动素养的提升从来不是单纯劳动知识的叠加,而是在真实劳动场景中逐步形成的体验、认知与能力的综合发展。乡村振兴视域下的高校劳动教育课程,构建了一个完全区别于校园的劳动实践场域。在这里,学生必须直面具体的播种、灌溉、乡村规划调研等劳动任务,必须学会协调工具、人力等资源,必须在作物生长周期管理、乡村设施维护等实际问题中快速反应。这个过程会让他们直接看到劳动如何改变乡村面貌,从而建立对劳动价值的直观认知,培育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稳定态度。乡村劳动天然带有协作属性,比如田间劳作需要分工配合,乡村文化资源活化需要集体创意,这些要求会倒逼学生打磨劳动技能,同时锻炼团队协作能力与创新思维,让原本抽象的劳动素养转化为可操作、可应用的具体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参与乡村道路修缮、特色产业帮扶等实践中,学生能清晰感知乡村发展的现实需求,这种认知会推动他们建立个人劳动与社会发展的关联意识。
构建对接乡村需求的课程内容体系。高校应构建对接乡村需求的课程内容体系,以乡村实际需求为逻辑起点,打破传统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与乡村场景脱节的局限,形成层次分明、动态调整的内容框架。建立乡村需求调研机制是前提,高校要通过常态化走访、座谈、需求清单梳理等方式,系统把握乡村在产业发展、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社区治理等领域的真实需求,将这些需求转化为课程内容设计的核心依据。以此为基础搭建基础认知、实践应用、创新拓展的三级内容结构:基础认知模块聚焦乡村基本情况,涵盖乡村地理特征、文化传统、发展现状等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对乡村的整体认知;实践应用模块针对乡村具体需求,设置产业优化、文化传承、生态维护等方向的实践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新拓展模块鼓励学生基于乡村需求进行创意设计,培养前瞻性思维。课程内容需保持动态更新,定期根据乡村需求变化调整模块比重和具体内容,避免内容固化。同时要注重内容的跨学科融合,打破学科壁垒,将农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多学科知识融入劳动教育,使课程内容既能回应乡村复合型需求,又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确保课程内容始终与乡村发展节奏相符。
整合高校与乡村多元教育资源。整合高校与乡村多元教育资源,就必须破除资源壁垒,构建资源共享与互补机制,使高校的智力、设施资源与乡村的实践、文化资源形成协同。梳理高校可用于劳动教育的资源是基础,包括相关专业师资、实验室、科研平台、教材及数字化资源等,打破院系界限组建跨专业师资团队,推动专业课程资源与劳动教育需求对接,避免资源分散。挖掘乡村资源同样关键,要系统提取自然生态、传统技艺、乡土文化、实践场地及本土人才等资源,将其转化为劳动教育的实践载体与师资补充。资源对接需依托常态化平台,通过校地合作协议明确共享范围、方式与责任,建立资源清单定期更新机制。这种整合可通过有机衔接实现功能互补:高校资源获得实践场景支撑,乡村资源获得专业提升路径,既避免资源闲置与重复投入,又形成高校资源下沉、乡村资源上升的良性循环,为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提供可持续的资源保障。
建立协同化教学与评价机制。高校需建立协同化教学与评价机制,构建多方参与、权责清晰的教学运行体系和全面多元的评价体系,以此保障劳动教育课程有序实施并实现持续优化。协同化教学机制的构建,要明确高校、乡村主体及相关社会组织的角色定位与协作逻辑:高校承担课程整体设计、专业指导及理论教学,乡村主体负责实践场地供给、资源协调与实践组织协助,乡村本土人才参与实践指导,形成多元主体协同的教学团队;同时需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通过定期沟通、线上协调等方式衔接教学计划、解决实践问题,避免单向输出或被动配合的失衡状态。协同化评价机制的构建,要突破单一评价模式,建立学生成长、助农成效、课程质量三维体系:对学生的评价覆盖劳动技能、社会责任感及团队协作等维度;对助农成效的评价聚焦实践对乡村发展的实际贡献;对课程质量的评价结合多方反馈评估设计合理性与实施效果。评价主体应包含高校教师、乡村代表、学生及第三方机构,且需建立评价结果应用机制,将反馈用于教学计划优化、课程内容调整及资源配置改进。
乡村振兴视域下的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研究,为课程锚定了扎根大地的实践根基,也为乡村发展持续注入智力动能。从课程内容与乡村实际的适配,到多方资源的协同整合,再到评价机制的系统性创新,这一探索不仅让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更趋完善,更使劳动教育成为培育学生乡土认同与劳动能力的重要联结。其价值不仅体现在为乡村振兴输送带不走的人才,更体现在让劳动教育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实现了育人本质的真正回归。
作者:刘秀,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刘建璋,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